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蔻驰郎平的励志故事
很多人关注奥运,对奥运有着深刻的理解。有些人对奥运根本不感兴趣,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以下是我整理的排球教练郎平的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排球教练郎平的励志故事1 2015郎平终于可以完成自己的夙愿了,等一个20年的皇冠。她更值得。作为运动员,“铁榔头”无疑是公认的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的功臣。退役后,她成了一名教练。她于1995回国,执掌中国女排。北京奥运周期,她担任美国女排主教练4年。2013年,她再次濒临危机,肩负起带领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争夺奖牌的重任。从1995到2015,郎平近乎完美的教练生涯中,三大世界赛还欠她一枚金牌。
郎平出生于1960,65438+2月,10。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由于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大家”和“小家”的经济条件都很差。郎平小时候身体虚弱,妈妈经常用小米粥补充营养需求,没有给她特别优待。对于这段生活,她妈妈坦言:“那时候生活就是那样,没什么好惊讶的。”母亲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艰苦生活的思想,对郎平日后的成长影响深远。
郎平7岁的时候,就迈入了小学的门槛。在北京朝阳区东光路小学,她开始了童年的求学生涯。说起郎平的性格,既有从小在北方长大的父亲的豪爽和大胆,又有来自南方的母亲的恬静和细腻。这种良好的性格让她在动的时候像男生一样勇敢顽强,静的时候比一般女生更安静。
有一次,几个男生想和她比赛爬树,看谁爬得高。其他女生都惊呆了,她却不服气的抬头看了看树的高度,然后毫不犹豫的爬了上去,让伙伴们佩服不已。郎平的父亲是一个体育迷。一有机会,他就带女儿去家附近的北京工人体育馆看球赛。父亲对体育的热爱影响了郎平。在郎平童年的记忆中,排球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变迁,郎平越来越高。站在同龄人中,她像“鹤立鸡群”一样鹤立鸡群。1978年,郎平参加全国排球甲级联赛,崭露头角,被教练袁伟民看好,进入国家队。经过艰苦的训练,她成为“世界三大主攻手之一”。落地开花出色的高位拦网扣杀技术惊艳了世界。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不是比别的孩子笨,而是没有耐心。我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知道,事物是否有始有终,是心理活动中的意志品质问题。意志是否坚强,对你长大后学习和工作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排球的励志故事蔻驰郎平2奥运会后,郎平离开了美国女排,前往土耳其执教。2009年,郎平回国执教广州恒大女排。2012伦敦奥运会,郎平看到中国女排不敌日本,被挤出半决赛。当中国请她说话时,她泪流满面。
2013年4月,郎平奉命接手女排,这是一个不愉快的位置。在之前的亚锦赛上,女排创造了亚洲第四的最差战绩。
这两年,郎平是这支90后甚至90后占据大半江山的球队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55岁的她,既是教练,又是母亲。
在球场上,她以身作则。腰椎不好的她走路略显踉跄,但一旦要讲解技战术,她还是选择亲自上阵。即使训练后,她也要花半个小时做理疗。
场下,她对队员体贴入微,鼓励年轻队员要有自己的个性,还会出钱给队员买鸡蛋和红包过年。“论年龄,她们就像我的女儿,所以我还是承担着做母亲的责任。”
球员口中的“女神”通常是排球联赛中最忙的人。她曾经在短短三天内飞了三个城市,就是为了观察队员们的状态。平日里,她还收集选手和对手的各种信息和资料,与康复理疗师交流选手的治疗和恢复方法。
她对工作的热情甚至让助理教练安家杰都感叹。“她渴望工作,当她订婚时,甚至连球员都感到惊讶。‘刀郎忙到30岁’。”短短两年时间,郎平像个工作狂一样,打造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世界冠军队伍。
除了冠军,郎平还赋予了女排精神新的内涵。
中国女排精神曾经以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为国而战为精神内涵。那些个人价值从属于集体价值的精神品质和那些超越物质限制的精神品质被视为在各个领域推广的经验。
作为那一代女排精神的践行者和布道者,郎平的身上依然背负着那个时代的“礼物”:无论是球员还是教练,她都曾多次在现场晕倒,医生甚至做出了“30岁老骨头”的诊断。
目前,在中国女排,缺乏个性的魔鬼训练规则已经被细致的观察和无声的表达所取代。在比赛中,郎平从未对选手们大喊大叫,而是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她指导团队成员使用高科技并以身作则。
伤病也是如此。2004年赵受伤后,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游说集团,向赵灌输他需要尽快重返赛场的思想,希望赵能重新上场比赛。结果,赵终于创造了骨折患者的生理奇迹:2004年奥运会,雅典首战,赵上场,但仅5分钟后,他就“咔嚓一声倒地”。
但这一次,虽然惠若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她也表示愿意继续参赛,但检查结束后,郎平等人做出了她不归队,留在北京观察的决定。有关方面甚至为此调整了比赛成绩要求,“以人为本”等字眼也首次出现在官员口中。
郎平对中国现实和国际规则的熟悉,让她再次创造了中国女排的辉煌,让中国女排在最困难的时期再次腾飞:因为熟悉,她才得以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环境,充分施展自己的神奇之手,解剖甚至完善现有体系。正是在这种自由的空气中,女排姑娘们才能在比赛中一步步成长,磨练自己,而不是在日复一日的严格训练中抹去个性。
排球教练郎平的励志故事3有人说,没有郎平,就没有“长脸”的中国女排。是的,在中国的体育史上,几乎没有人能被大众喜爱超过30年。她带领中国女排在球员时代以五连冠登顶世界之巅;执教后,他带领中国女排重回排球之巅...
