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做历史作业。谢了。
法兰克人进入高卢后,没收了罗马王室和部分奴隶主的土地,分配给法兰克人的马可公社。其中不少还被莫洛温王朝的国王及其士兵占领,成为新的封建地主阶级。随着法兰克人不断征服新的地区,国王们将新征服的土地及其人民赠送给他的下属、主教和住持,这被称为“赠地”。这种无限制批地的结果是当地大贵族的实力不断增强,最终极大地削弱了王权,使得麦罗文王朝的历任国王逐渐成为象征性的“* * *领主”。卡罗琳家族的查理·马特担任宫廷大臣时,为了法兰克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开始实行封地制度。查理·马特把没收的反叛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作为封地,分给贵族和教会。封地的接受者必须为给予者提供骑兵服务,并宣誓效忠于他;封地的给予者有保护接受者不受他人侵害的义务。封建分封制仅限于终身,不能世袭。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欧的封建制度是法兰克人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封地”制度起了根本性的决定性作用。
“封地”制度在查理大帝时期有了很大发展。这一时期,除了国王的旧俗封臣之外,以前属于国家官员的伯爵、马克伯爵和公爵也成为国王的封臣,接受国王的封地。而在这个时候,封地逐渐成为世袭。国王的封臣也可以吸收自己的封臣,给他们一些土地作为封地,从而重新成为他们的封臣。9世纪以后,“封地”一词逐渐取代了“封地”;以后都叫粉图了。国王是最高封建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再有中小封建主,从而形成了西欧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
中世纪国家是一个松散的土地集合体,没有明确的国界概念。“它的财产权和主权在任何地方都是互相转化的”[1]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封建领主首先明确拥有其封地内土地的所有权,然后在王权衰落后,逐渐取得王权的地方权力,并转化为随封地继承的私人权力,包括行政、司法、税收、铸币等权力。追溯欧洲封建主义的起源包括三个主要因素:罗马文明、日耳曼传统和基督教的影响。
注:东哥特人、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给罗马帝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迁徙和定居的背景下,给帝国带来了文明的毁灭。最后,他们在古罗马的领土上建立了一个大国。给西欧带来了几个世纪的混乱。
他来自复兴之前的罗马教皇国。
基督教早期,教会处于非法状态,直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统治时期,基督教才获得合法地位。也是在这之后,由于罗马皇帝和贵族的捐赠,基督教会的财产迅速增长。君士坦丁大帝向教会赠送了拉特兰宫,这成为教会收到的第一笔重大捐赠。除了不动产,在意大利和罗马帝国各行省,捐给教会的不动产和财富也在增加。然而,教会以私人领主的身份占有这些土地,并不拥有对这些土地赠与的主权。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遭到蛮族入侵,导致其在476年被东哥特人灭亡。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领土陷入无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基督教会组织起来,在罗马主教的治理下,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事实上的世俗统治者。
公元6世纪后,教皇国的雏形开始出现,但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对意大利展开了一系列征服活动,破坏了教皇国的政治经济基础。伦巴第人将拜占庭军队赶出了意大利。虽然此时罗马主教(教皇)在名义上不得不臣服于拜占庭皇帝,但罗马教会的相对独立,使得罗马主教有了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抗衡的资本。罗马主教格里高利二世甚至驱逐了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
到了7世纪,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地主,再次统治了罗马周边地区,超出了拜占庭的势力范围,用军事和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贿赂)抵御伦巴第人的进攻。在罗马教会的努力下,隆巴迪停止南下,集中力量进攻亚平宁半岛北部以拉韦纳为核心的拜占庭总督辖区。728年,伦巴第国王路易·图普兰(Louis Tupland)将拉丁语中的一些村镇赠予罗马主教,这些土地(被称为“Patrimonium Petri”,即“圣彼得的遗产”)成为教皇国的基石。
751年,意大利境内的拜占庭领土最终败给了伦巴第。罗马地区(此时已发展成为罗马公国)彻底切断了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教皇斯蒂芬二世向法兰克人的领袖皮聘示好,解除了伦巴第人的威胁。斯蒂芬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显示他对皮聘的仁慈,包括批准后者废黜麦洛维王朝最后一位国王希尔德瑞克三世,自立为王。斯蒂芬也让皮聘成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派平于754年带领军队进入意大利。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然后作为对教会的奉献献给了教皇。781年,皮聘的儿子查理大帝宣布教皇为这些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皮聘的土地包括前拜占庭总督管辖的拉韦纳、贝内文托公国的一部分、托斯卡纳、科西嘉、伦巴第、意大利中部的五个城市——里米尼、佩萨罗、法诺、塞尼加利亚和安科纳等。
皮聘提供的土地扩大了教皇统治的地区,但也带来了一个法律问题:既然教皇统治的领土是法兰克帝国给予的,那么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应地成为了法兰克皇帝的封建附庸?
