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而古老的文化。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意思是陶瓷。陶瓷艺术是一种人造的形式。陶瓷造型的基本材料是土、水和火。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世界上大多数制瓷技术都是从中国引进的。在古代,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直到现在,英语中“china”这个词的另一个意思是“瓷器”。

中国是一个陶瓷古国。说到陶瓷,外国人会想到中国。紫砂陶器群雕“南京大屠杀”陶器是一种人造形式。陶瓷造型的基本材料是土、水和火。人们只有掌握了水土混合的可塑性、流变性、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进陶瓷形态的产生和演变,使陶瓷器物产生优美的形态。两者都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和揭示土壤的可塑美、柔韧美和生命力,从而出现一种全新的陶瓷艺术形式,由聪明的人掌握、发展和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艺。

[编辑本段]分类

陶瓷艺术起源于中国很久了,有各种各样的外观。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世界历史上一直很有代表性。由于悠久的历史,不断更新的技术,以及朝代的更替,不同的民族和生活方式影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如果要分类的话,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条件完全覆盖。所以有人以年代、用途、釉色、技艺或产地来分类。

传统陶瓷

一般来说,它指的是长期以来用传统工艺创造出来的陶瓷。这种陶瓷和官方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关系,同时也是以日用为主。如果按釉色分类,又可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青花(青花是一种釉下彩,即坯体干燥后,用蓝色颜料(如氧化钴)在表面画出各种图案)。之后再喷透明釉,然后就可以烧釉了。因为在透明釉下使用蓝色颜料,所以称为“釉下彩”。这样颜料的烧成温度就不能和透明釉相差太大。釉上彩——粉彩(明代的“五彩”是在明代发展起来的,通过上一层楼来表现陶瓷艺术的颜色。坯体施一层彩釉(一般为白色)后,釉烧一次,再用彩釉粉画出各种图案,再低温二次烧成。通常第一次釉烧的底色比彩釉的底色高,所以称为釉色。由于釉料需要二次或多次烧成,所以又叫“二次烧成”。),康彩…等。经验上,多次烧制时,要从最高温度到最低温度烧制,以保证准确的发色。

现代陶瓷艺术

随着朝代和制陶技术的演变,陶瓷在人类生活中不再只有实用价值。同时,因为文化的演变,陶瓷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文化,风格多样,用途类型各异,代表着人类审美和生活品质的变化。生活陶器——花盆、餐具、茶具等陶器日用品。传统创新——运用传统工艺,釉色表现现代精神,瓶、罐等容器或功能实用的作品。陶瓷现代陶瓷艺术——表现造型结构和思想的创造,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使陶瓷艺术不再仅仅拘泥于土与釉的结合,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和空间因素,使陶瓷艺术更具内涵。由于现代化学原料知识的进步,釉烧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后机器的制造和发明,陶瓷艺术已经逐渐分离,实用陶瓷和艺术陶瓷有了不同的发展空间,而釉上彩和釉下彩也没有以前那么绝对,所以坚持用任何一个分类原则来规范陶瓷的种类都不是很GAI的方法。

[编辑此段]发展

目前国外陶瓷发展很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很多家庭都建起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私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很多休闲场所也装饰有陶艺家的作品,既能很好的发展陶瓷事业,又能增加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随着陶艺热潮的逐渐升温,陶艺制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手工制作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和释放自我的又一种休闲方式。中国陶瓷艺术正在发展。自从前几年各地兴起陶瓷酒吧后,人们逐渐了解了陶瓷艺术,陶瓷艺术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将陶艺纳入教学课程,让他们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动手能力,这很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编辑本段]绘制胚胎的制作方法

