英语写作练习笔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但我们也有一种稀缺感,担心自己的知识过时,于是我们到处寻找资源,报名网络课,订阅各种专栏.....我们囤了很多课,花了很多钱,忙完了才发现自己焦虑。停下来想一想,你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无论你如何夜以继日的学习,都跟不上知识的增长。所以,相比于无止境的收集和囤积,如何高效的吸收和利用,更值得努力。

我一直是个脑子迟钝,方向感差的人,更别说认路了。我没去过超市,可能出不去。记忆力差,别人布置的事情,你得记下来,不然会忘记;数学不好,缺乏逻辑,读科幻很辛苦。所以,在我的生活中,我特别依赖纸和笔。虽然有各种先进便捷的电子设备,但我还是每天都留着一个小本子,保持着做纸质笔记的习惯。我觉得写下来比较实用。(注:如果你觉得自己不符合以上特征,请不要再看了。)

然而,写作有它的好处。这次来说说记笔记吧。

康奈尔笔记?它是由康奈尔大学的沃尔特·帕克博士发明的,旨在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做课堂笔记。这种方法也叫5R笔记法。它最大的特点是把一个页面分成三个区域。是一种记录与学习、思考与应用相结合的方法,特别适合听课和看笔记。

所谓5R,来源于其五个步骤的英文首字母。

1,记录。在听或读的过程中,在主栏中尽可能多的记住有意义的论点、概念等讲课内容(将笔记本的一页分成左、小、右两部分,右侧为主栏,左侧为副栏)。

2.减少。课后尽快在记忆栏,也就是子栏,简明扼要地总结(简化)这些论点和概念。

3.背诵。覆盖主栏,只用记忆栏的笔记,尽量完美的描述课堂内容。

4.反思。把自己的想法、观点、经验从讲座内容中区分出来,写在卡片或笔记本的单独部分,加上标题和索引,编个提纲,抽象,分门别类。并随时归档。

5.复习。每周花十分钟左右快速复习笔记,主要是先看记忆栏,适当看主栏。

官方示意图如下,分三个分区:笔记栏主栏的笔记栏,提示栏副栏的线索栏和下面的总结栏。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康奈尔笔记用的纸应该不会太小。推荐A4方纸,一来页面空间足够大,二来方便阅卷排版。

我做的和官图不一样,边栏留在纸的右边,因为我还是习惯写在笔记主要区域的左边。至于下面的总结栏,往往不是预留,而是事后用便利贴单独写好,粘贴在适当的地方。

在这五个步骤中,记录、归纳、反思分别对应笔记的三个板块,而背诵、复习则是笔记之外的努力。借助笔记侧栏的线索,复习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定时复习加深记忆,帮助思考和延伸。真的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划分。侧边栏中简化的步骤实际上非常有用。回应那句话,读书学习就是“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前者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后者是一个消化和提炼的过程。要真正学到东西,你得咀嚼消化,提取关键,内化知识,与已知的东西融合,那就是你自己的。

子弹日记(Bullet Journal)是国外专业网页设计师Ryder Carrol设计的一种手帐记录方法。所以它其实是一种笔迹,但我真的很喜欢,多年来一直用在自己的笔迹上。

子弹日记的核心是短、小、快。所谓“子弹”就是一个简洁的短句,主要分为任务task、事件event、笔记note三种。

先来欣赏一下国外笔记家出版的子弹日记,非常清新好看!

和长篇大论或者读书笔记不同,子弹日记用在日常琐事的管理和一些小备忘录上,我用在自己的作息本上。

个人习惯每天都要列在本子上,不管是工作任务还是日常生活,配合任务单进行,完成情况要记录下来。

简单来说,

子弹只是一个符号+短句。

如图(呃...说实话,我现在的任务就是练字...)

