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60年代初,他的创作达到高潮。除了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 ~ 1863),他还创作了史诗小说《战争与和平》(1866 ~ 1869)。
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 ~ 1877)。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他完成了世界观的彻底转变,脱离了自己的阶级,转向了宗法农民。此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也宣扬“非暴力不合作”和“道德自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继续创作杰作。小说《复活》完成于1899,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此外,他的主要出版作品包括:《伊凡伊里奇之死》、《海兹缪拉》、《舞会之后》、《黑暗的力量》、《活尸》等。
晚年的托尔斯泰总是深深苦恼于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农民的距离,对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的巨大差距感到非常不安。1910 10 10 10离家出走,途中得了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站去世。享年82岁。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1847年辍学回到家乡,试图在自己的领地改革农奴制。1851 ~ 1854在高加索军队服役,开始写作。
从65438年到60年代,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国、德国等国翻译出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19凭借《战争与和平》的法文译本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俄语热”的主要对象。
扩展数据:
1,创作背景
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中思考了很多关于人性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受到当时俄国历史和现实的启发。
传统俄罗斯是男权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感情。托尔斯泰深受东正教的影响,无论他的态度是接受还是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也很深刻。俄罗斯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基础,启蒙运动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也很大。
这使托尔斯泰怀疑东正教的基本教义。他不会把信仰的问题当做普通信徒来对待。然而,托尔斯泰并没有完全走上欧洲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往往是两者割裂的,有时像一个信徒,有时像一个人文主义者。
托尔斯泰的作品具有乌托邦思想,主要体现在反对暴力和奴隶制、土地私有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鼓吹“进化”,要求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活规则以恢复健康。在农场生活中,通过每个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我们建立了一个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和友谊的“天堂”。
2.艺术特色
托尔斯泰创作了一部历史诗化小说。史实夹杂着艺术虚构,奔放的笔触,细腻的描写;个人面貌在巨大的群体意象中展露无遗,史诗般的肃穆中穿插着抒情的独白,五花八门,蔚为壮观。
他善于操纵很多线索的结构,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无缝衔接。他能突破小说华丽而无生气的“封闭”形式。
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临摹宏观世界,更在于描绘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面前把握世界灵魂的辩证发展,详细描写受外界影响的心理过程;加深人的潜意识,并以与意识和谐的关系表达出来。
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实实在在的,在角色塑造中脱颖而出。要真实地描写一个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仅要写出突出的一面,更要主导心态。不要掩盖自己心爱人物的缺点,不要扼杀被曝光的人心中闪烁的光芒。
晚年,他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全过程,只写心理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候会采用戏剧的方式,通过动作和对话来表现。与其写人格的顺序发展,不如写突发事故导致的决定性变化。
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觉醒,经常使用倒叙;为了集中,小说不再使用多条线索,而是用单一线索逐步展开。在语言方面,力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贴近民间故事。
百度百科-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