所有的街道都回荡着她的传说。
1981116傍晚,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就连乌鸦也不叫了,整个国家仿佛陷入了停顿。
全国人民站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此时,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正在进行,中国队对阵东道主日本队。
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姑娘扣留了世界冠军,中国女排3-2获胜。
中国女排以7战7胜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实现了三球的历史性突破。
整个中国沸腾了,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据说国家体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单位的贺电还没等颁奖仪式结束就已经到了球队手里。
人民网2月5日65438报道中国女排收到了3万封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其中有3000多封是点名送给郎平的。山西太原机械学院全体师生甚至送上了一块近两米长的横匾,上面用四个镀金大字写着“振兴中华”。
第二天,国内报纸几乎所有的头条都报道了女排夺冠的消息。《人民日报》头版:“向女排学习,振兴中华——中国赢了”,评论员写道,“为什么不能以中国女排的精神实现现代化?”
她是“世界第一攻击手”,是球迷口中的“铁榔头”。
“打球根本不是我们自己的个人事务或个人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不属于我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
女排之魂郎平在自传《激情岁月》中写道。
据统计,7场比赛,中国* * *队扣球1116次,其中郎平扣球407次,砍下79分,扣球命中率接近50%。球迷们亲切地称她为“铁榔头”,她英勇的扣球甚至被画成了漫画,印上了邮票。
世界第一攻击手的名字实至名归。当时的郎平展现了他的体能,后辈只能望其项背。
她的力量是无穷的:她深蹲到180KG,与男子散打之王刘海龙持平。原女排主教练陈忠和甚至说,郎平扣球和男运动员没什么区别;她没有物理解决方案:单场最多能扣杀96次,比别人多一倍。要知道,伦敦奥运会期间,惠若琪扣了50次,一旁的解说惊呼:“这简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这个次数只是郎平的平均水平。
她承载着6543.8+0亿人的期待,不断书写传奇。
1984洛杉矶奥运会,郎平神话彻底达到顶峰。
郎平在小组赛1:3不敌美国女排,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带领中国女排夺冠。
夺冠那一刻,所有人都沸腾了。
1984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中以3:0战胜东道主美国队,夺得金牌,实现三连冠。
这一刻,郎平真的不是一个人在玩。她的背后,肩负着6543.8+0亿人的目光和期待。
1985 165438+10月17,中国3-1战胜古巴后,郎平兴奋的跳了起来。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和郎平一样,这个响彻云霄的庆祝口号,在中国体育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传奇仍在继续。作为球员,她获得了三大赛事(1982世锦赛、1984奥运会、1985世界杯)的MVP,带领中国女排在短短五年内实现了五连冠。
退役后自费赴美留学,从“一无所有”重新开始
有了冠军的光环,郎平退役后本可以在体制内谋得一份好工作。但是郎平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在北师大读英语,然后自费去美国留学。
在美国留学时,郎平过着节俭的生活,甚至为了省钱,每天都吃同样便宜的三明治。因为签证性质,郎平不能在美国打工挣钱,只能在学校做排球教练来抵消学费。后来为了赚钱交学费,郎平不得不去意大利摩德纳队踢球赚钱。
对于这段“留学”经历,她在自传中写道:
1986正式退役,先去北师大英语。半年后,我有了一个自费留学美国的机会。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只是想出去一两年,学习语言,开阔眼界。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女排队员近年来获得了很多荣誉,人们几乎是家喻户晓。虽然退休了,但是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总是被别人注意,自己也控制不住。我一定要上街购物。
有一次,我想去看电影,买了票。我故意迟到了几分钟。当灯光变暗,演出开始时,我们找了个座位坐下。没想到,我们刚坐下。可能我们俩都太高了,但是被几个观众发现了。整个剧场都被这一声呼叫扰乱了。我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撤了。