如果你是新手,把机器慢下来。让我们言归正传。先在机器中央放一块陶土(放好之后开始转动机器),用拇指压住陶土的中央,慢慢压出一个洞。然后用双手将黏土压入笔筒。如果是干的,把你的手浸在水里。之后就是你随意创作的时候了。陶艺是一种文化,一种年轻而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而古老。道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实际上是生命的艺术。自己动手,或画空白,或捏塑料,一件件作品从自己手中诞生,带着泥巴的味道,彰显个性。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主要是通过作品的造型、材质、肌理、纹饰、釉色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身个性的要求。陶瓷艺术与绘画、雕塑和其他造型艺术齐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了众多陶艺家、艺术家、陶瓷爱好者、学生和儿童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或制作。从杀泥(练泥)开始,过盘、拉泥、揉捏、画坯等技法的运用,一件件艺术品从自己手中诞生,装点着自己美好的人生。豆瓣上推荐的陶吧有:北京西单文化广场77街的郝云陶吧,北京公主坟城乡贸易中心6楼的陶吧,河南郑州花园路的梁祝手工(这是上海徐汇区龙华路创意大院的非物质艺术陶吧)(场地巨大)。

[编辑此段]中国

中国陶瓷艺术正在发展。自从前几年各地兴起陶瓷酒吧后,人们逐渐了解了陶瓷艺术,陶瓷艺术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将陶艺纳入教学课程,让他们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动手能力,这很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从古至今,虽然世界各民族对美的欣赏千差万别,但都可以以某种方式欣赏美。9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仅开始了最原始的建筑活动,而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和无数次的成功经验中,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这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开启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尽管陶器的形式和风格因时代、地域或民族的差异和其他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了各种变化,并各自产生了许多特点,但它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时代精神,这首先表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形状、装饰和质地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最大的成就就是彩陶艺术,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进而形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美来源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间接地表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者直接地描述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格。继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又出现了一种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文化遗产。这一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的灰陶面,不求无用的崇拜。这完全取决于容器本身的黑色。它以“全身漆黑”为最佳状态。有时器身略饰凹凸花纹或刻孔结合成型烧制,体现出一种简单朴素的美。商代出现了白陶,同时模仿青铜器的花纹和造型。在当时是比青铜器更豪华的工艺,形制几乎都是礼器。特别富有特色的是波浪状的雷纹、钩状的雷纹和一个奇怪的人形云雷纹。它是人类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工艺品。在商周时期,制陶技术没有显著进步,艺术上也没有什么发展。自战国以来,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时期陶工的重要创造。由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或其他因素,陶瓷产品有很大的差异。从质地上看,我国东南沿海百越地区以灰陶、印花硬陶、原始陶为主,其他地区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为沙陶。在日用陶器中,以泥制灰陶为主。灰陶的粘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为灰色或黑灰色。同时,印花硬陶在长江下游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广泛使用。但由于印花硬陶质地粗糙,不适合作为食用器皿,所以多为容器。“六王毕,四海为一”。秦汉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表现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和高超的制陶水平,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风格。在绘画风格方面,汉代彩陶一改战国彩陶华美活泼的风格,转而崇尚端庄典雅的神韵。图片铺天盖地,色彩绚丽。随着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治久安,国家意志的高涨,紫砂陶器在唐代各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提高,而唐三彩就是这种盛唐的最好表现。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是其制作时代的艺术记录,也是唐人生活的风情。中国传统陶器的生产历史悠久。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在蓬勃发展。历代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时代的不同风尚,审美的变化,在陶器上都非常突出。国内外许多学者和艺术家都非常重视中国传统陶艺的研究。然而,长期以来,对这一集科技、文化、艺术于一体,体现中华民族审美历程的传统陶瓷艺术的研究,往往停留在艺术造型和装饰技法上,不够全面。研究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总结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优良传统、生产技术和装饰技术。“传统”不属于旧标准化的另一个名称,而是指一种工艺和艺术体系的特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特色反映在陶瓷艺术中,产生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民族风格以其独特的技术和艺术形式显示出自己的风格。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东方文化的典范。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特有的东方艺术的浪漫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它依然扎根于民间,浓缩了无数陶瓷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的不断锤炼,它已经成为一种优良传统,贯穿于民族性格和民族感情之中,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 * *特征,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实质。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的陶瓷前辈们积累并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技法。正是这种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制瓷优良传统,使中国陶瓷几千年来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陶瓷艺术的发展伴随着陶瓷的出现。第一,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性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装饰和泥釉火焰,赋予其原始的古朴美,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民间艺术。如今已经脱离了实用功能,从纯粹精神的情感需求出发,开始了一条纯粹的艺术之路。艺术创作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状态。同样,陶器也不例外。每一个朝代,她都有时代的特征:宋朝的美,元朝的富,明朝的精,清朝的精致。即使是同一个朝代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明代的青花瓷,丰富多彩,韵味十足,豪放传神,成化的青花瓷,淡雅清新,美丽细腻。回顾中国陶瓷发展史,在每个朝代的任何阶段,几乎都出现了陶瓷艺术的新品种、新技术、新风格。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珍贵的制瓷技艺在近代被淡化甚至失传。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陶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并不纯粹是一个技术和理论问题。关系到中国的陶艺能否永远保持艺术青春,甚至关系到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嘉诚紫砂陶花瓶陶器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代名词。然而,当中国陶艺家们突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清醒过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实用、美观、经济、大方这些概念所能涵盖的。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广泛介入现代艺术运动,成为艺术家表达思想和批判文化的利器。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90年代以后。当然,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起源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前身)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最早从业者有关。近20年来,朱大年、杨永善等老一辈陶艺家在现代陶艺方向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产生了吕品昌、罗小平、白明等一大批中青年陶艺家,风格流派众多,技法日益多样。大部分是大学老师,或者受过高等教育的传统陶艺熏陶。所以中国的陶瓷艺术从一开始就和学院有着不解之缘。而单纯的学院发展,在理念和传播上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学术层面上也很狭隘。90年代,先是1991的“北京国际陶瓷研讨会”,接着是1995的“景德镇国际陶瓷研讨会”。1998年5月,由罗小平等人策划,有较深学术探讨的“98中国宜兴国际陶瓷研讨会”在宜兴召开。同年秋,在中国举行。1999年初,左在广州美术馆策划的“超越泥巴——中国当代陶艺艺术家学术邀请展”更是提前。这些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表明,中国的陶瓷艺术正在崛起,其规模、范围和影响正在扩大到整个社会。

