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般若”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指能明白道、悟道、修证、解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这不是一般的智慧,这属于道的根本智慧。所谓根本智慧,也是一个名字。用现在的概念来说,就是超越普通智慧和普通智慧,理解形而上生命的本源和本质。这不是靠思考获得的,而是靠整个身心投入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智’字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意义。
般若智慧包括五种,即所谓五般若,第一是现实中的般若,第二是境界中的般若,第三是文字中的般若,第四是方便中的般若,第五是家庭中的般若。五蕴是金刚乘般若。
现实是普遍的
般若是形而上的道体,宇宙万物之源,即开悟悟道的道体。在佛教的文本中,开悟就是看到那个道家身体的空性,这个空性叫做实相,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的聪明只是意识的一部分,局限于现有知识的范围,以及现有经验和感官想象的范围。真正的道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无法用我们的常识意识去思考、讨论和研究。大家注意了!他没说不可思议!
“不能”就是用普通的知识和意识去遮、去盖、去挡、去不去看、不去揣测和思考道是什么。如果现实的道体可以通过思想获得,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意味着它不可能不可思议;因为这是实践和验证的领域,而不是神秘的领域。
在后来的禅宗里,很难用一个词来表达,无处不在,无处不在。说一句佛的话,就带了一个佛的概念。虽然有时候在佛教中,“佛”字代表的就是这种道家风格,但是大部分人一听到佛,马上就会想到正殿里闪闪发光的佛像,不可避免的又被拍了一遍。所以唐宋以后禅宗根本不用道,也不用佛。就这样,就这样,就这样,就这样。反正就是个代名词而已。华严经上说:你可以称之为道、天地、神、神、主、佛、真、涅槃。有很多100多个名句。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道的实相。世界上很多人都在追求这个东西,只有找到这个东西,才能知道自己生命的起源。所以般若实相是般若中最根本的。
般若境界
这些年来,很多留学生都在研究如何翻译realm这个词。我说如果翻译成外文,可以翻译成现象,但还是属于自然的概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注释,很难翻译。比如瑶山禅师说‘云在天,水在瓶’,很自然。天上的云在飘,瓶子里的水放在桌子上,一个那么高,一个那么浅。这是一种境界。再比如唐代的诗,说‘千河万水,万里有千月,万里无云’。
我们在讲开悟或者般若的时候,经常会引用这两句话。天上只有一个月亮,照耀着地上的千万条河流。每条河都有月亮的影子,也就是千河有千河有月。万里晴空,如果没有云,整个天空都是无尽的晴天,所以万里无云万里无云。这是很好的境界,很多禅师都是受这些境界的启迪。
一个和尚住在毛鹏的时候,写了一副好对子:‘万里笑青天,三白屋举拳’。
像弥勒佛菩萨,他笑了,就是大咧咧大肚子的和尚,悟道了,什么都喜欢。三间白房子是三间空的白房子,在那里你有广阔的天空。诸如此类的话,描述的是一种境界,但不足以代表开悟的境界。我们的生活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境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会想到那些痛苦。在痛苦还没有到来的时候,痛苦的威胁随时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是苦恼的领域。开心的时候越想越骄傲。特别是年纪大的人,不喜欢去想未来,因为前方的距离太远,自己没有力气走,只想着自己的童年。有时候我坐在那里想起来,摇头一笑,想起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理解,但不能表达。
另外,一个人的修养,或者说读书,也是一步步有不同的境界的。像一个美术生,他今天有了新的灵感,或者说画一幅画,他有一种特别的体验,就是他有它的境界。一个水泥工今天突然掉了一块砖,抹上水泥,头很舒服。原来这是砌砖的方法,是他水泥工作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和尚有一分成就,境界就不一样了。有两点成就,就有两点不同。换句话说,人到了一定境界,人生境界就会开朗到一定程度。
至于我们这些没有修道的人,境界是什么?还有一种境界,就是众生共有的苦恼境界。正如古诗所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忧则病’。
这就是平凡生活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疾病,或者衰老头晕白发。这就是人生苦恼的境界。所以古人说:‘学佛是君子之事,帝王将相力所不及。’因为他的境界,风格,胸怀都不一样。这种不同的境界从何而来?它来自现实,产生于道体内,自然而来。所以对于真正开悟的人,智慧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佛教的名字叫无师智慧,也叫自然智慧。你自己的智慧仓库被打开了,不是老师教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炸了,你知道了世间万物。这是般若的境界。
般若
我们知道,文字本身具有智慧,文字就是文字;因为我们的话被记录下来,就成了话。中国人说话和思想的符号叫汉语,英语系统人说话和思想的符号是英语。其他法语、德语和俄语都是代表他们思想和文字的符号。写作是有境界的。我们所有人都读过书,会认字,但很少有人成为真正的作家。因为漂亮的句子是说不出来的,没有通用的词。有些人说话是文字,一说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都很美很美,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文字具有普世性。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它是由鸠摩罗什的般若波罗蜜多引起的。他翻译了许多经典,包括《金刚经》和《火焰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它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特别优美动人的佛教文学。另外还有《维摩诘经》的人物,也很特别,是另一种文学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无法超越鸠摩罗什,这就是用词不同的原因。