为了提升教皇国的威望,打消皮聘的继承人将来控制梵蒂冈的可能性,教廷在公元750-850年间大胆伪造了一份名为《君士坦丁的土捐》的文件(拉丁文: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试图宣布这块属于教皇国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纪由罗马皇帝康斯坦丁一世献给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二世的..根据文件记载,君士坦丁大帝是在西尔维斯特二世通过祈祷治好他的麻风病后受洗的,受洗后的第四天,他决定将帝国首都罗马捐献给基督教会,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拜占庭建立新首都。文件还断言,君士坦丁大帝不仅将意大利的中部地区捐献给了罗马主教,还将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也捐献了出去,并将世俗统治的权力授予了教皇及其继任者。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从另一方面解决了教皇国的法律地位问题。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在9世纪被分成三部分。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自称为法兰克国王直系继承人的法国国王经常宣称自己是教廷的世俗保护者,甚至将教廷和教皇从罗马迁至阿维尼翁,但欧洲没有皇帝或国王可以作为法兰克帝国的唯一继承人对教皇国声称宗主权。
罗马教会和法兰克人的合作在800年达到顶峰。在此之前,和东方君士坦丁堡的教会一样,教皇和罗马教会的地位都是从属于(至少在名义上)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人,也就是东罗马皇帝。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认为是神在地上的宗教事务的代表,而罗马(东罗马)皇帝是神在地上的世俗事务的代表。基督教会和民众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罗马皇帝。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废除,他的母亲伊琳娜皇后成为罗马女王(797年至802年在位),这使得罗马教会有理由拒绝承认君士坦丁堡统治者的最高权威。罗马教会声称罗马皇帝的名号在希腊人(也就是拜占庭人)中已经不存在了,于是教皇、所有主教、法兰克长老袁和罗马所有长老经过商议,决定加冕法兰克国王为皇帝,让罗马帝国永远传承下去。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查理曼大帝为“伟大的皇帝奥古斯都a德奥科罗纳图斯马格努斯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由此诞生(此时还没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名称,直到康拉德二世才称之为“罗马帝国”。到了腓特烈一世,为了和神圣罗马教会的名字竞争,神圣罗马帝国诞生了。
按照罗马教会的说法,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罗马皇帝,并不意味着西方基督教世界从此与东罗马帝国平起平坐。在他们看来,476年西罗马末代皇帝的废黜并不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是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统一,东罗马帝国再次成为一个单一的、不可分割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大帝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意味着罗马帝国的正统帝制从“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回归罗马。
但由于东罗马帝国的帝制没有中断,基督教世界有两个最高统治者,一个在君士坦丁堡,一个在罗马。他们不像过去罗马帝国的皇帝那样和平共处,而是互相指责对方是侵入者,并宣称自己是基督教教会和人民唯一真正合法的领袖。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加冕查理曼大帝,利奥三世将罗马教会(及其领地)从东罗马皇帝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从此,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领袖。
然而,虽然法兰克帝国800年的帝国印章上写着“罗马帝国的重生”四个字,但罗马教会加冕的神圣罗马皇帝已经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是基督教教会的主人,神圣罗马皇帝也不再能够像东罗马皇帝那样干预教会事务(甚至废黜罗马主教)。相反,教皇可以通过开除皇帝教籍来干预世俗事务,干预政府事务。此外,在罗马教会拥有的意大利中部土地上,教皇成了不折不扣的世俗国王。
