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三」的由来是什么?
《辞海》对“巡”字的注解是:“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租界设置的警察,是压迫人民、维护特权的重要工具。”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在租界设置的警察叫“巡逻”。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上海路为避免中外冲突,与英国领事签订《上海租地宪章》,划出一块土地作为英国人的“居所”。章程第23条,其中第12条规定:“行李员的雇用应由商人和人民适当协商。但是,看守人的名字必须由当地的地方官和亭长向当地官员报告,以供核实。看守员的规则另行规定。其责任更长,必有道台、领事所遣。”“守望者”在中国是一门独特的生意。它是当地安全局指派的夜间巡逻人员,提醒居民小心,关好门窗。但“守望者”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所以英文版的章程翻译成Watchman,翻译成中文就有夜间守望者的意思,也有守卫的意思。于是英国领事阿利果根据章程在英租界成立了一支20人的守望者队伍,有两名守望者,除了晚上巡逻外,白天负责当地治安。1853小刀会起义爆发后,上海租界觉得为了保卫租界的安全,有必要建立更强大的公安力量。英、美、法租界未经中国政府许可,擅自修改《上海租地宪章》1845,并出台《上海租地宪章》1854修订版,其中关于看守人的条款改为“看守或警队”、“建立看守人、警卫或警队”,租界当局视之为租界。从铁血转/
7月1854,11日,租界的承租人在英国领事馆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部局”。同时,部局组织成立了上海警察局,直译为警察,但汉字中没有警察这个词。当时租界的警察就是维持租界治安秩序的警力,而中国的首都有专门维护首都治安的“巡警营”,所以人们把警察翻译成巡警,把警察局翻译成巡警室。这就是为什么租界警察署叫巡检司,警察局叫巡检司。
公共租界的巡警大部分是英国人,而低级巡警大部分来自英国殖民地印度。法租界的巡捕长大多是法国人,而安南(越南人)居多,上海人称之为“一捕”。巡警制服的袖子上有三道条纹,所以上海人又叫它“三头”。租界里巡逻的印度警察被省里称为“印度警察”,但上海人往往暗地里称他们为“红头阿三”。这个标题有不同的解读,但都很有意思。来做个介绍吧。
根据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上海箴言》记载,在上海巡逻的印度人大多是印度锡克教徒。他们虽然是白人,但脸很黑,头上习惯戴红色头巾,所以上海人称他们为“红头黑炭”(上海人一般称皮肤黑的人为“黑炭”),后来又曲解为“红头阿三”。还有一种说法是“先生”在英语中通常被说成Sir,在上海话发音中读作“三”,“三”是单音节词,上海话(包括大部分江南地方方言)一般用于前面有“A”的单音节词(或后面有“子”、“头”)。从铁血转/
所以在洋泾浜英语中,“先生”叫“阿Sir”,发音像“阿三”,是对警察的尊称,而“尹布”因系红领巾,被称为“红头阿三”。联想到今天的香港人也称呼警察为“先生”,那么这就更合理了。还有一种解释:印度警察每天都要在长官的指挥下进行演习。他们经常异口同声地喊:“是的先生!”起初上海人不明白“是长官”是什么意思,就把巡逻队叫做“阿三”。有人认为刚来上海的印度警察不会说上海话,执行任务时经常要和上海居民打交道。因为语言不通,双万说话很困难。“印度警察”经常说“我说”作为语言停顿,而上海人看到他们总是说“我说”,就叫他们“三红头”。
以上是对上海流传的《红头阿三》出版的几种解读。至于哪种解读最接近真相,就看读者自己去理解了。
