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i 900英语听力谚语

科学

1章环境意识复习大纲

首先,感受这个世界

1,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有哪些感觉功能?(冷、热、触摸)

(2)皮肤的哪个部位是触觉的敏感部位,也是热量的敏感部位?(手指,手背)

(3)人体的皮肤是感受不到温度的,感受到的是人体皮肤热量的散失和获得。

(4)这些感觉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保护)

2.嗅觉

(1)嗅觉是如何形成的?(鼻腔-鼻粘膜的嗅神经末梢-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2)嗅觉的特点:①容易疲劳;②动物不同;③嗅觉的灵敏度与年龄有关;④动物对不同物质的气味有不同的敏感度。

3.味道:

(1)味觉的形成:舌头上味蕾中的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

(2)味蕾中的味觉细胞对液体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3)舌头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度不同。舌尖——甜;舌根——苦味;舌头两边中间——酸;舌头两侧的前部——对咸味最敏感。

(4)清水漱口有什么作用?

(5)味觉和嗅觉有关吗?(气味影响味道)

第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够判断或举例说明)

2.声音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可以设计实验证明,也可以分析实验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4、声音传播的速度:

在(1)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2)在相同温度下,声音传播速度为:固体大于液体,气体大于气体。

(3)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4)回声是声音反射形成的。

第三,耳朵和听觉

1、耳朵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1)耳朵结构:(能说出外耳、中耳、内耳的结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半规管和前庭可以感觉到头部位置的变化。

(2)听觉的形成过程:声音——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骨(放大声音)——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通路。

(3)听力保护:遇到大噪音时张开嘴。

(4)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与识别声源方向有关)

2.音调、响度和音色

(1)声级叫声调。

①音调由频率决定(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

②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范围约为20 ~ 20000Hz。(什么是超声波和次声波?)

(2)响度:人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强度。

(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和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②响度通常用分贝来衡量。

(3)音色:与发声的性质、形状、方法有关。

3.噪音污染

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第四,光与色

1.什么是光源?(发光物体)

2、光的传播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举例: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和应用(日食、月食、阴影形成、拍摄、排队等。)

3.光的传播速度有多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光年的物理单位是什么?

太阳底下树荫下的圆形斑点是怎么形成的?

4.光的散射

(1)阳光的组成(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色和紫色)

(2)太阳是单色的吗?

5.不可见光

红外线、紫外线与人类的关系

6、物体的颜色

什么决定了透明物体的颜色;(他能穿透的彩色光线)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反射光的颜色相同,吸收与物体颜色不同的颜色光。

举例:绿色纸上的红光是什么颜色?

动词 (verb的缩写)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线反射定律:三条线* * *平面;二线分离;这两个角度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等距、垂距虚像;图像和物体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3.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影响(发散和会聚)?

4.光的折射

(1)折射定律:三条线* * *面;二线分离;当光线从空气中倾斜进入其他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实例和应用:城市中的光污染;彩虹;幻影;岸上的人看水里的物体,物体变浅了;水里的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物体变高了。

六、眼睛和视力

1,镜头:

(1)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判定

(2)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平行光的影响(会聚和发散)

2、凸透镜成像定律

u & gt2f,看起来像

u=2f v?

2f & gtu & gtf

u & ltf

3.照相机和放大镜

(1)摄像头:u >;2f

想把半身照改成全身照,怎么调整

(2)放大镜:U

如何调整放大镜的位置,才能得到放大且正的图像?

(3)投影仪2f >;u & gtf

如何调整屏幕上文字的大小?

(3)生活中的凸透镜

4.眼睛:

(1)眼球内的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视觉的形成过程: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3)瞳孔变化与光强的关系

为什么强烈的阳光进入房间会感觉特别暗?

5.人类视觉的局限性

(1)视点和盲点测试

(2)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

近视的主要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来自远处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你需要戴凹透镜。

远视的主要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弹性变小,来自近处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面;需要戴凸透镜。

(要求能根据图判断)

(3)色盲

6.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两要两不要”;意外情况的外部原因

7.显微镜和望远镜

《运动与力量》复习大纲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其运动而假定为静止的物体称为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参照物通常是根据研究问题的方便程度来选择的。例如,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往往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省略。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去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你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对象,所以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态的。

练习:

☆诗“看山如来相会,细观山如行舟”,其中“看山如来相会”和“作行舟”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东行A车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在后退,同时看到B车也从A车后退,试着解释一下B车的动作。

有三种情况:①B车没动;②B车向东移动,但速度没有A车快;③B车向西行驶。

☆解释毛泽东《见愁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观沧海”的诗句。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话:以月球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这里可以看到地球上的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定义: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速度的方法;

(1)比较同时出发的行人和骑车人的速度:同样的时间,距离长,运动速度更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的速度:距离越短,动作越快。

(3)100米跑者的速度比10000米跑者快。这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常被用来比较一个物体的速度,在物理学中也被用来描述运动的速度。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个同学跑100米。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该同学获得第一名。这里比较三场比赛速度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跑得更快。

分类:(按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速度不变,沿直线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距离。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的m/s;运输中的单位公里/小时;两个单元中,m/s单元较大。

换算:1m/s = 3.6km/h人的行走速度约为1.1m/s,其物理意义是人在匀速行走时,在1秒内移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像:

ⅱ变速运动:

定义:有变速的运动称为变速运动。

要求出某一距离的平均速度,就必须求出距离和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天平测量距离,用秒表测量时间。从斜面上减速的汽车。设置上半部和下半部,全程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 & gtv & gtv1 .

