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有多难啊!!!!!
学习英语的捷径——一位美国学生的建议。
学习英语的捷径——一位美国学生的建议
在北美学习生活的这几年,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因为中西方的文化冲突而吸取了很多教训。现在投稿,分享给国内的朋友。希望你以后在和外国人(英语是母语)的交往中更有成果;也让担心学英语的朋友少走弯路,更快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时间最长,效果最差。这与学习和应用英语的主要误区有关。一、长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让很多人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考试,他们的实际英语水平可想而知。第二,误以为英语只是由“语音、语法、句子、词汇”组成。相信只要学会“语音、语法、句子、词汇”,就能学好英语。事实上,如果目标是实现有效的交流,最重要的部分是英语的语音、语法和句子,但中国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忽视的是表达语言和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首先,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目的。没有目标的船永远在海上漂流。学习英语的目的有很多,但学习口语的目的只有一个:与英语母语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即在工作中与英语母语者建立、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工作关系;或者在生活中结交几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朋友,这样可以交流感情,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不是和同胞交流,也不是对“外国人”说几句诸如:你好吗?我很好,谢谢。我的英语很差。拜拜。而其他幼儿园英语转身就走,留下一个露着头找不到北的“老外”。(很多在国内学英语的朋友,就像一个练武65,438+00年的大侠。"他磨了十年剑,却从未试过双刃."最后,当他有机会面对敌人时,他想到的唯一一招就是:逃!)并不是为了“说英语”而浪费时间和外国人聊天——分手几分钟后,别人就再也不想和你交往了,根本不会记得你是谁。
在中国,大多数贫穷的外国人都被千百遍的同样的、无聊的、没有创意的、有时甚至是中式英语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比如,你是美国人吗?你喜欢中国吗?差不多吧。我发现有些人自豪地说:我的英语口语很好,好到可以和外国人聊天。加油!饶了我吧!
在英语学习的这个层面上,由中国式的、复杂的句子结构、严谨的语法、庞大的词汇量组成的英语能力只是“充耳不闻,只是摆设”,因为那不叫“交流”,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口语。
前段时间新加坡有个人出了一本书叫《亚洲能思考吗》,说亚洲国家包括日本韩国除了模仿没有创新能力,很难真正和欧美竞争。我希望我不会被他的不幸言论所困扰。
去美国留学之前,我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还可以:毕竟学了这么多年,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参加了很多培训班——从普通到上品,里里外外花了好几万。应付各种考试,包括留学考试,也算是一路过关斩将。然而到了美国,我学到了“中式英语”这个词——中式英语:我可以应付用英语和同胞交流,但和同学、教授等“英语母语”的人交流时,涉及到实质性问题,双方谁都听不懂!至少有半年的时间,极其痛苦!一瞬间,我失去了沟通的能力,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信心和信念似乎一下子就被摧毁了。
他们怎么了?有什么新鲜事?聊天气什么的也行。但是,我就是觉得很难和他们交流,哪怕只是认真的交流。在家里,我很容易和大多数人交朋友,我也一直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你真诚地对待别人,别人通常也会真诚地对待你,否则下次你只会“离他远点”。但是美国之初,为什么那么难?!真诚不起作用?
是自己的语音语调吗?不要!如果你有机会学习印度英语,你可能会为中国人的发音感到自豪。我有个印度同学叫阿部,他的话我大部分都是毕业了才懂的!但是,印度人“可怕”的发音完全不影响他们与美国人流畅有效的交流!