在上海生活过的人一定记得,在上海的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耍猴戏。猴子变戏法的人画了一个圈,敲锣吸引路人观看,于是猴子在猴子变戏法的人的指示下做出各种表演。看猴戏的时候,经常有人喊:“阿三!老鹰来了!”上海人都知道这叫声是吓猴子的。当时来上海耍猴的大多是山东、河南等地的人,大多不会说上海话。而且猴子多是从云南贵州采购的,肯定听不懂上海话。况且上海城市很少见到鹰,所以“阿三!“鹰来了”是什么意思?原来“阿三”是“红头阿三”,因为印度巡捕的头是红的,猴子的屁股是红的;鹰”不是天空中飞翔的雄鹰,而是“古英语”——古英国人的谐音。”红头阿三”是租界里的巡警。他们狂妄自大,到处欺负中国人,在英国人面前是亡国奴,所以上海人喊“阿三!老鹰来了!“只是为了发泄他们看猴戏时对印度警察的不满和反抗。
“红头三”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对于六七十年代的老上海来说却是非常熟悉的。之所以叫“红头阿桑”,有几个原因:印度警察头上都戴着红领巾(其实印度警察和巡逻警察头上都戴着红领巾,警卫头上都戴着黄领巾),所以叫“红头”。关于“阿三”有两种说法:一是印度人是被征服的民族,在上海人眼中的地位低于西炮和华炮。还有一种说法是印度人有口头禅“我说”“我说”,谐音是“阿三”,红头加阿三叫“红头阿三”。
印度沦陷是上海殖民时期的产物,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上海被西方殖民者强行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冒险家纷至沓来,要求在上海买地建房。当时,在英国领事巴福尔的威胁和欺骗下,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木久于10月29日以道台名义公布了外国人的《上海租借书》,1845+065438。从此,英租界成了侵华日军在上海的“国中之国”。
1849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法国领事明蒂尼引用英国殖民者的先例,上海道台临桂屈服于殖民者的压力,于1849年4月6日划定法租界边界。
上海租界既然是“国中之国”,自然有武装力量等镇压工具,也就是国际商船团、舰队水兵、巡捕。国际商团是租界武装力量的主体,主要职责是保卫租界,但一般不负责社会治安。舰队的水手是国际商船队的后盾。巡捕,即警察起初,所有巡捕都由西方人担任,所以被称为西捕。当时法租界公共局明确规定:“巡检院人员应全部由法国人或已声明服从法国领事馆并从此受法国管辖的外国人组成。”在英租界的高峰期,西部被俘160人。西捕工资高,不然找不到西捕,要花很多钱。另外,西方的抓捕也有各种限制,比如微服侦察,其外貌特征根本无法掩盖;再比如去公共场所查询,语言不通带来的困难也难以克服;再加上租界内有黑帮组织,各种原因难以深入西捕,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做耳目。破案效率不高,租界治安堪忧。总之从1854开巡房开始,西钓一开始还是可以应付的。后来人口急剧增加,刑事案件上升,弊端更加突出。所以1870之后,中国人被允许充当警察,被称为中国抓捕。由于这种变化效果明显,优先级逐渐颠倒,即西方的渔获量大大减少,中国的渔获量大大增加。比如1883年的英美租界,巡逻的警察有200人,而中国人抓的多达170人。以后雇佣的中国捕快越多,殖民者就越难控制。从1884开始,他们开始从英国殖民地“进口”印度国民,也就是“红头三”。殖民者从印度“出口”时,对人员进行了精挑细选,必须是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个个高大魁梧,满脸胡须,令人望而生畏。但是,他们也有类似于西方逮捕的缺点,所以他们大多担任巡警、狱警和交通警察。“红头山姆”来自英国殖民地,严格来说,他们在租界的地位比上海人低,但却是英国人忠实的“看门狗”。狗跟人打架,整天警棍乱舞,让上海人吃了不少苦头,尤其是那些摊贩、司机,挨警棍、挨“三红头”的皮靴更是家常便饭。为了利用“红头山姆”忠诚地为他努力工作,殖民者付给他们两倍于中国俘获者的报酬,还为他们提供住房。当时他们在戈登路巡防室(解放后的江宁路公安分局)建了一座三层的印第安教堂。随着租界的结束,海豹突击队的存在被取消了。
法租界在这方面的做法与英租界大致相同。他们“进口”了越南人,也就是在上海人眼里,他们的身材和皮肤与广东人相似,所以没有给他们取任何绰号或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