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意思,同志?

同志,在英语中是指志同道合,为同一个理想和事业奋斗的人。因此,通常用同志作为同一政党的成员来称呼对方,如“王同志”、“张同志”。

在中国,同志也被广泛用作陌生人之间的问候,类似于“主人”。比如“你好,同志,请问前门怎么走?”。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用。

目前,同性恋也被用作男同性恋的代名词,例如,“同性恋酒吧”、“同性恋文学”。在英语中,用“Gay”来表示。

“同志”一词的由来

相同就是能够讲出一段相同的见解和志向,由一个学者和一颗心组成。士为知己者死,心生红颜!

在中国古代,“同志”类似于“先生”、“长辈”、“君子”,是朋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对“同志”一词的定义是:“同心同德,同心同德,就是同志”。

在现代,“同志”已经成为一个政党成员的头衔。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者之间互称同志。1920年,毛泽东、罗学赞等人开始在书信中引用“同志”一词。

1921年,中国* * *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承认党的纲领和政策,愿意忠诚的党员,将被接受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我党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的“同志”一词。并赋予“同志”一词全新的含义,表明在为* * *积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目标下的一种新型党员关系。

从65438年到0989年,香港人林奕华把他策划的第一个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性恋电影节,可能就是这个意义的开始。从此,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华语地区,如台湾省、香港、新加波和马来西亚,“同志”一词逐渐演变成同性恋者的别称。用的时候不是像“同志”这样的称呼,而是“同志就是同志”、“某某加入了同志团体”。这种用法最早用于同性恋群体,后来影响逐渐扩大。上述地区的各行各业都采用了这种用法。比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在《认识同性恋者手册2001版》中写道:“市长爱同性恋者。”

林奕华自己也曾说过,他希望用“同志”这个词来代替同性恋,是与孙中山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联系在一起的。林一方面想指出仍需努力,另一方面又想把讨论的焦点从性取向转移到性别问题上。从那以后,很多关注各种性别问题的人都希望用“Gay”这个词来连接、包容、代表更多的人。目前“gay”一词已经不局限于同性恋者,已经扩展到国际上的LGBT四大族群,即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例如2004年台湾省出版的小说《阴阳中的彩虹蝴蝶》。而在这个意思之后,就出现了“直男同志”这个词。

这几年进入大陆后,因为大部分年轻人不再用“同志”这个词,这个意思就从后面来了。虽然这一新的含义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人所了解和使用,但这一引申含义基本上没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媒体和文件所采用。

————————————————————————————————————————————————

同性恋是指吸引和/或促使具有相同性别认同或性别的社会成员的性取向。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并不完全相同。有同性性行为的人不一定是同性恋者。同性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社会和历史阶段,但“同性恋”这个词作为一个现代概念,最早是由匈牙利的卡尔-玛丽亚·克尔特贝尼和1869提出的。这个词由希腊语中的前缀homo- (same)和词根sex(性)组成。后来被精神病学广泛采用。因此,在英语国家,同性恋者一般拒绝使用这个医学术语。

中国的同性恋并不像我们表面感觉的那么少,现在我的感觉是“无处不在”。男同性恋一般叫gay,女同性恋叫les!而且同性恋在中国自古就有,而且有一个固定的称谓:龙阳之瘾,断袖之瘾。很多像这样的高官显贵。

(1)什么是同性恋?

从65438到0973,美国心理学协会和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将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体系中删除。同性恋的定义修改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对性、心理、情感和社会生活的兴趣,主要对象是同性别的人,并且这种兴趣没有在外显的行为中显露出来。”

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

从65438到0980,第三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II)不再将同性恋视为一种精神疾病,而自我—张力障碍同性恋是指那些对自己的同性恋取向不满,感到持续而明显的困扰,仍然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种。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9),也注意到“同性恋”已被取消,但“自我认同困难的同性恋”仍被列入疾病项目。一般来说,不管是男同性恋还是女同性恋,除非他自己告诉你他的性取向,否则一个人的性取向是一种心理活动,不能从他的个人行为来判断。其实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智商正常,工作能力正常,表现正常,只是恋爱对象是同性的人!换句话说,只要能够认同自己同性性取向的人和正常人一样,同性恋就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