是语法和句子吗?不尽然!我很幸运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遇到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杰出的美国教授。将近40岁的时候,因为数学能力出众,他移民到了美国。更别说发音了,他说英语的时候,你很容易就能挑出很多语法和句子错误,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在美国生活了近20年,用英语给美国人教授数学和工商管理课程,并取得成功。
原因是什么?在国外生活了几年,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目标是实现“有效交流”,英语的语音、语法、句子肯定没有国内各种人强调的那么重要,而国内英语学习者忽略的最重要的部分,恰恰是表达语言、符合英语文化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语言是其文化和习俗的载体和沉淀。虽然人类文化有一些共同点,但它们更特殊。西方文化有与中国文化相反的一面。例如,她提倡“积极或雄心”的态度往往与中国人的“谦虚和艺术”原则相冲突,这构成了有效沟通的障碍。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冲突与差异”。
所以,把英语应用到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中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再加上学习太多很多母语人士没用过甚至没听说过的“无用”词汇,过时的词汇和句子,无法理解真正的英语,无法与“母语为英语的人”交流,也就不足为奇了!
针对以上弊端,来自加拿大的Linda根据她多年教授中国学生的ESL教学经验和我个人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在北京多个园区举办超小规模的培训和讲座(为了方便口语练习),传授简洁实用的英语学习和应用技巧,提高人们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使你把握自己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为自己节省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我们的主题是:如何有效地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通过揭示“中西文化差异与冲突”在语言应用中的体现,中国人经常犯的致命错误,开展贴近现实生活的英语应用训练。提高人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交流能力。我们会告诉你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做,以达到“有效沟通交流的目的”
通过我们的培训,你也可以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即使你的英语不太好,因为我们教授的是长期被忽视的最重要的技能。有兴趣在京学习英语的朋友可以给我发(hez2@alum.rpi.edu或者琳达(Linda Schueler @ aluminum . uwaterloo . ca)以及讲座的详细介绍和具体安排,还有我们总结的提高国人英语水平的学习方法。
我们认为所有的英语学习策略和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你需要静下心来,花时间去记忆——把自己和别人总结归纳出来的知识记忆下来。这部分工作,没人能代替你,不管是什么样的天才!(因为吃鱼对智力和记忆力有好处,有人问马克·吐温吃多少。马克·吐温回答:看来你至少要吃两条鲸鱼!然而,如果我们仅仅通过努力学习就能学好英语,理论上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应该是顶尖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国外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大概是因为长期的训练,记忆和背诵的能力,尤其是那些我们不懂的东西,在国内是我们的强项;但是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总体来说是我们的弱项。)
所以,另一个就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使用英语,达到交流的目的”的经验和技巧。中国人在理论上勇敢,但在实践上却不如人(为读书而读书:“一切皆下品,唯读书尊”)。由于应用能力强,这些技能长期以来被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所忽视。要么是因为与母语人士接触有限,难以获得“真经”,要么是因为学习英语追求“高、大、全”英语的爱好和国人爱面子的心理,大多数人都愿意采用传统的、最安全的学习方法:对句子、语法、词汇的执着偏好,而不是用英语与母语人士交流。其实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除非你把它当成一种职业,如果它不能服务于交流的目的,那它本身就是没有意义和没有用的。
阅读和自学有助于提高英语。但是书的缺点和自学一样,就是没有反馈,没有双向交流。你在理论上所知道的在实践中是不同的。尤其是语言,遵循着“用进废出”的原则。掌握这一部分最有效的方法是创造条件和机会,与母语为英语的人或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学习和交流。练习,练习,再练习!
研究表明,人们交谈时,80%的信息来自肢体语言、发音和语气。此外,对交际有效性的影响包括许多因素,如交际意图、谈话内容、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有效运用,而不仅仅是句子、语法和词汇。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只有五六千字的秘书助理,可以用英语流利地和外国人交流,而一些词汇量三五万,有六级证书的硕士博士,却学了十年二十年的英语。面对说英语的人,除了最简单的话,有几个人能有“对话”?更不用说用英语而不是中式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中式英语是指“英语文化”在中国文化、思维和习惯中的应用。这样一来,所谓的“流利英语”就仅限于与同胞交流,而与“英语母语者”交流时,双方又因为“文化差异”的表达而无法相互理解和交流!