但是,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退出。他们总觉得“女排”是中国的象征,我是典型的“民族英雄”。看来我不应该加入这股“出国潮”。也有人拦住我:“你是世界冠军,你是功臣,国家不会亏待你的。”
我觉得我好像被误解了。我不怕“亏待”。就是觉得国家和人民对我太好了。我再也不能躺在“冠军”的奖杯上,一辈子吃老本了。我不能每天都坐在荣誉上。“世界冠军”只是说明了我的过去,但一旦从女排退役,我就什么都不是了,我要重新学习我的技术,我要重新开始我的生活,我必须把自己当成“什么都不是”。
身无分文的“国际农夫”来到美国后,因为自费拿到了公费签证,无法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因为不能工作,只能把朋友家当公共食堂。我又饱又饿。以前,我高于一切。现在,我突然跌到谷底,我要靠别人借我车,给我买衣服。我所有的优势一时间都没了,心里很难平衡。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来美国读书,只是为了掌握过去没有的东西,开始新的奋斗。我在大学排球队当助教。学校给我的是可以免费学习。但是当助教其实是在哄一些很差的选手。一开始,我很难接受:我是世界冠军队的一员,来这里哄一群几乎不会打球的大学生,我的位置被颠倒了。但我必须说服自己:我不想被颠倒。回中国去。你来美国是为了找“倒挂”。
那时候,我很穷。白天不想去学校食堂或者麦当劳吃午饭,就自己做了米饭三明治,去超市买了些沙拉酱,白菜,西红柿,火腿,然后买了两片面包。这样,一顿快餐五六块钱,我就能吃一个星期。但是吃了之后,看到三明治就恶心。
为了经济独立,我去了一家意大利俱乐部打球赚钱。一年后,我的签证因为这段工作经历被改成了“工作签证”,可以申请美国绿卡。更可喜的是,我以560的托福成绩通过了语言关,经过严格的考试,成为了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这8年的海外生活经历磨练了我的心智和智慧。我以“世界冠军”的身份一个一个的踩过地,踩得很稳。
如果我没有经历出国后那种“身无分文,身无分文”的生活,没有这些风风雨雨,我的人生就不会有第二次起航。
为了把中国女排拉出低谷,她已经筋疲力尽了
1995年,中国女排陷入低谷,郎平奉命回国担任女排主教练。她离开了家,独自回到了北京。
回国教书,不仅工资不高,风险和压力巨大,而且工作特别辛苦。很多已经签的合同都取消了,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条件都没有了。我不得不面对与丈夫和女儿的长期分离。郎平说:“如果是为了钱和工资,我就不回来了!”
她的自传《燃烧爱情的岁月》里有更详细的描述。
1994 165438+10月,我和八佰伴世界明星队打完最后一场比赛,中国排协给我打电话,让我从香港掉头回美国,说有事商量。到北京的当天晚上,卫民(前国家女排主教练)和我聊了聊女排的情况。我们实在不忍心看着中国女排跌至世界第八,一蹶不振。
韦敏说,女排最缺的是一种精神,是教练的凝聚力。动员运动员需要一种人格,而且时间特别紧迫。距离亚特兰大奥运会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不允许慢慢开始。他对我有信心,想让我考虑能不能回来执教。我也知道韦敏的教练通常来自不求人。1995年初,中国排球协会召开全国教练会议,决定更换中国女排主教练。大家也提出了人选,又想到了我。于是,排球协会给我工作的新墨西哥大学发了一个又一个的电传,球部主任也给我发了电报。一句话打动了我:“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的确,是这句话最终让我下定了决心。
当时一个美国朋友劝我:你这么努力,在国家队这么多年压力太大了。再说你家庭情况不好,孩子那么小,怎么回去?况且你还有那么多合同。这么大的牺牲值得吗?这些利弊我自己都想过。回国教书真的是一个很认真的举动。也许,它会再次改变我的人生和命运。
教练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我更清楚地知道,女排在国人心目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女排已经超越了排球和体育本身。虽然离开国家队这么多年了,但是大家还是会想起我,尤其是在女排最困难的时候。把这个担子交给我,是一种信任和托付。
坐在回国的飞机上,想着想着,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大问题:郎平,你够勇敢。哪来的勇气回去接这样的团队?但是,我永远不会盲目,不会冲动。我详细阐述了我的教学思路,我有一个基本精神:坚定信念,努力奋斗。
飞了十几个小时,考虑到训练计划,下飞机的时候有点晕,没梳头,就稍微理了一下发。走到机舱门口的时候,只看到机场那么多人,有的扛着相机,有的举着摄像机,有的举着灯。灯光都很亮。我回头一看,心想,这架飞机上肯定坐着几位尊贵的客人。在我想明白之前,这些人都向我扑来。好吧,我还在发呆。十几个话筒伸过来,一个接一个地提问。我不知道该听谁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远远地,我只看了一眼我妈和我爸,他们就被人群挤了出去。我也被两个警卫“陷害”到警卫室,但海关没通过,只好走“后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