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四个部分是什么?
写新闻时要想象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新闻的五要素,即:何时(When)、何地(Where)、谁(Who)、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一些新闻添加了一个元素: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重要的是What(什么)和Who(谁)。写作的时候,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
当我们弄清楚“我想说什么”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说这些事情”,这显然涉及到如何安排信息的结构。只要我们仔细分析报刊上刊登的新闻就会发现,新闻的结构是相对固定和简单的,大部分新闻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最前面,次要的材料放在后面。信息的结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标题、引言、主题和结尾,背景穿插在正文中。
(1)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写得好,能吸引读者;写得差,一个好消息就被埋没了。可见标题具有向读者推荐的功能。比如:两位市长直接关照大港“有郎”结婚(新华社1990 65438+10月6日),地球三分钟净增500人(新华社1996 7月13),杭城新报,见新风,携书拜年。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内容,以帮助读者理解报告的事实。
新闻标题有三种:主题(话题)、引导话题(眉话题)和副标题(子话题)。
主题:总结并解释主要事实和观点。
引言:揭示新闻的思想意义或说明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标题:提示报告的事实结果,或者对内容进行总结。
(2)引言
引言是指信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明确提示消息的主题。
导语的要求,一是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吸引读者阅读。要达到第一个,你必须有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必须要有文字功底。
导语写作中的思考过程通常始于作者的自我提问和自我回答:
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谁参与了?是谁干的还是谁说的?
是直接领先还是延迟领先?
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文字或者生动的短语写在导语里?
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最能有效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铅的类型。那么,销售线索有哪些类型呢?
一种是直接导语:直接写出事实核心的导语。大部分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反映事实。
另一种是延迟提前:主要用于“软”信息。也就是说,所报道的事件不是发展的、变化的或突然的。它通常用于设置场景或创造气氛。大部分是解释性和说明性的。
铅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
叙事。通过摘抄或综合,简洁地写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
描述性风格。简明扼要地描述新闻的主要事实或有意义的方面,以营造气氛。
题型。先暴露矛盾,清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进行简要回答,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结论公式。开头写结论,提示报道某事或总结某事的意义或目的。
号召式提出号召,为读者指明方向和目标。
还有抽象的、批判的、综合的、解释性的等等。
导语应该是“聚焦主题”,但在写作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常见问题被称为导语写作中的十大禁忌:
不要回避名单的线索。一项活动往往由五六个人发起。有些人在导语中列出这些单位的所有名称,使得导语显得啰嗦臃肿。读者关注的是活动,而不是主体单位。如果他们必须出现,他们可以把它放在消息的末尾。
第二,避免“为了风格”或目标导向的导语,即把新闻事实的目的放在导语中,使导语臃肿不堪,不堪重负。
如果你想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贯彻十七大精神,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穿靴子戴帽子。
三忌:背景材料式介绍。新闻背景材料一般是对新新闻的主体进行说明,所以引言要开门见山,开头就用背景材料,不仅不清楚,还容易让读者如坠云里。
避免以学术语言作为引子。把一些学术专业性很强,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放在导语里,显然是无法理解的。在这里,要做好“二语翻译”,使之通俗、通俗、口语化。
五忌:公式化的铅。有些通讯员或记者喜欢用一个框架来涵盖多种内容,结果平淡无奇,千篇一律。公式化的铅,必然导致铅毫无新意,令人厌恶。
六忌概念化。介绍中没有具体的新闻事实,充斥着大而空的说辞、空话和官话。
七不堆积数字。太多的数字会淹没新闻事实。统计学一般比较枯燥,最好不要放在最前面。即使要写,也要把数字形象化。
八不避长引。导语太长,让人觉得很无聊,没有兴趣看下面。一般控制在80字以内,最多不超过150字。
九忌逻辑不清,概念模糊。
十不要重复标题和导语。如题:县委部门召开座谈会迎接新年;导语:昨日,县直部门在该局会议室召开慰问老干部座谈会。标题和导语几乎“一模一样”。
㈢主题
这是信息的主干。在引言之后,对引言进行具体全面的阐述,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引言中概括的内容,表达整个信息的主题。你要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来写,但还是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㈣背景