而不是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在交际和应用中的体现,往往是造成交际障碍的原因。它的后果和伤害远远大于语音、语法、句子的缺陷造成的伤害。因为语音,语法,句子暂时不好,大家会懂的,因为毕竟英语不是你的母语,你可以慢慢提高。而“文化冲突”造成的性格和品行上的误解,甚至可能产生与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反的结果,葬送宝贵的发展机会!在一个人有限的一生中,如果考虑年龄、职业发展轨迹、客观环境和条件等因素,人生真正属于你的机会只有两三次!
举个例子说明文化冲突:西方人在交谈中讲究“眼神交流”,交谈双方都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在中国,大多数人认为“直接”盯着别人看是不礼貌的。而西方人则认为,说话者的“眼睛直视”显示了他的真诚和坦诚的胸怀,而听话者的“眼睛直视”则显示了他对话题的兴趣和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西方人见面,配合“眼神交流”,这是自信的微笑(不管心里怎么想),有力的握手(礼貌的摸手,英文叫“摇死鱼”),积极的思维对话,会让人有继续和你交往的意愿。相反,如果是回避的眼神(有些人因为想要英语单词而搔耳挠腮、咧嘴笑或翻白眼)、木然的表情(说:生气对颜色不好)、消极的谈话内容,无论你的语法、发音、句子多么纯正、多么优秀,都会让别人“离你远远的”。你想和一个和你完全不合群的人交往吗?!
再比如,同样是追求财富,中西方流行的做法和观念完全不同。西方人,尤其是北美人,推崇企业家精神:那些拥有才能和努力而不是裙带关系,屈服于强大和白手起家的人。他们抛弃可能的安逸生活去冒险,去创业,去奋斗(比如我亨利,哈!),并充分利用现代商业运作手段: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广告营销、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被社会接受和喜欢,最终共赢。企业家是西方人眼中毋庸置疑的英雄!可以说,对企业家精神的推崇和追求,是美国在建国后短短200多年就能脱颖而出,它简直把号称“不落帝国”的宗主国大英帝国变成了今天的跟班。
中国很多人不是。他们心里爱钱,羡慕企业家的财富和影响力。但他们称金钱为“铜臭”,所有的企业家都是商人,而不是所有的商人。他们拒绝合法的商业行为,比如合理的广告,并对其嗤之以鼻。难道不知道民族的兴旺与企业家精神息息相关吗?美国商界有一句名言:好的产品是不做广告的,就像你只是躲在暗处对喜欢的异性挤眉弄眼。
在西方,创业仍然是“自由社会”的障碍。美国是建立在清教主义基础上的。1620在李自成先生百万农民掠夺北京的24年后,一群清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寻求自由,从英国南安普顿乘坐五月花号,到达了被称为清教徒之父的美国东海岸。清教徒认为贫穷和懒惰同样邪恶。人应该也能够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包括财务自由。
老美说:“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工作或者有一个有钱的父亲。”哈哈。抱歉,最后一部分是亨利自己加的!聪明的人不会给子孙留下太多的钱:如果他们有能力,他们会赚到足够的钱;没有能力,剩下多少钱都不够挥霍,反而伤害了他们。而中国人明知道“财富不能超过三代”的道理,却还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和事业都留给自己的子子孙孙,唉!
西方人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绅士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财富和技能回馈社会,而不是无休止地索取。国外有些社区不太欢迎中国人,不是因为种族歧视,而是因为很多中国人缺乏这种“回馈社会”的精神。美国的学院和大学每年都会收到大量的公司和私人捐赠。我所在的美国商学院的主教学楼是一对老夫妇在1998捐赠500万美元建成的。
由此想到,曾几何时,个人主义在中国被视为洪水猛兽。个人主义翻译成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作为贬义词或禁忌词,一直沿用至今。事实上,在西方,个人主义是一个褒义词,而自私在英语中是:自私。在双赢理念盛行的西方社会,为了追求企业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们认为自私的人是短视的,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最大利益。著名的安然,美国企业的一面旗帜,因为造假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导致副总裁自杀,高管被刑事起诉。庞大的帝国,突然消失了,成为世界的笑柄!有朋友说,中国也从“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时代,走到了“黑猫白老鼠,只要不抓到老鼠”的时代!我希望这不是真的,我的祖国!
