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材《补编本》第一册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部版”第一册语文教材* * *,共有八个单元,分为识字、汉语拼音、课文三个板块,其中识字两个单元,汉语拼音两个单元,课文四个单元,写作和口语交际贯穿这三个板块。一年级语文教材《补边本》第一册的编写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1

减少课文数量,加强课外阅读。

一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编写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文数量减少了。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有20篇课文,现在部版语文教材第一册只有14篇课文。但在每个单元的“中华园”中增加了“与成人一起阅读”的栏目,在第一单元中增加了“快乐阅读吧”的栏目,使阅读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给出了具体要求,即第一、二、三学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和654.38+0万字。在“教学建议”中,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读一本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开展课外阅读。“部分编辑版”语文教材减少课文数量,增加“与成人一起阅读”和“快乐阅读”栏目的目的是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材,增强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努力构建教学阅读、自主阅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通过师生阅读、亲子阅读等方式,展览将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组织“与成人一起阅读”、“快乐阅读”等新栏目的教学尤为重要,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和大人一起读书》在一年级教材第一册中安排了八次,安排在每个单元的“中华园”里。如何开展“与成人共读”活动首先,要落实“与成人共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儿歌、童谣、儿童诗歌和《兔宝宝》、《剪窗花》等儿童故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1+X”的方式,适当拓展课外阅读。其次,要明确“陪大人读书”中“大人”的概念,可以是父母、爷爷奶奶、老师、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等。,泛指一切能指导学生阅读的人。再次,要把握好“和大人一起读”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读给大人听,大人读给学生听,大人和学生一起读。建议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朗读教材内容,教学生朗读、朗读、结对朗读、表演朗读等等?这种方法鼓励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在课后“和大人一起阅读”。当然,和大人一起阅读也可以和课文教学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教学课文《秋天》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与大人一起阅读”中的阅读材料《小松鼠找花生》,体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快乐阅读吧”安排在初一第一单元,目的是通过这个栏目学习,拉开本学期课外阅读的序幕。高一上册《快乐读书吧》有四幅插图,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故事书,和同学讲故事,周末去书店看绘本,学拼音后多读书,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真快乐”的阅读主题。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的四幅图画,课后交流自己读过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与学生讨论本学期的阅读计划: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故事书、绘本,也可以是课文拓展书,如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青蛙写诗》后,阅读作者张秋生写的一本儿童读物;书源可以是学校图书馆的书,也可以动员学生买一本书进行图书漂流活动;阅读时间,可以每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也可以与教材中的“与成人一起阅读”栏目适当整合;阅读的成绩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竞赛活动展示,也可以通过“读书存折”等文件记录方式展示。总之,“快乐阅读”一定要让学生真的读书,优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更新课文内容,关注儿童生活

翻看语文教材《补编本》第一册的课文目录,会发现课文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语文教材第一册的14课文中,保留了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六篇课文《小船》、《四季》、《影子》、《碧微》、《雨滴》、《雪中的小画家》。一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册《乌鸦喝水》晋级为现行“部版”第一册,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去远足》、《大还是小》、《项链》、《小蜗牛》7篇新课文,新选课文占全文的50%。

从新选文本的内容来看,“部分编辑版”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教材应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要求。例如,韩乐府写的《江南》取代了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古诗《静夜思》。从试用教材来看,《江南》一诗中简洁明快的语言、重复的语气、清新优美的意境更受学生欢迎。特别是第七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新选的课文。《明天的徒步》描述了徒步旅行前一天晚上睡不着的孩子们的兴奋和期待,《大或小》描述了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的真实想法,《项链》描述了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的快乐场景。它们极具时代感,生动活泼,既体现了教材选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体现了“从生活中学习”的理念。将原创阅读延伸到学生生活中的教学理念。

在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中,建议教师将文本阅读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在阅读文学词语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部版”第一册要求识字300,其中课文识字147。以读促读和以读促读是低年级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结合生活素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比如,在教授秋季新词“秋”时,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谈论秋景,结合高粱红、庄稼丰收等生活场景,更生动、更有意义地记忆“秋”字。

其次,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联系学生的生活。“部分版”语文教材课文后面的许多练习,都提示了阅读理解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的要求。比如“明天去远足”的课后练习就是“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你的同学交谈。“大或小”的课后练习是“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大?什么时候会觉得自己渺小?“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课后练习,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改进课后练习,注重中国元素

