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贵阳的“外文书店”只有英文书店?
我是一个不爱学外语的人。掌握母语和汉语后,不想再学第三种语言,所以在贵阳生活了五六年,只听说过外文书店,但没去过。有一天偶然进了贵阳一家外文书店。其实我并不知道贵阳有几家外文书店,但是我确定我进的这家一定是贵阳最大的外文书店,从书店的藏书和人流量就可以看出来。我进去走了一圈后,发现书店里全是英文书(当然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的),找不到除了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的书,比如日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语种的。也许这在别人眼里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我想不通一个英文书店怎么变成外文书店了。如果是外文书店,至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字(本民族文字除外)的书籍才能称为外文书店。
1,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误解。很多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经济美国化或者经济英国化,所以要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学好英语,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应该把英语看得比普通话更重要,把英语作为一切的入门标准,比如就业、晋升、薪资、资金、学习,甚至出国留学。简直就是用一种语言来衡量一个人的工作和能力的标准。经济全球化不是美国化,也不是英国化,而是多元化,所以在这么复杂的环境下,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美式英语,还有英式英语,而是世界各国的语言和文化。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英语天才,英语比汉语好。有钱的会去英汉双语学校,请名师指点,甚至出国深造。
2.学校对市场的误解。许多学院和大学的文凭和学位都与英语有关。如果他们过不了四级,他们将没有机会得到他们应得的。导致很多人在高校花大量时间苦学英语,虚度青春,荒废学业。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只有大量的证书,却在社会上什么都不会做,这让更多的人怀疑现在的大学教授在干什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差。其实谁不明白,能把学过的英语知识用到社会上的人太少了,大部分人参加工作几年后就彻底忘了,而学校明明知道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或者根本不想学这门课,却为了不这门课不及格,为了能得到一次讲座,为了能顺利上学毕业,离开学校后又把它全部丢掉。这是学校和教育体制的错。用不上还不如不学,但是回头想想,你在高校学的东西,有多少能用得上?
3.糟蹋大考行业的诱惑。前几天有人说的好,每年上亿的考试费都去哪了?没人知道?我不知道中国每年有这么多关于英语的考试,比如托福,四六级,职称评定等等。考试费用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几十万人参加,几千万人参加。有的一年考一次,有的一年考几次。数着数着,每年都有上亿的考试费用凭空而来。只要涉及升学、就业、评职称等。,什么考试合集相关的就出来,都是为了考试,都是为了通过考试,都是为了入不敷出。对于这些考试,出版商们想尽办法出版了成千上万的所谓宝贝来应付考试,这些宝贝都是专家和著名的专家给的。我实在想不通中国的专家们是不是出国度假了,但他们没有。他们都去学习考试了。我不明白,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学生在学考试,老师在学考试,家长在学考试,专家也在学考试。原来考试也是一门学问!
贵阳的外文书店也不例外。除了地球杂志、世界名著、参考书、教科书、视听资料等。,都是备考的材料。大致看了一下,在书店里,这些考试的资料也卖得不错。有时候,我看到几个戴眼镜的人买了一本书就走了,甚至看到学生和家长去书店咨询某个培训班。
贵阳的外文书店为什么变成了英文书店?我想,除了上面提到的制度因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在影响着人们。事实上,世界上有许多种语言,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不同寻常的文化内涵。它们都是世界文化之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民族语言也是很好的语言。我们应该爱她,保护她,不要盲目追求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