(3)同性性行为不等于同性恋。

在1950年代期间,金赛博士将人类性行为的取向分为0到6七个等级,所以大多数人往往仅以性行为来定义同性恋。但是同性恋行为和同性恋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因为有些同性恋行为是会偶发性的,情境性的,比如在某些情况下,他在部队里和Paoze发生性关系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性欲,或者是过去被迫非自愿的和同性发生性关系。

(D)对同性恋的评价和识别

性取向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性幻想的对象是同性,但从未与同性发生过性关系,这种情况是否还确认为同性恋?因此,性治疗组成员以半结构式「同性恋问卷」对个案进行深度访谈,配合其他结构式问卷,并在评估中考虑时间变量,询问个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

同性恋者常见的求助问题。

自我认同困难

同性恋者因为无法认同自己是同性恋者,害怕被他人或家人排斥,或者希望通过心理治疗改变自己的性取向,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

情感问题

同性恋者因为和伴侣之间的沟通障碍而陷入情感危机。

其他的

同性恋者被家人和学校老师告知自己有同性恋倾向,于是家长和老师带来案例求助,希望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改变自己的性取向。

从心理学上来说,同性恋被视为满足性欲的对象。同性恋发生在男人中,女同性恋发生在女人中。除了受生理解剖的限制,同性伴侣之间还可以发生其他形式的性活动和性接触,他们渴望建立所谓的“家庭”。由于社会、道德、法律和习俗的干扰,许多同志处于极度焦虑之中,有强烈的悲伤感,甚至有自杀倾向。心理因素;受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世卫组织在1992中规定,同性恋不属于“疾病范畴”,所以同性恋是“无辜的”,同志们不必自责。

有一些判断的标准:一个同性恋一般在儿童期会有一些征兆,但儿童期的表现正好与性成熟相反。小时候喜欢和异性在一起,喜欢扮演异性的角色,喜欢穿异性的衣服,喜欢模仿不同的动作等等。到了青春期,情况变化很快,他开始对同性感兴趣,爱同性,但对异性表示厌恶或冷漠。有一些判断标准:B长期没有得到同性长辈的照顾,或者一直和异性长辈在一起。

c从小在大环境还是小环境中长大。

d对异性没有“性”的兴趣,也从未和异性有过梦中的性。

e对同性有持久而强烈的好感和性欲,表现为勃起

另外,一些临时同性恋者,被异性打击或伤害过,想以同性恋的方式自娱自乐或报复他人或者他们本质上从未排斥过异性。选择的对象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时称为双性恋)。他们善变,善变,播病,相当危险。

同性恋是德国医生本克特在1869年创造的(普卢默,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你无法对异性产生性反应,却被同性所吸引(本克特,1869,引自Bullough,1976,第637页)。

如今,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取向”,定义为“在性、感觉或幻觉中对特定性别成员的持续吸引”;因此,同性恋是指“对同性成员的基本或绝对的吸引”(Herek,1989;1994,第3页)。

在本克特创造这个医学术语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谴责为邪恶,并在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被宣布为非法。在某些情况下,男性会因为从事同性性行为而被监禁,比如百年前英国著名的奥斯卡·王尔德案。西方人认为同性性行为有罪的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耶鲁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博斯韦尔发现,同性恋者“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社会许多层面都是杰出的、有影响力的和受尊重的,并在那个时代的文化遗产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无论是在宗教社会还是世俗社会。”

然而,自12世纪下半叶以来,相对恶毒的敌意出现在通俗文学中,并最终蔓延到神学和法律文学中。(博斯韦尔,1980,第334页)。13、14世纪是一个对任何异端都不宽容的时代,包括对非基督徒的十字军东征,对犹太人的排斥,对被怀疑有危险的人越来越严重的肆意镇压。博斯韦尔指出,这种不容忍影响了随后几个世纪的欧洲社会。福柯(1979)在他的《性的历史》中追溯到,随着工业革命时期政府和医疗职业在世俗社会中的权威日益增强,对同性恋的谴责从宗教转向了世俗社会和医疗职业。

