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认知过程1
命题点1: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体属性的反应。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一种活动,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和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感觉是感知的基础,是感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感知的基本条件。
(二)情感的作用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始,是人类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是认知的起点。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感觉,人类现有的正常心理活动也会被破坏。没有感觉,人不仅会产生新的知识,正常的心理活动也会被破坏。
(3)感情的分类
1)外部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
2)内部感觉:身体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
(四)感觉的特点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灵敏度发生变化的现象。
比如“进了兰芝的房间,久久不闻其香,进了鲍鱼的地方,久久不闻其臭”,这就是嗅觉的适应。当你把手放在温水里,你开始觉得热,然后你就不觉得热了。这是皮肤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从亮到暗的环境,先看不清,再看清楚;光适应:从黑暗到明亮的环境,开始刺眼,然后就能适应了。
感受残留影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称为感觉后像。
比如电灯灭了,你会在眼睛里看到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残像。声音停止后,耳朵里仍有余音,这是听觉的残像。
感知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正后像:与刺激具有相同性质的后像:
负后像:与刺激性质相反的后像。
3.感觉对比
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个感觉器官并改变其敏感度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感官对比有两种:同时对比和后续对比。
(1)同时比较
两种感觉同时出现所形成的对比称为同时对比。比如在明暗交界处,看起来亮的地方更亮,暗的地方更暗(也就是马赫带现象),这就是明度的对比;再比如绿叶下面的红花看起来更红,这是一种色彩对比的现象,色彩对比的作用就是产生它的补色。
(2)与时间的比较。
两种感情的相继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做连续对比。吃了苦药再吃糖,感觉糖更甜;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微热一点的水里,感觉热水更热。
4.共同感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而且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做通感。
比如红色看起来温暖,蓝色看起来凉爽;听节奏分明的音乐时,感觉灯光像音乐的节奏一样在闪烁。这些现象被称为联觉。
新东方在线课程推荐:2017教师资格证是一门顺利的课程!!点击免费试听> &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