常识:人的行走速度是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是900公里/小时;旅客列车速度为140km/h;高速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的速度是3×108米/秒/秒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需要找出实验中直接测得和计算出的量,然后找出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合理的桌子。

练习:

在一次中长跑测试中,小明跑了1000m,小红跑了800m。结果发现,他们完成两场比赛的时间分别为4分钟、10秒和3分20秒。请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并在表格中记录他们的跑步距离、时间和平均速度。

解决方案:表格设计如下

跑步距离的时间平均速度

小明1000米4分10秒4米/秒

小红800米3分20秒4米/秒

第三,长度测量

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功。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要单位是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微米)和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 m = 103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3 μm;1m = 106 μm;1m = 109nm;1μm=103nm .

单位换算的过程:公式:“常系数,等价代换”。

4.长度估算:黑板长度2.5m;书桌的高度为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直径为1mm;;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1.75dm;;掌宽1DM;墨水瓶的高度是6厘米。

5.特殊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线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加法(当测量的长度较小,量具精度不够时,可以累加较小的物体,然后用刻度尺测量后得到单个长度)。

☆物理教材中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答案:数一数物理课本的页数,记下总页数N,用毫米刻度测量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量细铜线的直径?

答:将细铜线紧紧绕在铅笔杆上N圈形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量螺线管的长度L,那么细铜线的直径就是L/N..

☆两卷细铜线,其中一卷直径为0.3mm,另一卷上的标签已经脱落。如果只给你两支一模一样的新铅笔,你能更准确地找出它的直径吗?写出细铜线直径的运算过程和数学表达式。

答案:两卷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的细铜线紧紧缠绕在两个相同的新铅笔上,线圈长度相等。记下绕组号N1和N2,则可算出未知铜线的直径D2 = 0.3n 1/N2mm。

b、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体的周长等。,常被转换为直线法(在不易拉伸的曲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然后进行拉直测量)。

☆给定一根软铜线和一个刻度尺,你能用图集估算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度吗?

答:用细铜丝搭接图集中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然后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量长度L,找出刻度,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量操场跑道长度等常用的车轮滚动方法(用一个已知周长的车轮沿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车轮转动的圈数,计算出曲线长度)。

d、常用的测量硬币、球、圆柱体直径圆锥的辅助方法(对于无法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物体长度,可结合刻度尺三角进行测量)。

你能想到多少种方法来测量硬币的直径?(简介)

(1)尺子三角辅助法;(2)将折叠好的硬币边缘用笔画剪开,然后对折,测量折痕长度;(3)测量周长,求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时的直径;④将硬币平放在直尺上,读出与硬币左右相切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秤的使用规则:

A.【选择】: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

B.“观察”:使用刻度尺前,观察其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刻度尺要顺着被测直线(靠近物体,不歪斜)。不要使用磨损的零刻痕线。(用零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量物体时,从整个刻度尺开始)

D.“看”:读书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

E.“读数”:在精确测量中,需要估计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

f“注”: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以表述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预计读数和单位组成)。

练习:两个学生测量同一支笔的长度。A的结果是12.82 cm,B的结果是12.8cm,如果两个学生测量没有错误的话,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个刻度的刻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个学生用的音阶的刻度值都是mm,那么学生B的结果就是错的。原因是:没有预估值。

7.错误: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误差。

(2)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平均值;用更复杂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不遵守计量器具使用规则,主观粗心造成的误差可以避免。

第四,时间的衡量

1.单位:秒。

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之间必须有相互作用(无接触)。

3.力的本质: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相互的力在任何情况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反之,施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注: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是指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改变(速度的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缩写为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取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6.力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和握力测力计。

(3)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极限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B.用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整”:调零;“读书”:读书=勾重音。

C.注意事项:施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得超过其最大范围。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适合直接观察,但当它发生变化时,很容易观察到其他物理量的变化。把不适合观察的量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出来,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叫做“转化”。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力表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力的示意图: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如果没有量级,并不意味着力越大,同一张图中线段就应该越长。

不及物动词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个实验的目的是保证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开始沿平面运动。

⑵实验结论:同等条件下,飞机越平稳,汽车走得越远。

(3)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匀速运动。

(4)伽利略斜面实验的优秀之处不在于实验本身,而在于实验中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基础上的理想化推理。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始。

2.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描述:

a、牛顿第一定律是以大量的经验事实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总结出来的,并且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所以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可能没有力,所以不可能通过实验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一个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无论做什么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没有力的情况下可以匀速直线运动,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⑵描述: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所有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速度无关。

4.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即无论物体受力、平衡、不平衡)都有惯性,当物体不平衡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改变;惯性定律是有条件的。

☆人有时候想利用惯性,有时候又想防止惯性带来的伤害。以上两点请举例说明(无需解释)。a: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把石头扔得很远;蹬几下就可以让自行车滑行了。预防:小巴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驶时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应垫以厚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

1.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两个力的平衡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总结:两力平衡条件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为“一、平等、对立、一”。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似之处: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不同点: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平衡力可以是不同的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相互作用力是性质相同的力。

4.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

力不是运动的原因。

在不平衡力下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你要画出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画的时候注意:①先画重力,再看物体和那些物体的接触,你可能会受到这些物体的力;(2)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