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黑人英语对美国电影的影响?
现代美国黑人文化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享乐主义大爆发。全国各地狂欢奢靡之风盛行,美国著名小说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说中将这个时代命名为“爵士时代”。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无疑是这个时代最著名的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 gt是他的成名作,在书中他生动地描绘了奢华却空虚的“爵士时代”:“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超出了我的胃口和野心。"
伴随这样一个社会的是爵士乐。爵士乐的诞生是黑人民歌和欧洲白人音乐传统融合的结果。蓝调、黑人打击乐、基督教唱诗班、白人管弦乐,谁也没想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成了享乐主义最好的背景音乐。从那以后,爵士乐就成了音乐家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宾·克罗斯比等白人歌手在演唱中加入爵士乐元素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爵士乐之父布鲁斯早年在美国酒吧也很受欢迎。在世界各地的酒吧里,爵士乐刺激着饮酒和狂欢,人们戴着神奇、疯狂、怪诞、戏谑的面具,在一场醉梦里尽情享乐。爵士乐是美国黑人创造的一种音乐形式,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美国的象征。然而,“爵士时代”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中戛然而止。新的音乐和艺术形式取代了爵士乐,美国的主流文化再次发生了转变。然而,爵士乐作为音乐国度的伟大人物,却不能被人们遗忘。
新奥尔良是爵士乐的发源地。在建城250周年的纪念日(1968),强大的爵士明星阵容齐聚一堂,庆祝第一届新奥尔良爵士&:几年后,从4月底到5月初为期两周的“爵士节”。除了爵士乐,还加入了各种音乐形式。现在,音乐特色进一步丰富,演奏风格从大型爵士乐队到黑人舞曲,多种多样。爵士音乐节已经成为全世界爵士迷向往和崇拜的节日。
如今,爵士乐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广为传唱,各大音乐颁奖典礼上也不会缺少爵士乐手;各种爵士主题酒吧彻夜闪耀;21世纪的爵士乐充满活力。
“布鲁斯”的不朽传奇,世代传诵。布鲁斯是爵士乐之父,但在爵士乐盛行的年代,他的影响力被掩盖了。随着爵士乐在20世纪30年代的暂时退休,布鲁斯也被隐藏在雪中。20世纪60年代,欧洲出现了传统摇滚乐,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潮流迅速蔓延到美国。然后到了80年代,摇滚乐以破竹之势风靡全球。新的黑人歌手不得不调整和适应,试图在摇滚乐和传统布鲁斯中给自己一个新的位置。经过编曲、唱功等各种尝试,结果之一是R & amp;节奏布鲁斯。布鲁斯音乐获得了新生。
2003年,美国人民将这一年标记为“布鲁斯音乐年”。从2月7日开始,他们将正式包括一个关于布鲁斯音乐历史的文件和文物展览,一个由许多布鲁斯大师带领的音乐之旅,以及一个关于布鲁斯音乐的电影放映。
嘻哈文化的全盛时期
嘻哈文化无疑是二十世纪末非裔美国人带给美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礼物。嘻哈是一种起源于黑人的流行文化。是MC、DJ、涂鸦、嘻哈的文化综合体。从音乐到服装再到人们的言行举止,其影响力早已冲出美国,遍布全球。今天的嘻哈融合了世界各地的各种音乐,包括排行榜、广播电台和互联网。不管你有没有兴趣,你的生活中都很难避免它的存在。从HIP-HOP诞生的背景来看,它无疑是美国黑人在这个以白人为中心的世界里寻求自我价值的产物。
20世纪70年代,资本家在政府的支持和联邦资金的援助下,以重建市区商业区和旅游区为由为自己赚钱,拉大了原本由种族和性别造成的贫富差距。HIPHOP,一种来自黑人贫民阶层的文化,其实是中下层生活的简称。无视表演空间的限制,他们天生节奏感强,动感十足,任何场合都是他们展示音乐才华的舞台。所以Hip-hop有丰富的街头内容。在看似随机的创作中,来自四周的生动反应被整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融合了服装造型、生活方式甚至个人价值观的文化组合。相比于矫情虚伪的中产阶级小资文化,来自平民阶层的嘻哈文化要真实得多,所以更贴近普通人的内心。正因为嘻哈文化的诞生和特定的背景,它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就像60年代的摇滚一样,他从80年代开始就和作为美国主流文化的朋克携手共进。那些出身贫寒的美国白人青年深受影响,嘻哈界的白人巨星阿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说唱音乐