[编辑本段]美国

从拓荒时代开始,美国人就有了勇于探索的革命精神,这也深刻影响了美国艺术史。这个年轻的国家之所以能成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发源地,也与其密不可分。美国陶瓷界公认,现代陶瓷艺术形式的表达始于1954年彼得·沃克在洛杉机郡美术学院(后改为奥蒂斯美术学院)教授陶瓷艺术。彼得·沃克斯(Peter Vauxs)反对陶瓷艺术创作中过分强调工艺性的特点,倡导一种以随意性回归简约的创作风格,从而开辟了一条探索新颖造型和外观肌理效果的道路,史称“奥蒂斯陶瓷艺术革命”。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的现代陶瓷艺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源头上说,它受到日本民间陶瓷、美国民间陶瓷、中国传统工艺造型、现代艺术流派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创作上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局面。抽象表现主义、极端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现实主义都有其代表艺术家和作品;同时,作为一种容器设计,那些更有形式规则的高雅陶瓷也发展起来了,这显示了美国文化的巨大包容性。现代陶瓷运动最大的贡献是使陶瓷艺术超越了“工艺美术”的狭隘范畴,与绘画、雕塑等主流艺术创作理念相结合,从而丰富了传统陶瓷艺术的历史;对于陶艺家来说,他们的身份并不是“工匠”。他们拾起了一种永恒的材料——陶瓷,加入到主流艺术创作中,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展示和价值批判,摆脱了“容器”的束缚。美国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发源地,介绍它的历史发展和著名艺术家是非常有意义的。