所以,同样的读书写字,不一定能成为作家。同样的修道,有些人只能成为修行者,而不能成佛,这和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代历史学家赵翼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作家。晚年,他写了三首著名的诗,其中一首说: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学会了说英语,但我对它了解得不够。
去老挝,知道不可能三分七天。
他说他小的时候学会了说话不完整,他以为自己还没学会功夫。等我老了才知道。学死也没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有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个大和尚没读过书,没上过一天学,一个字都不认识。开悟后,他们擅长诗歌、写作,样样精通。那真是不可想象。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遇到了一个和尚,他以前是个理发师。他挑了一个包袱在全国各地走了一圈。清朝时期,剃光头的孩子是不允许参加考试的,限制极其严格。但是剃光头的大禅师悟道了,什么都知道了。他还有一座庙,是住持去世时护法送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也有人叫他剃头匠杨。一般读者去考他:杨和尚,我忘了一句话。你认为它在什么书里?他说,这是哪一页?那本书!我的老师年轻时非常淘气。《红楼梦》里故意问他一句话,他都能答的很好。这很奇怪。有一个富人抽鸦片,但是他即使想戒也戒不掉。后来他只好求这个杨和尚,杨师傅,帮我剃头。剃光头的时候鸦片上瘾,流鼻涕。
他泪流满面,非常痛苦。小伙子剃了个光头,拍拍他的背说:‘脱下来!’即使他被解除了职务,他的头也被剃了。从那以后,这个人再也不抽鸦片了。
这些都是平常的话,是开悟后自然发生的,不是靠我们的聪明。聪明来源于思考,思考是没有用的。一个学过道的人,记忆力非常高,不仅记得年轻时的事,还知道自己上辈子读过的所有书。听了这些,你大概觉得很奇怪,还有这样的事。所以有苏东坡的一句诗说‘今生读书已晚’。如果你想读书,你应该早点读。今生的书是留给来世的。开悟的时候,会把过去成千上万学生读的书搬出来,只是因为般若智慧出来了。知识好的人记忆力强,阅读速度快;不识字的人,挑个字。有人看书,书页一瞥而过,一目十行,日记千言,会一直持续到老,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确定,需要般若智慧。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方便般若
佛经上经常讲方便。如果我手里没有纸,请给我一张方便的。这不是佛教的方便。东汉的霍光将军,既是元帅,又是宰相,他匡正了东汉的天下。但历史批评他四个字:‘无学无术’,说他读书太少,处理国家大事,在知识和见解上没有正当的方法,所以是‘无学无术’。
艺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育别人,自然有自己的方法。做人做事自然有他很高的艺术,比如看佛经的时候,他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立刻理解难懂的东西。他把最难的东西用别人一听就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方便,般若。
我们都见过千手千眼观音,一千只手,每只手一只眼,头上三只眼。这个菩萨代表什么?一个人有1000只手和1000只眼睛。你觉得这个人有很多办法吗?当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慈悲,就要有千千万万的手和眼一样多的方便法。就像一个懂魔术的人,随手抓个东西就能变个魔术,方便,般若。
结了婚就俗了。
般若波罗蜜多遵循的是开悟的智慧,佛教的名称是“做愿”,在我们现在的观念中属于行为。也就是说,当道德行为自然发起时,一个人自然就成了一个完美的人。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人。
般若家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佛教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行的人,如何布施,如何持戒,如何忍辱,如何打坐,才能成佛。所以在般若前面,有五个相关的家庭,也就是五个愿望,叫做般若。这方面我暂时不做详细报道,因为金刚经本身就提到了这五件事。
现在我们知道般若包含的内容太多了,没有合适的词来翻译,只能翻译声音。般若的内容包含了实现道的愿望。换句话说,这个道家的愿望本身就有这么多内容。
所向无敌的
为什么我们现在这本书里的般若波罗蜜多加了金刚二字?金刚,所有金属中最强的,可以打破所有法律,就像金刚钻一样。也可以说是能造万法,所向披靡,故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有五六种不同的翻译,鸠摩罗什的翻译是我们通常的翻译。有的译名中加了“能破”二字,意思是能破世间一切痛苦烦恼,成佛。故称‘能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也许鸠摩罗什认为这种打破的精神已经包含在经典中,所以经典的名字不需要特别添加。
所谓“波罗蜜多”,一般翻译过来就是去彼岸,有的最后不止一个字,就成了般若波罗蜜多“多”。duo这个词是结尾音。现在念出来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古梵文念出来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哆”是“达”的音。我们习惯背诵的260字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常被称为‘多心经’,因为在《西游记》中,这两个字被从上面切掉,变成了《多心经》。
我们现在说的这本书的名字,如果按照意思来解释,就是能破一切法,破一切烦恼,成就佛道大智慧,摆脱苦难,登上彼岸,达到成功的经典。如果坚持寺庙讲学的传统方法,这个话题一天讲两个小时,连续讲一个月也讲不完。其实什么样的授课方式都很好,讲解很详细,从文字教育开始。什么是经典?这段经文可以讲一个星期。什么是金刚?我可以再讲一个星期,这样一个题目就讲完了。一个月后,金刚经的边缘在哪里?那叫无限。现在我们不用那种方法,我个人性格也不适合那种言论,所以采用简单明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