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火犯英语

五四运动的起因大家都很清楚,主要是因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在山东的权益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收回,而是要转让给日本。这个消息无论如何是中国人无法接受的,导致了北京大学的学生运动。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领袖邀请北京13中学代表在法律系礼堂开会,决定第二天即5月4日上街抗议签署巴黎和约。

5月4日,学生们开始声势浩大地上街游行。下午,学生们涌入赵家楼胡同曹儒林的家。混乱中,曹家被烧。历史称之为“燃烧的赵家楼”。

第一个放火的人,有人说是梅四平,也有人说是匡的候补生。然而,匡的共同成长理论的证据更为充分。

匡出生于1891年11月。他出生在湖南邵阳东乡长沙村。他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辛亥革命时,随长沙革命军攻打总督衙门。1913我在邵阳中学读书时,作文痛骂北洋军阀。

根据后人的会议,当学生涌入赵家楼时,他们发现曹儒林家的大门紧闭。匡率先爬墙,拐进院子。后来的学生纷纷效仿。

北师大学生刘勋玉曾回忆说:“我们到赵家楼曹儒林故居时,房子的门是关着的。”

北师大另一名学生周也回忆说:“学生进曹宅,要先和汉奸谈一谈,又找不到了。于是匡拿出他们事先带的火柴,决定放火。被段希鹏发现,他阻止匡说:‘我负不了责任!’匡仍然回答:‘谁要你负责,你真的不能负责。结果还是被点着了。"

当时作为组织者之一的北大学生罗嘉伦事后很肯定地说,纵火者不是北大学生,而是北师大学生。

那么,五四运动的组织者和革命青年在五四运动后的命运如何呢?

1919年夏天,匡互从北师大毕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湖南,在长沙楚艺小学任教,成为一名教师。

后来,他应聘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教育主任。正是在学生时代,他主动聘请了在一师附属小学当老师的毛泽东到一师任教。

此后,匡又赴上海,与、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立达社。1925年春,匡在虹口老靶路创办了立达中学。年秋,在江湾租地建房,改名立达书院,增设高中,设农学、艺术专科。三年后,学校开办农场,学生从事养鸡、养蜂、园艺,进行生产劳动教育。受国民政府农业部委托,增设养蜂训练班,培训养蜂人。

匡为立达书院倾注了大量心血。朱自清曾说,匡为立达书院付出了他的一切,学校仿佛是他的“爱人和独子”。

在办学期间,匡因长期过紧日子,饮食起居不规律,患上肠癌,导致营养不良,过度劳累。

癌症晚期,他无法忍受疼痛。他不听医生建议喝白兰地促进血液循环,因为白兰地太贵,拒绝再喝。1933年4月22日,匡互在上海病逝,享年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