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家具的创始人是谁?宜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它的商业目的是什么?

英格瓦·康普拉德最大的家具零售公司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康普拉德是瑞士第三大富豪。2002年,他在英国《泰晤士报》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17位,资产95亿英镑。英格瓦·康普拉德的经营理念和宜家与众不同的商业文化,创造了奇迹,是欧洲管理界最喜欢的话题,也是哈佛商学院经典的核心范例。企业型家具行业。成长记录2001年4月19日,一位74岁的瑞典老人来到北京。坐在经济舱,他看起来精神抖擞,背着一个不起眼的布袋,在没有任何人陪同的情况下,走得非常快。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人就是创立宜家的亿万富翁英格瓦·康普拉德。这位退休的瑞典首富喜欢一个人逛遍世界各地的宜家商场。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1999年1月13日,北京“宜家”以前所未有的盛况开业。人们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离宜家有多远,街上都是桑塔纳和富康,惊讶的顾客挤在每件产品前赞叹,并仔细考虑如何花他们的人民币。”两周内,热情的北京人抢购了宜家货架上的所有商品,有人七天去了六次。一家外国杂志说,这是“北京中产阶级”的集体出动。可以说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直到今天,宜家依然是很多年轻人和中年人首选家具的地方。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事实上,在坎普拉德的努力下,今天的宜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公司。英格瓦是一个5岁的商人,1926年出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南部一个叫阿姆赫特的小村庄。他的祖先是德国人,后来他移民到了瑞典。他爷爷是农民,因为经营不善开枪自杀。父亲也不知道怎么经营。但英格瓦从小就有做生意的天赋。五岁时,英瓦曾代别人卖过一批火柴,赚了一点小钱。很长一段时间,他骑自行车向邻居卖火柴。他发现,从斯德哥尔摩批量购买火柴可以获得非常便宜的价格,然后以非常低的价格零售,他仍然可以从中获得大量利润。后来,他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他卖圣诞卡,他骑着自行车到处卖他抓到的鱼。11岁时,他做了一件大事。他卖了一批花种。他用赚来的钱买了赛车和打字机,之后就干脆沉迷于销售这一行。他用父亲的钱和银行汇票购买商品,卖了500支巴黎钢笔。他上高中的时候,床下有个纸箱,里面装着他的“货”:皮带、钱包、手表、钢笔...1943年,英格瓦17岁,他的父亲非常了解他的儿子,决定送给他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那就是帮助他创办自己的公司。就这样,宜家诞生了。“I”代表英瓦尔,“K”代表坎普拉德,“E”代表埃姆赫特,“A”是我居住的村庄的名字——阿贡纳德。起初,宜家出售钢笔、钱包、相框、装饰桌布、手表、珠宝和尼龙袜。只要Ingvar能想到低价产品,他都会去运营。没有人关心一个17岁孩子经营的公司,只把它当成了孩子的玩具,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宜家后来成为了世界知名的企业。虽然公司成立了,但Ingvar意识到了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不足,他决定去商学院深造。从此,他明白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首先要用最简单最便宜的方式把商品送到客户手中。这已经成为他最基本的营销理念。直到今天,坎普拉德仍有一个让妻子深感厌烦的习惯。“我习惯在对方要起身离开的时候问:能不能便宜点?”正在读书的英格瓦也没闲着。他去学院图书馆看了有进出口广告的商业报纸,选了一个对象,用蹩脚的英语给国外厂商写信。结果他成了那种笔在瑞典的总代理。为了实现他最初的简单和便宜的想法,他决定直接进口,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最低的价格。但是对于Ingvar来说,这些只是一个小测试。他想做的是更大的事业。这一次,英格瓦把目光投向了家具行业。因为当时瑞典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农村人口在迅速减少,而城市却在不断增加和扩大,并向郊区辐射。年轻人迫切需要找到一个住的地方,人们需要尽可能便宜地装修新房。当时瑞典政府对人们使用家具的建议是:要方便生活,有益健康。英格瓦尔的“宜家”应运而生。简单家居文化的革命1948年,英格瓦尔出版了第一份家具产品广告。这个广告宣传一个没有扶手的护理椅和一个茶几。他把这把椅子命名为“露丝”。Ingvar觉得让客户写下每件产品的序列号太麻烦了。从那以后,宜家为每件家具命名就成了一种传统。广告反响强烈,这两件带有问路性质的家具卖了不少。于是Ingvar开始向老客户发放一本名为《宜家通讯》的小册子,并在里面加入了沙发床、吊灯等新产品。人家找他要表格,他盯着工厂按时交货。一切都很顺利。但这只是开始和尝试阶段。此时,宜家只有他一个人...虽然他的家人都是他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