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小学使用牛津英语的实际困难

从2001秋季开始使用《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新教材的实验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与过去使用的教材《译林小学英语》相比,在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旧教材的要求:词汇和习语比过去增加了两倍多;它要求更灵活地运用语言知识,突出词义的引申和比较;口语表达更贴近现代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特别是在“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进行了全新的尝试,选取了许多与英美文化背景相关的内容作为学习材料。在近几年的新教材《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的教学中,我们既感受到了相对于旧教材的诸多优势,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难点之一: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发音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他们没有独立拼写单词的能力。他们通过鹦鹉学舌来学习英语,通过记忆单词的字母顺序来背诵单词,有时会在英语单词中添加汉语拼音或汉字。大声朗读时,缺少屈折音,有些学生甚至不敢当众朗读。对策:以上问题可能与新教材对语音教学的要求不同有关。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注重单词发音规律的渗透,整本教材省略了音标的教学,甚至书后面单词表中的单词都没有标音标。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学生在发音上对老师的依赖加深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突破阻碍学生学习的语音难点:1,通过教授字母、音素和音标来掌握拼写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音标教学,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音标教学渗透到字母和单词中。在语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字母与音素、字母与音标的关系。比如英汉相似音的比较:Y-[I:],W-[W],H-[H],G-[G]等。英英相似音比较:[I:]-[I],[S]-[θ]等。字母与音标的关系:如部分元音和大部分辅音与其对应的元音和辅音相似,如p-[p]f-[f]h-[h];还有字母组合的读音,如ee-[I:]、oo-[u]/[u:]、ou-[au]等。2.教学生查字典,巩固拼写能力,培养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①当学生有强烈的独立读词愿望时,使其及时掌握拼写能力,即重点加强单音节教学;②学生有了初步的拼写能力后,要立即巩固教学效果,教会学生及时查字典,为发展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打下基础。(3)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的英语句子或短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单词的重复率,增加语言练习量,使学生在运用英语中形成掌握英语的良好学习策略。难点二:《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中有许多单词和短语在教材3a-6b中多次出现,但其含义和用法不同。如4B教材中“头”表示名词“头”,而6A教材单元1中出现“把球顶向球门”,“头”表示“用头顶”;“milk”在4A是“牛奶”的意思,但在6A是“挤奶”的意思...如何让学生准确掌握这些单词和短语的用法和意义,是一个大问题。对策:《新课标》规定,学生要学习和掌握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其中,词汇部分应该是“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语和固定搭配;理解和领会单词的基本含义及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在词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英语延伸比较法’。引申比较法教学是先引申两个以上的词,然后进行比较。通过延伸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以下几种引申比较法:1,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引申比较,同义词的引申比较是指在讲本课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时,如果有其他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会引申出来加以解释和辨析。例如,4A的“高”和5B的“高”。高挑是“高大”的意思,一般指一个人高大的身材,有时也指“高大修长”,如桅杆、旗杆、尖顶、树木等。,它的反义词是短;;高也有“高”的意思,但指的是离底层的“高度”,也指程度、数量、质量的高。反义词是低。通过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引申比较,学生扩大词汇量,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掌握单词的正确用法。2.词的音形外延的比较?穿蓝色衬衫的男孩是谁?(who's [hu:z]是谁,意思是“问人”)3。同一个词不同词类的比较桌子上有一杯牛奶。(这里“牛奶”是名词,指牛奶)上周日我在农场挤牛奶。(这里“milk”是动词,指挤奶)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相似词组的引申比较。例如,我问那个人去超市的路。(问某人。某事。意思是“问某人某事”)引申比较:他们让司机把钱包带到警察局。(问某人。做某事。意思是“请某人做某事”)。难点之三: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中涉及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较多,以小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理解。比如5A教材中出现了一段以“万圣节”为主题的课文,其中提到了人们为庆祝万圣节所做的一些准备。由于学生对这个西方节日知之甚少,这门课学习文学难度很大。对策:“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事实上,由于我们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流中经常会出现误解和不当表达。比如,你多大了?以示对外国人的关心,却不知这侵犯了他人的隐私,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与语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教学的难点是一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一些词汇和习语,教师应该介绍或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中国文化的比较,让学生不仅知道其表面意义,还能理解其文化内涵。比如中文的“狗”字,往往带有“讨厌、卑鄙”等贬义,比如“走狗”、“没心没肺的狗”,而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有“忠诚”、“友善”的意思。在英语习语中,狗的形象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行为,如“你是幸运儿”(你是幸运儿);病得像狗一样用来形容“病得很重”的人。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选材广泛,很多课文都涉及到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章大意,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挖掘文化信息,拓宽文化视野。比如5A教材中出现的“一楼”,英式英语中指二楼,美式英语指一楼;再比如,5A教材中提到的“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化妆舞会,孩子们会玩南瓜灯或提着篮子挨家挨户乞讨糖果。文中提到的购买南瓜灯和面具是为了庆祝节日。了解这些节日知识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体验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总结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这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自省——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反思结果”的研究态度,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