[编辑本段]现代陶瓷艺术

然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现代陶艺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更大意义上和更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国陶艺的现状,值得我们探讨。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供读者深思。史大斌早期紫砂研究中“传统”与“现代”的鸿沟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当今艺术领域一个没完没了的话题,陶艺也不方便。然而,在许多关于陶瓷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讨论中,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陶瓷艺术的功能。它不仅关系到陶瓷的功能和价值,也关系到陶瓷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作用和陶艺家的社会定位。只有摆正了“现代陶艺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陶瓷艺术真的可以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传统陶艺依附于陶艺,“尽可能实用美观”长期以来制约着当代中国陶艺的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器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有实用和观赏性。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智能更多地受限于“制作器皿”,只能在追求设计和形式美的领域中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匠,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现代陶瓷艺术的作用在于它拓展了原有陶瓷艺术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中招。他不仅可以在原有的设计领域继续有所作为,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家天性,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雕塑、装置等诸多艺术领域。它丰富了自身,也补充了其他艺术门类,从而丰富了视觉艺术的门厅,所以,无论传统陶艺如何发展,都受到“器物”的束缚。在现代陶艺的发展中,我们在认识上首先要做的是功能理论的转移,从而摆脱对“器物”和固定造型的依赖,真正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种隔阂是可以通过改变观念来解决的,它的存在也是当代陶艺不断发展的动力。

沟通和接受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许多现代艺术流派如暴风骤雨般进入中国。虽然当时的中国人不懂得欣赏,有的甚至觉得反感,但客观上承认了它存在的合理性,从观念上接近了他们。现代陶艺没有赶上那个潮流,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似乎错过了黄金时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业内人士也指出,现代陶瓷艺术只有在少数瓷器产区和城市才有较好的基础,比如景德镇、广州、上海等地。但是,从表面上看,它的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大规模的陶瓷艺术欣赏群体,这不利于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我们也注意到,目前中国的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行业并不繁荣,所以即使在许多传统深厚的瓷器领域,人民对陶瓷艺术的兴趣正在减弱,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另一方面,媒体和报纸对现代陶瓷艺术的介绍是零星的,更不用说专门的陶瓷出版物了。目前有一些陶瓷工作室负责沟通,但是他们的作用并没有被重视。有识之士指出,一个国家陶瓷工业整体发展的前提是动员民众的力量,水涨船高。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当然不缺对陶瓷的感情,但确实谈不上对现代陶瓷艺术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瓷艺术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再加上沟通不畅,自然很难调动观众的口味。但是,如果能接受现代艺术,人们接受现代陶艺只是时间问题。

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与实践脱节已经成为现代陶艺非常突出的问题,陶艺家夏说:“广州美院的一群人请了中央美院的一位艺术评论家来点评现代陶艺。他能用现代艺术观念和现代哲学来评论现代陶艺。但我认为这还不够。”他指出,之所以很难形成现代陶瓷批评家,是因为中国现代陶瓷艺术不发达,他认为非常需要理论家。笔者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图书馆里找到一本叫《现代陶艺》的书。其实,书中的陶绪渠和他的紫砂陶瓷艺术,只是现代的“活”陶瓷。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能找到的介绍现代陶艺的书籍也是相当少且不正规的。看来,现代陶艺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将成为相当一段时间内令人头疼的问题。理论人才急需培养,于是很多陶艺家提出边实践边做一些理论研究,可谓无奈之举。此外,现代陶艺的创作体系、销售体系、创作理念也存在一些问题。好在从当代陶艺家的话语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中国知识分子“任重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独特远大志向。

[编辑本段]现状

目前国外陶瓷发展很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瓷课,很多家庭都建起了陶瓷作坊,还出现了一些民营的陶瓷工作室。很多休闲场所也装饰有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既能很好的发展陶瓷产业,又能增加与陶瓷艺术家的学习和交流。随着陶艺热潮的逐渐升温,陶艺制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手工制作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和释放自我的又一种休闲方式。中国陶瓷艺术正在发展。自从前几年各地兴起陶瓷酒吧后,人们逐渐了解了陶瓷艺术,陶瓷艺术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将陶艺纳入教学课程,让他们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动手能力,这很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