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成长故事,300字左右。

季羡林

在采访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时,我听到了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一年秋天,北京大学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他太累了,以至于把包放在了路边。就在这时,正好来了一位老人,年轻的学生们一边让老人帮自己看包,一边轻手轻脚地办理手续。

老人欣然同意。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生们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守护着。谢过老人,他们分手了!几天后,就是北大开学典礼了。年轻的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上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就是那天照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那个学生当时是什么感受,但是听了这个故事,我强烈的感觉到,人格就是最高的学历。之后在医院采访了百岁老人冰心。我问先生,你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老年患者的状况。?

那个时候,冰心已经接近生命的尽头,这个从80年前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到五四那天的老人,在经历了近80年的众生相关怀之后,依然年轻。这是什么传统啊!?冰心的身体并不强壮。

即使在年轻的时候,她也很少显得风度翩翩。然而她用自己的生命作笔,用岁月作稿纸,写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她走后给我留下了一个很棒的背影。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80年前那场运动中的呐喊、呐喊、血泪,都已成为一种文字,留存在古籍中。

每当我们后人读书的时候,历史都平静地看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觉得距离80年前已经太久了。但是,当你有机会接触到经历过五四或者受到五四影响的老人们,你就会知道,历史和传统一直离我们很近。?

世纪老人陆续离去,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渊博学识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但今天,我还想补充一点,这几个世纪以来老年人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应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发扬光大。前几天在北大听到一个新的故事,很新鲜,很感人。

一群刚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见季羡林先生。当他们走到门口时,他们开始犹豫起来。他们害怕打扰先生..最后决定大家用竹子在嵇故里前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

扩展数据:

季羡林(1911 2009年8月6日—7月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既爱字,又工整。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家、语言学家、作家、汉学家、佛教徒、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他是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与宗i饶并称“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和巴利语,能够阅读俄语和法语,尤其是东北语(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在当代世界分布最广)。他是世界上少数精通这种语言的学者之一。

其作品编入《季羡林文集》,共24卷* * *,为“梵天、佛教、土火罗文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理论在齐飞研究”。去世前,他写了三个头衔:国学大师、学科带头人、国宝。

百度百科-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