1.新闻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周边环境以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写新闻时,有时需要说明背景。目的是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烘托和深化主题,即回答五个“W”中的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是对新闻事件的解释。美国记者莱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和解释的区别。”“解读,在我看来,是新闻报道的深化。是写一系列事件中的单个新闻事件”,“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让读者对新闻事件做出客观的判断。”
但“解释”不是讨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是用事实来解释的。所以新闻背景也叫“事实背景”。
2、背景的作用:
第一个功能是解释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功能是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是突出新闻文章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是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不允许在新闻中发表评论,但谁也不能禁止他们通过所写的新闻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没有纯粹客观的报道。
3.有三种常见类型的背景:比较,解释和解释性。有的新闻把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事物背景。
(5)结束
新闻结尾有总结、启发、号召、分析、展望。这些结局和一般记叙文的结局差别不大。
写作误区:
误区一:弱化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果眼睛不清楚,新闻很难吸引人。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把大部分的心思花在稿件的内容上,往往在稿件写完之后才开始写标题。想不出什么好的,就随便编,总感觉不着边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弱化了标题起草的环节。标题绝对是一篇稿件成败的关键。当我们阅读新闻时,首先看到的是新闻标题。好的标题会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他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去阅读。而一个无聊的标题只能让你擦肩而过,不想去探究下面的新闻。因此,我们应该在标题的制定上多下功夫,按照创新、恰当、准确、精炼的原则做好每一个标题。误区二:角度错位。
误区二:角度错位
众所周知,我们有责任及时宣传报道本单位的重要新闻。为此,我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写出来的东西质量并不是很高。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新闻采写的角度上。我们的报道要精益求精,加强?新闻,亲民,创新,特别是在调整报道方向,拓展公众视角方面,要善于从细小的新闻素材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新新闻点。
比如基层会议,基层领导的活动都不是新闻,但会议中出台的重要措施,领导强调的工作导向才是重点。只有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才能把这些新闻点“扛”离会议角度,稿件才会出彩。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角度就是新闻的灵魂。如果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新闻角度,我们就会找到报道成功的源泉。
误区三:贪完美
写的时候总想全面反映单位的工作,写新闻的时候想各方面带一笔钱,不知道,也是另外一个?新闻写作的误区:贪完美。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写新闻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带着机关申请写作的痕迹,把稿子写成总结报告,总是想面面俱到,但又不是面面俱到。
其实新闻写作需要的是一件事,一个问题。一条消息只需要明确一条新闻。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就很难写出高质量的信息。
扩展数据:
新闻这个词被广泛使用。新的东西叫做新闻。也指报道事情的大概情况而不讲述详细过程和细节,用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短小的新闻宣传文件。这也是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新闻体裁。
“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日全食,月全食,天地皆有新闻。”这意味着中午时分,太阳会逐渐西沉,满月时会逐渐亏。天地间的一切,无论贫富强弱,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时而减少,时而增长。太史公也说,“黄帝验历,立五行、齐新闻。”黄侃注意到“为利者生于阳光,为利者死于阴天。”可见新闻的意义在古代就已经被涵盖了。
中国在古代把客观世界的变化,它们的发生、发展、结局,以及它们的衰微、聚集、盛衰、起伏、运动、得失等变化的事实称为。作为“新闻”。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固定的新闻体,所以“新闻”也叫新闻。
中国气功在练习过程中身体的关键变化特征也叫新闻。
①指观察病情。《伤寒论·霍乱辨证论治》:“止呕者,身痛无穷,以桂枝汤为新闻,以和为贵。”
②指调养。《金匮要略》疟疾的证与候:“弦若数,风若发,止于食闻。”
“新闻”最初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同义词。主要是指一个事物从生到死的过程。辅音后的“消息”二字放在武林豪杰所设的陷阱中,应该是对陷阱埋伏本身的具体指代,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陷阱运作过程的生动表达,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人在文字运用上的深厚造诣和古人在机械上的智慧。
“新闻”的主要作用是阻止和恐吓。它的形式数不胜数,喜欢听评书的朋友应该听说过,飞刀、竖弩、翻板、翻板、连环板,还有污坑、净坑、梅花坑、连环坑,更高级的还有自行车、马,几乎可以赶上诸葛孔明的木牛马了。
参考链接:
新闻(词概念)-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