由于嘻哈文化在说唱音乐中首当其冲,其精神是追求自尊和自助自强,这是美国黑人历史上的重要文化表现。而且,黑人流行音乐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改变了美国黑人的地位。那些黑人说唱明星过着所有白人中产阶级都会羡慕的奢华生活,甚至成为各种族年轻人的偶像。说唱月引起了一股商业浪潮。在低迷的唱片市场,只要像50Cent或Eminem这样的说唱巨星发行电影,他们就可以立即焕发青春。在美国的主要音乐排行榜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最佳单曲或专辑是由黑人音乐家演奏的。相对于美国白人和黑人的比例,黑人音乐在美国的影响力是惊人的。
-涂鸦
当时,豪华轿车在画廊外喘息,画廊往往位于肮脏的街区,象征着金钱与下层社会结合的浪漫。艾滋病、对历史的厌倦、房地产投机和SOHO的快速发展交织在一起。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里姆博格(Clement Grimborg)说,“它是涂鸦的大杂烩,色彩饱满,节奏破碎,笔触、刀痕、指纹或污渍,对应着纽约喧闹奔放的风格。”
霹雳舞和街头篮球的比赛场地也需要DJ现场伴奏和涂鸦装饰。"这些都是黑人生存和聚合的需要."被称为嘻哈教父的Afrika Bambaataa说,“这些东西的目的不是破坏,而是让黑人让自己积极起来,找到生活的意义。”纽约的布鲁克林和布朗克斯因为音乐和涂鸦的平行交融而成就了嘻哈,在街头涂鸦的警句和俚语中寻找歌词灵感,在街舞的节奏中浪费青春。
狂野风格的绘画几乎与黑人的舞蹈和音乐同时出现,比如霹雳舞和说唱音乐。他们* * *同构成一个HIPHOP亚文化。就像涂鸦艺术家用他们自己的“标志”横扫所有的地铁列车一样,说唱音乐人把便携式音响开到震耳欲聋的音量,放在街道、公园和游乐园里。就像涂鸦绘画一样,说唱音乐也是一种充满激情的、类型化的吹嘘方式,歌手的名字像咒语一样被重复。
65438到0973,首次展出涂鸦艺术,作品从地铁上的“涂鸦”画转变为画布上的东西。到了70年代末,涂鸦绘画成了纽约下东区美术馆的“常客”,越来越多的涂鸦艺术家集会区建立起来。一些画廊开始专门展示涂鸦艺术家的作品,涂鸦艺术开始从地下转向地上。到1980年代上半期,街头涂鸦已经成为纽约画派最流行的绘画风格,也成为当时艺术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纽约东村所强调的朋克精神与涂鸦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所以东村成为了涂鸦艺术家共同生活的大本营。
——“说唱”流行诗歌
繁华都市的阴暗面,边缘少年游荡街头,暴力、梦想、贫穷、毒品、堕落、枪声...受过训练的青少年成长为破坏性的成年人,街道成为犯罪的摇篮,非法诱惑的温床和贫民窟悲惨的关键。门窗破旧,油漆破烂,冰冷如铁。他们必须跳舞来御寒。穷黑街坊,说唱,是声音背景下的非印刷节奏口语。说唱是一首流行的诗。《60分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报道,介绍了旧金山一个少年问题中心的说唱式诗歌比赛,目的是为了影响和改造那些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很压抑的少年们。诗歌大赛的句子简单,口语化,个人化,不复杂,当然也不精致,“深刻”。例如,在《足够的诗》中,在纽约的东村,一种“NUYORICAN”盛行了十年。诗人对着自己的作品大声呼喊,拿着话筒咆哮,情绪激动地抖动着四肢。词性大赛在电影《八英里》中可以看到。1999年4月举办的“全国诗歌月”留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新世纪,语言将给予什么?
黑人电影的崛起
20世纪30年代,黑人角色开始摆脱单一的消极面孔,出现了一些忠诚的仆人角色。在此之前,黑人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负面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反映社会题材的电影逐渐增多。种族问题开始被电影人注意到,一次又一次被搬上银幕。80年代,黑人演员和白人演员演的是最佳搭档。在好莱坞英雄电影横行的时期,出现了阿诺德·施瓦辛格等一批白人超级动作明星。为了补救影片中的种族主义倾向,美国电影人让白人和黑人动作演员出演。这一领域的先驱是《48小时》(1982),白人演员尼克·诺特和黑人演员埃迪·墨菲合作。之后这种“黑白配”几乎成了动作片的标准范式。在后来的电影如《纽约大劫案》和《黑衣人》中,我们都看到了“黑”和“白”动作明星的结合。20世纪末,时代潮流再次发生变化,美国人更加注重打斗过程中展示的高科技视觉效果。于是,一批有色演员进入了超级动作明星的行列。埃迪·墨菲(Eddie murphy)领衔主演,他的走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和白人明星一起演戏,但后来黑人明星完全独立了。威尔·史密斯、塞缪尔·杰克逊等黑人演员纷纷步入超级动作明星行列。2002年,奥斯卡获奖名单让好莱坞黑人明星引以为豪。丹泽尔·海斯·华盛顿成为第二位黑人影帝,哈莉·贝瑞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影后。可以说,此时的黑人明星已经可以在好莱坞撑起半边天了。
此时,美国每天都有因种族歧视引发的暴力冲突发生,到处都是黑明星的绯闻。文化冲击在这样一个被称为“大熔炉”的国家达到了极致。美国黑人文化在花生之乡传播,终有一天会冲破种族的束缚,为光明打开一扇新的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