19世纪末,在欧洲和美国,由于这种历史力量的汇聚,同性恋倾向被视为一种医学诊断单位,也被视为一种犯罪和违法行为。然而,在20世纪初,在性和情感上被同性吸引的男女在城市地区形成了友谊网络和聚会场所(D 'Emilio,1981/1993)。在纽约这样的城市,这些聚会场所广为人知,是20世纪20年代性解放一代经常光顾的地方。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社会压制下,随着法律的颁布和警察的镇压,这一时期对同性吸引的接受宣告结束。经济压迫迫使许多男性失去工作,从而重新强调异性恋的男性气概,这可能是对同性恋的不容忍重新出现的一个原因(昌西,1994)。

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一场同性运动应运而生,在柏林建立了图书馆和中心。1939年,纳粹摧毁了中心,烧毁了图书馆。不久后,政府颁布了禁止同性性行为的法律,成千上万的同性恋者被囚禁,死在集中营(Plant,1986)。弗洛伊德在此期间逃离德国,在伦敦避难。20世纪20年代,他签署了支持同性运动的请愿书,并在一封著名的信中写道,同性恋虽然对社会没有好处,但并不是精神疾病意义上的病理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空前数量的男人和女人聚集在一起。在美国,其结果是在军队中清洗所谓的同性恋者,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并在50年代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反同性恋和反资本主义运动中进一步扩大。在这种社会氛围下,AlfredKinsey和他的助手发表了他们在美国的第一份关于性行为的科学研究报告,发现大量男性都经历过同性性行为。随后的研究发现,这些经历也发生在女性身上。这些研究材料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但却支持了当时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的同性运动。欧洲也有同性恋运动,包括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同性报纸、杂志、私人俱乐部、公共场所扎堆,他们开始怀疑占主导地位的同性性行为是一种病。

然而,医生和精神科医生仍然使用激素注射,休克疗法,阉割,甚至脑部手术来试图治疗同性恋吸引力。精神分析学家声称,家庭病理导致性偏差,如同性恋,患者往往几年都得不到有效治疗(Haldman,1991)。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EvelynHooker在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支持下,首次对同性恋作为一种精神疾病进行了实证研究。她的研究在1955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年会上被报道,并在1957上发表。胡克(1957)根据当时使用的最佳心理量表(罗夏墨迹测验、统觉测验、讲图测验),并请来了优秀的量表解释者(比如克洛普弗负责解释罗夏墨迹测验),对30名男同性恋进行了研究,并与30名年龄、智商、教育程度相同的异性恋男性进行了比较。这些人在研究之前都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结果是,量表的专业解读者无法区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专家给这些男性的分数在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之间没有区别。因此,这项研究表明,同性恋并不作为一个疾病单元存在,无法通过心理测试来区分。同性恋在心理健康的测量中并不重要。随后的很多实证研究都支持这个结论,性取向和精神病理学没有关系。

◆医学心理学

*意识障碍*睡眠障碍*梦游障碍*感觉障碍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等。

*注意力缺陷障碍

*记忆障碍:健忘症、构音障碍和虚构、似曾相识和旧事如新病等。

*智力低下:智力低下、痴呆等。

*情绪障碍:焦虑

*意志障碍

*思维障碍:不服从、妄想等。

*被迫状态

*言语和语言障碍:口吃、缄默症、失语症等。

*人格障碍:精神变态

*不正常的性行为:同性恋

*心理防御机制*紧张

*心理治疗:暗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行为疗法、系统脱敏、厌恶疗法、象征性奖励、生物反馈、催眠疗法、气功疗法等。

*康复心理学

*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儿童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人心理健康、老年人心理健康、团体心理健康等。

*健康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医学*心身医学*护理心理学*临床神经心理学*针刺镇痛的心理学研究

*缺陷心理:盲目心理、聋哑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