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语听力
学习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和真实的人交流。倾听,作为人类语言交流的方式之一,在信息爆炸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如何提高听力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听力能力的提高。初学者如果真的想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尽快提高听力技巧。中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英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制定相应的策略,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词,复杂的句子结构,对内容的熟悉程度,语速,背景噪音,语音语调的变化等。仔细分析这些表面的干扰因素,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考察以下几对关系: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1)听力和词汇量一般认为,听得越多,听力能力越强。毋庸置疑,多听确实是提高听力的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听的次数,也不取决于听力内容的长短和难易程度。它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综合体现,而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就是词汇。词汇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听力也不例外。每一段对话、段落和话语都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的基本单位是词或短语。在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模仿听到的发音,但是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我们就无法把这个单词和它所代表的符号联系起来,也就无法知道这个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意义。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词汇量的大小决定了一侧听力理解的程度。(2)听力和阅读的相关性很多人已经学习英语很多年了。如果给他们英语书面材料,他们可以理解或大致理解一些新单词。但是你可能听不懂别人说的英语,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句子。目前,在英语教学中,虽然学生的听力训练材料往往没有阅读材料难,但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听力水平仍然低于阅读水平。从本质上说,这种情况与外语教学环境中听和读的心理活动特点有关。在母语学习中,从技能的发展顺序来看,听说先于读写,即先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语音特征图式及其对应的关于客观世界关系的图式,再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文字特征图式,即在听说读写进步的基础上,当然,听和读的心理活动过程比读和写更复杂。在外语环境中,听与读的心理活动过程不同于母语环境,其特点如下:1。外语学习必须经历一个在大脑中叠加或重新建立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才能掌握一门外语。这个过程的顺序是:字母-单词-句子-篇章,同时建立语音特征图式(如声音、音素、节奏、语流、语调等。)要逐步完成。因此,文字图式和语音特征图式的建立是同步的。然而,在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技能是综合训练的。但由于大纲、内容、时间、方法、学习环境、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四种技能实际上并不能同步发展。比如,学生在阅读训练上花的时间往往比听力训练多,而且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使用默读,这样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的发育必然会不平衡。实验表明,学生对所学的同一个或几个单词有不同的反应,视觉识别能力大于听觉识别能力。2.“阅读”能力(即识别既有语音又有文字图式的字母)在外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学习者开始学习一门以文字为基本媒介的外语,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听力能力。那么,如何从理论上解释阅读训练和听力理解的关系呢?首先,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的语言使用过程,非常* * *。从较低的层面(音位、音素、单词、句子),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做出各种推断。也就是说,在声音辨别的基础上,利用认知效应来解释、判断和理解语言材料。在更高的层面上,为了理解一篇文章(句子)的意思,听者需要依靠认知效应来理解。这是因为在语篇层面,意义的生成往往是听者对语义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形式的作用往往只是触发听话人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有意义地建构语言材料,包括语用文化知识的预判和对说话人意图的推测。显然,听者的认知过程、认知效果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至关重要。以听天气预报为例(听力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目)。能否准确快速地理解相关内容,取决于听者的地理知识、天文基础知识甚至一些社会文化知识,比如这个区域的标记温度是摄氏还是华氏,这与阅读理解所涉及的过程是一致的。在阅读中,读者还利用各种认知过程,依靠各种认知效应及其背景知识来分析和构建文本的语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习者练习和运用认知过程和判断推理过程,不断提高和完善这种能力,显然是有帮助的。其次,阅读是学习者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不仅增加了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丰富了学习者使用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知识,而且在大量阅读中拓宽了他们的词汇和背景知识,这无疑对听力理解至关重要。这样,学习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在有意识、无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接受新知识,量的积累必然会产生语言习得的质的飞跃。所以阅读量越大,质量越高,英语整体水平越高,听力能力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综合体现。(3)听力和记忆听力不是被动的,它不是简单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它是一个主动的信息认知加工过程。从外部声音信号到内部听觉理解,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听觉器官对连续音流的感知和分段,即识别连续音流中的每个句子成分或片段;第二,“保留”已识别的句子或片段(短时记忆),并迅速、持续地将其与前后的其他片段联系起来(即形成句法关系);最后,被识别和关联的原句以高度缩略的形式(排除冗余部分)形成意义,储存在长时记忆中,这样理解就完成了。从这篇作文来看,记忆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语言学家把这种记忆称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换句话说,在听的过程中,人脑与其获得的语言信号形成某种瞬时的、短期的联系,人的思维依靠这种联系对语言信号进行分析和识别,同时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采取一系列认知策略,然后将信号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从而达到理解。