楼千顷,眠七尺;好吃,但是很饱。“亨利:我认为:人生只有一百年,就像一个过客。一方面,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向前,尽可能地感受世间的酸甜苦辣,虚度此生;另一方面,认清财富的本质:生不带来,死不带来,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善用财富,利人利己!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她独特文化的载体和沉淀,是她传统的积淀。传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又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我来美国两年后,和外国人聊天时,经常会忍不住问一些我已经知道不该问的“禁忌问题”。
比如,你多大了?在中国多普遍的问题啊,尤其是熟悉了之后,很自然的会问年龄,互称兄弟姐妹。喊一声“老张,老李”什么的,虽然不老,被叫者也乐了。
中国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怀旧情结,沉迷于过去——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太优秀太优秀了。“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店”之类的都是吸引人的亮点。我们提倡“老年”,老年似乎是大智慧、大权威的代名词。
但是在北美,有一些观念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完全相反。新和年轻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人们崇尚年轻。老和旧是死亡和落后的象征。因此,年龄在北美是一个非常忌讳的问题,即使是在朋友之间。如果你想让“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讨厌你,尤其是女士,请大胆地问她的年龄(他们说:你是个讨厌鬼。).北美很多人特别害怕过40岁生日。好像过了40岁,你就被社会抛弃了。你不能教老狗新把戏。她不再年轻了是北美的一个常见俚语。
所以,在和“老外”打交道的时候,千万不要暗示她/他的年龄,哪怕是你不小心知道的。西方人有一句幽默的话“永远保持年轻的唯一秘诀就是谎报年龄!”外国人崇尚幽默,这叫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态度。我在其他文章中讨论过。但是当你用英语和外国人开玩笑时,你必须小心。毕竟,你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过,我自己也有一个真正的美国笑话:美国人真的很自信。我理所当然地在街上被美国乞丐拦住要钱:一块钱买披萨!声音圆润洪亮。突然,我真的以为我欠他钱了!搬到纽约后,我多次被乞丐拦住,问:你有五块钱吗?是谁让纽约的生活费那么贵?) 。
其实平心而论,年龄有什么关系?很多人,自称活了几十年,其实只是平庸,活一天,重复几万遍。你没闻到:有的人20岁就死了,70岁才下葬!年龄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北美,无论是加拿大还是美国,根据其劳动法,雇主在招聘中不允许询问应聘者的年龄、婚姻状况、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上述理由也不能作为不录用的理由,否则就是违法的。从失去政府的采购合同到诉诸法律。
所以,如果有人问你:你多大了?你可以这样回答:我太年轻了,不能退休,但我已经长大了,应该知道不该回答这样的问题。这就是美国说的:要坚强!
常见于国内的招聘广告:“25岁以下,未婚”。原谅我傻,我就是想不明白:除了招尼姑、和尚、老人,还有什么工作是和“结婚”有关的什么工作一定是25、30岁以下!
怎么能不学习西方那些真正好的东西呢?!很多想法,包括她对个人的尊重,对自由、财富、幸福的向往,以及不懈的追求,真的很值得思考。你也会发现,这些想法会在英语交流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们的培训自然会涉及到这些。
所以,想提高英语水平的朋友,除了多听原版,多看现代原版,可以找一个老外练习口语(和交流思想)。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不然好点的培训班就好了。交流的需要会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你只是埋头学习,要么永远有无尽的痛苦,要么只会学哑巴英语和中式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或在国外学习生活过的人交流,对提高英语,尤其是口语有很大的帮助。否则,你费时费力费钱学来的“屠龙技能”,也仅仅局限于和同胞的“中式英语”交流。非要重复中国很多人学英语所走的冤枉的成本和路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