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版语文教材相比,现行“部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课后习题发生了很大变化,习题要求更加明确,语文更加实用、务实。原人教版出版的一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册后,对识字、写作、阅读三个基础练习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现在对一年级语文课本第一册后面的习题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比如《秋》一课,除了呈现了“秋、气、辽、树、叶”等10个必须读的生词外,还在生词上注明了作为本课重点的偏旁部首。书写上,除了在请求书上呈现“了”、“子”等四个汉字外,还在“了”字的左侧标明了本课的重点笔画——横;在朗读中,除了“朗读课文”的要求外,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这次“部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编写,其中一条是“内容主题”线,但与人教版语文原版教材不同的是,每个单元都有鲜明的人文主题,内容主题相对宽泛;另一条是“语文元素”线,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点”(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必要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习惯,以及写作和口语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在每个单元的课文介绍或课后练习中,并逐渐螺旋上升。这样编写教材,最大的好处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性质,突出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便于一线教师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阅读“部分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要走出“人文主题”的思维,抓住课文背后的习题,认真研究课文教学中的“语文元素”。

首先,要把握现行“部分编”语文教材与原版语文教材对同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求的区别。比如《小船》这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课后习题的要求是“我会说:弯弯的月亮像_ _ _ _ _ _。蓝天如_ _ _ _ _“部分版”现行语文教材对课后练习的要求是“读一读,照着样子说:小船(小舟)和月亮(弯弯的月亮)”,这更符合《课程标准》第一期的阅读教学,“结合语境和现实生活理解课文中的词义,在阅读中积累单词”又如“比较尾巴”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课后习题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画一幅你最喜欢的季节”,而现在“部分编”语文教材对课后习题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仿文说同”,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要求。

其次,要把握不同文本中同一目标的渐进式教学要求。例如,朗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人教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朗读”一词也是如此,教学水平没有变化。目前语文教材《补边本》一年级上册将“读课文”的要求细化为三个教学层次:第1课“秋”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5课“影”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读课文,正确读发音”,第8课“雨滴”。这些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从“准确发音”到“良好的阅读停顿”再到“角色阅读”的教学梯度

第三,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年级语文教材《补边本》第一册课后练习非常重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比如青蛙写诗的课后练习“告诉我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项链的课后练习“告诉我海的项链是什么”雪中小画家的课后练习“雪中小画家是谁?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的课后练习“告诉我乌鸦是怎么喝水的”,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信息到提取隐含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解释到灵活选择信息解释,要求逐步提高。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和根据问题画出课文中关键词的习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简单推理的分析能力,为学生后续在阅读中整体感知、解读、评价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化文字插图,提升教育价值

《补边本》语文教材与人教版的原版语文教材相比,从小版式变成了大版式,大课本、大汉字、大插图,显得特别优雅。《补边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也有很大变化。比如《江南》等很多文本的插图都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教材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编排和绘制。它对帮助学生学习单词和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本《补边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既增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又增加了孩子的兴趣。如《小船》、《四季》的课文插图,包含了微笑的星星、荷叶等细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特别是14课《小蜗牛》没有全文注音。与1至13课不同,课文中只有几个难词。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采用了连环画插画的方法,通过图形对比,积极引导学生猜词读课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因此,教师在使用“部分编辑”的语文教材时,必须充分发掘文本插图的教育价值。

首先,要善于用文字插图引导学生阅读。比如教《小蜗牛》这一课,根据这一课是漫画插图的特点,学生可以先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阅读课文,打乱课文中四幅插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树林中的四季。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图片和课文来学习课文。在欣赏每个季节的美景时,他们可以借助图片猜出不认识的单词,如蜗牛、蓓蕾、草莓、覆盆子等。最后,借助文中所学的文字、图片和单词,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季节的风景。

其次,要善于利用文字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比如在讲授“明天的徒步旅行”这一课时,除了“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样五彩缤纷吗”“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样洁白柔和吗”之外,借助课文第二幅插图(高大的椰子树、金色的沙滩、美丽的贝壳...),引导学生看图观察,拓展想象,拓展想象。并练习口语:“那个地方的_ _ _ _,真的就像_ _ _说的那样,所以_ _?”在画面观察、语言练习、共情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主角的兴奋和期待。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半编”语文教材有许多创新之处。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才能用好新教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推动语文课程改革。

兰辅导16卡明斯教育张老师1328631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