但问题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都很短。在听力范围内,瞬时记忆只有0.25-2秒,而短时记忆保持不超过1分钟,这给听力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大大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另外,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所以为了防止遗忘,使交流活动顺利进行,需要对发音进行处理,反应要及时迅速。另一方面,学习者理解过程中的负迁移也极大地干扰了听力。当一个学习者利用已知的语言事实来弥补信息链中的某些缺失环节或者利用已知知识来推理、分析、判断某件事情时,他总是被某种思维定势所干扰,即以母语的常规方式去思考它、推理它、判断它。因此,这种负迁移自然会对语言信号的产生、保持和解码造成障碍。(4)听力和语言功能的练习在传统教学中,听力活动一般被纳入以句型或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教学中,侧重于听力和记忆语言形式;信息的输入,即以文本内容为目的的听的活动,明显不足。从本质上来说,听句型中的语言形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真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一、语言形成的练习往往注重音位与音位的区分与识别,音位的变化以及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但是,这些知识的实践和掌握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者可以在实际运用中演绎地运用它们。学习者对一种新语言的语音和音素的敏感性往往是在实际使用该语言的过程中逐渐习得的。这种敏感性的获得不仅取决于对所学知识在语言运用中的演绎运用,还取决于对相关知识的归纳理解和掌握,而语言功能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理解和运用听觉感知知识的机会。第二,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解码,是一种基本的交际行为。无论听什么,只有不去关注说话者的表情,只关注他说话的内容,才能有效地把握信息,达到交流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听力教学的初衷应该是使学习者获得直接听信息的能力,即交际意义上的能力。现代语言教育学理论认为,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充足的语言输入是交际性听力形成乃至整个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此外,有效的听力训练必须注重听力技能的训练。第三,由于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解码语言信息和重构意义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听者的积极参与,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用知识与听者的纯语言知识同样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听力理解好的学生和理解差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善解人意的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有:选择性集中、从上下文推断意思、利用背景知识辅助理解。我们知道,语言形式的练习几乎完全排除了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考虑,但语言功能的练习往往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听力教学要在训练句子成分的基础上训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听力速度和难度上达到一定的指标。二、解决方法通过对上述关系的探究,以下几点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1)建立以扩大听力输入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能为目的的听力教学体系。各种语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阅读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对包括听力在内的其他技能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从一开始就要在练习语言形式的同时注重连续的语篇教学,在选材上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和可理解性、体裁的普遍性和交流性以及练习题设置的科学性。(二)改变思维方式,注重听力技巧,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差异等因素,说汉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必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了解必要的目的语国家背景和文化知识,利用背景知识消除听力过程中“负迁移”的干扰,一定会提高记忆效果。另一方面,要培养听者的听力技能,进行个别和整体的听力训练,让听者运用听觉感官知识在音位、单词、句子层面依次识别和理解听力材料,或者让听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在语篇层面理解听力材料,从而帮助他们学会抓住课文的重点和主旨,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抓住关键词,从而有效提高听力水平。(3)语言听力是主动解码而不是被动感知,是主动认知建构而不是简单的声学事实。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认知水平对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性。(4)优化心理环境,消除情感障碍,运用各种视听方法和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最终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三、具体训练方法在具体的听力训练中,理解可以分为:1,语调理解。比如理解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的语调;2.理解语言信息的要点。语言信息是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回忆。听力教学中有大量的记忆和回忆活动。根据河流湍急的分类,听力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下面介绍一下,供老师在训练学生听力时参考。第一阶段:声音辨别练习1,区分音素和短语;2.听你学过的对话;3.从所学的阅读文章中辨别短语和句子;4.识别你通过游戏听到的单词和短语;第二阶段:无记忆的辨别和选择。5.听听学过的各种对话的录音。6.听所学阅读材料的复述;第三阶段:短时记忆的识别和选择。7.在听学过的对话和阅读材料时,让学生做书面的是非题;8.当学生听所学的对话和阅读材料时,教师口头给出相关问题,书面要求学生做选择题;9.听之前提问,听的时候学生会用母语回答问题。第四阶段:长时记忆识别与选择练习10。这个练习和上面的7、8、9类似,但是要求学生在听过一篇文章后,对问题做出书面回答或者口头提问,让学生做出书面回答。在每个练习阶段,你都可以通过视听、口语、写作来训练听力。如:精选习题;配合实践;定义练习;情境训练;听画画的练习;句型练习;替代练习;直接对话;猜谜语;明辨是非;搜索信息;听写之类的。以上介绍的听力训练项目只是指导性的建议,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开展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听力训练,拓展更多适合学生听力训练的方法,使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不断提高。参考/waiyu/201001/013 _ 6986 _ 1509045 . shtml希望能帮到你。我的英语过去很差。我给你讲讲我的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