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伤引起的症状。

他们大多有突然的寒战和发热,1 ~ 2天内体温可达39 ~ 40℃。发热类型多为松弛、漏留,一般持续3 ~ 7天。全身中毒、高度疲劳、全身酸痛、头痛、严重腰痛、眼眶痛的症状称为“三痛”。头痛可能与脑血管扩张和充血有关;腰痛与肾脏周围充血水肿有关;眼眶疼痛可能是由眼球周围组织水肿引起的。胃肠道症状也比较突出,如食欲旺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易怒、谵妄。但全身中毒症状在退热后并未减轻或加重,这是区别于其他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特征。

面部、颈部及上胸部呈弥漫性潮红,面部及眼睑轻度肿胀,结膜充血,可有出血点或瘀斑及球结膜水肿,似醉酒。发病后2 ~ 3天,软腭明显充血,多数为小出血点。腋窝、上胸部、颈部、肩部有散在的、簇状的或抓痕状的瘀点或瘀点。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淤血、瘀斑,并可出现鼻出血、咯血或空腔出血,说明病情严重,多由DIC引起。

治疗原则(1)发热治疗。

1.一般治疗:早期严格卧床,避免携带,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防止休克。

2.液体疗法:发热期,由于独特的血管系统损伤,大量血浆渗出出血;高热、进食量减少,或伴有呕吐或腹泻,导致体液大量流失,血容量急剧减少,内环境严重紊乱,是低血压休克和肾损害的主要原因。

3.皮质类固醇治疗:重度中毒症状可选用氢化可的松100 ~ 200mg/天或地塞米松5 ~ 100~200mg,可用液体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

4.止血抗凝治疗:根据出血情况,酌情选用止血药、安络血、白药,但早期应避免使用抗纤溶药物。

5.抗病毒治疗。

(1)利巴韦林。

(2)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3)免疫血清疗法。

6.免疫疗法。

(二)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应补充血容量,纠正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消除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防止DIC形成和微循环淤滞,维持重要器官功能。

(3)少尿治疗:包括过渡期和多尿早期,治疗原则应是维持内环境平衡,促进利尿,防止尿毒症、酸中毒、高血容量、出血、肺水肿等并发症继发感染。

(4)多尿症的治疗:治疗原则是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防止脱水、低钾低钠,防止继发感染。补充的原则是量入为出,以口服为主,注意钠钾的补充。

(5)恢复期治疗。

(6)并发症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