一个任务,比如发邮件,一般是最小的可执行项,看到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里要特别注意“任务”和“项目”的区别,比如年会的筹备。这是一个项目,涉及很多可以进一步划分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都必须具体、清晰、可执行,所以要避免泛泛而谈。

一个事件只是记录了发生的特别的事情,比如收到礼物,发行杰夫的新单曲,今晚有月食。只是客观发生了,你不需要做什么,但是你想写下来。

笔记(Note),灵活性很高,用来记录信息,相当于一个微型笔记,比如你看到的一句话,一本书的节选,一个软件的使用技巧等。

除了这些基础,很多人还会设置自己独特的符号。比如我用黑三角代表那天感动我的歌,我用发光的灯泡代表突然的灵感。不管你怎么设置,只要你自己定义符号,能看懂就行。

子弹日记的自由度和个性化程度很高。从整体设置来看,你可以安排任何你想记录的话题,比如:

从内容排版上,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设计成自己想要的形式。所以我做子弹日记用的书都是空白方块,内页都是自己画的,这样我就可以根据每个月、每个星期的实际需要来改变排版,而不会被常规课表书的印刷样式所限制。

工作日简单的黑白,只在任务标记上用荧光笔色块画方块比较容易,每周可以根据心情换颜色。假期有空的时候,可以随意用纸胶带装饰小图片,平时的记录上加几张简单的手绘图片。心情好的时候会让粉红心冒泡,心情低落的时候会画哭脸小人。成年人的生活不会随意表现你在现实中的情绪。打开笔记本就会写写画画,各种心情都会有原创表达。

子弹日记形式的手册有助于随时记录和检查待办事项,并可视化自己项目的完成情况。比如有人用它来管理体重,备考,学英语,甚至每天喝8杯水做打卡监督执行。整个过程便于回顾和复习,一年来进行的所有任务和事项都有迹可循。

我的记录结合大卫·艾伦的GTD(getting things dong)任务管理系统,可以很好的完成收件箱(事件收集)-日程-执行-反馈的闭环。而对我来说,通过写下已经达成一致的内容和需要记住的内容,我就可以不把时间花在“记住我想做的事情”上,让大脑腾出精力,专注于我想做的事情,从而更高效地利用时间。

纸质笔记和电子笔记的区别在于手写慢,看起来效率低,但其实很多时候“慢就是快。”我不是抛弃电子产品。相反,我也在用道云笔记、坚果云、OneNote等。管理我的各种材料。我们可以用智能输入法轻松快捷的打出一串单词,但是在某些方面,手写笔记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笔和纸的差距,可以留给你更多思考和整合的空间。纸笔的质感,空间感,温度,甚至墨水的味道,都会是影响你记忆的因素。

最后说一下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托尼·布赞以可视化的形式描述了我们的思维活动,让我们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力,记录我们的思维灵感。下图是百度百科给出的词条图,手绘思维导图,解释“什么是思维导图”。

由此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思维导图是一种图文结合的形式,它展现了各层次主题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建立了主题词与图像、颜色之间的记忆链接。它是一种形象化思维的方式,强调右脑、形象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如果说康奈尔的笔记适用于学科知识的“可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那么思维导图则更适用于“头脑风暴”的创造性活动。

以上8个思维地图模型,是美国小学老师在教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时,用来启发孩子思考、建立逻辑的工具。这八幅思维导图是:

圆图-在上下文中定义圆图,定义一件事。

气泡图-描述性质气泡图,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双气泡图-比较和对比双气泡图,比较和对比。

树形图-分类树形图,分类

流程图-排序流程图,序列

多重流程图——因果多重流程图,因果关系

brace maps-局部-整体环绕图,局部和整体

桥梁地图-查看类比桥梁图,类比

(图片资料来自知乎)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非常适合用思维导图来勾勒、整理思路、做读书笔记,不一定非要自己画。现在有许多mindmanager可以帮助我们轻松绘图。

比如下图是X-mind在听了一堂关于节育的微课,看了《积极管教》这本书后,整理制作的《0-3岁积极管教》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点击放大)

创建一个关键字,选择各种内置模型来显示内容。X-mind做的思维导图可以很方便的编辑保存,后期补充修改也没问题。查看时,每个子话题可以自由扩展和缩放。高级功能有付费版,但对我来说,免费版就够了。

思维导图的制作和使用如果扩展到用一整篇文章是不够的,但这里只是一个点。

最后,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核心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学以致用”。不受形式的限制,不受工具的负担,我们收集所有的信息,学习所有的知识,为了有用。收藏不等于学习,囤积不等于拥有,浏览不等于内化,信息不等于知识。

为什么说“我们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日子?”

因为思(知)、学、行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最远到18梅苏畅。(啊...专业安利《火中涅槃》)

成长就是想好了以后再做。尽量让记录更有效率。方法很多,总有一种适合你。?

我是小雨,一个大龄女生,爱读书,爱听,爱画画,爱好广泛,糖饼妈妈。

微信号:tanggaomama

新浪微博:@唐小雨t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