自10世纪以来,教皇国的威望因一系列事件而下降。首先,从斯琪三世到约翰十二世统治时期,罗马贵族中有几位女性通过成为教皇的情妇而获得了梵蒂冈的权力,她们的儿子和儿子都被立为教皇(例如,教皇斯琪三世的儿子约翰十一世和他的情妇玛西娅,孙子约翰十二世)。因此,从903年到963年这段时期被称为“色情”时期。在此期间,教皇的法令只能在罗马周边地区实施。其次,教皇国延续了伦巴第的封建制度,教皇国境内有很多伯爵和侯爵的封建封地,几乎都是独立的领主。
到10世纪中叶,日耳曼国王奥托一世已经征服了意大利北部的领土。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作为回报,奥托颁布了“奥托尼亚姆文凭”(奥托法令),承诺维护教皇国的独立。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教皇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仍不时发生冲突。每当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想在意大利施展权力时,就会与梵蒂冈和教皇国发生冲突。皇帝对教皇的控制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达到顶峰。亨利三世于1046年前往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皇格里高利六世。德国人克莱门特二世被选为新教皇,加冕亨利三世。此后,他多次废除教皇。亨利三世一直掌握着德国主教的任免。
1073 4月21日,亚历山大二世去世,格里高利七世当选教皇。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冲突在他和亨利三世的继承人亨利四世之间继续。1076年,格里高利七世将亨利四世逐出教会,之后发生了著名的卡诺沙羞辱事件。
霍亨斯陶芬王朝灭亡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随意干预教廷事务,教皇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进入和平状态。到14世纪初,教皇国像其他意大利国家一样,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亚历山大三世和朱利叶斯二世两任教皇统治时期,教皇国的版图再次大幅扩张,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但教皇对其大部分领地的统治仍然是名义上的,教皇国城邦的真正主人仍然是当地的王公贵族。直到公元16世纪,教皇才能够以教会的名义直接统治所有地区。
1305年至1378年,教廷迁至法国西南部的阿维尼翁,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政治附庸。尽管如此,意大利的教皇国仍然是教皇名下的领地,阿维尼翁城及其周边地区也成为教皇国的一部分,直到法国大革命才归还给法国。
严格来说,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国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国家,而是以教皇为至高无上的领主的几个封建城邦或小国的松散组合。有些城邦有自己的从属领主,有些城邦(如罗马)则没有。总的来说,教皇与这些小国的关系类似于其他西欧国家的封建国王与自由市场的关系。因为没有世俗君主与之抗衡,教会成了这些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伦巴第和托斯卡纳的许多意大利城市已经从它们的主教和神圣罗马皇帝手中独立出来,成为更强大的城市* * *和国家(如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米兰和热那亚)。这些国家的公民都是行为良好、勤奋的工匠,并且有富裕的中产阶级在他们身上从事商业活动。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使这些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然而,在教皇国,尤其是罗马,却缺乏如此富裕的中产阶级。由于长期被忽视,罗马所在的教皇国核心坎培尼亚的土地无法利用,物产贫瘠;罗马的地位不好,不利于商业;它没有工业,没有商品可以生产,也没有公民或中产阶级。公民分为三个等级:军人阶层(包括古代贵族残余);和尚类;以及下层阶级(主要是贫苦平民)。第一阶级分为几个党派,由几个大家族为其首领。教皇是后两个阶层的领袖,但他往往是这些大家族中的一员。直到14世纪,教皇国的内部历史仍然是这些党派的斗争史,是贵族阶级和僧侣阶级的权力斗争史。虽然教皇是西欧基督教地区的最高宗教领袖,但他只是罗马一个权贵家族的首领。
然而,古罗马和谐制度的残余仍然存在于教皇国。1337年,教皇本笃十二世接受了罗马公民授予的长老和将军称号,以及中华民国领事的称号。1347年,在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中,教皇公证人科拉·迪·里恩佐被任命为罗马的护民官,他进行了一些改革以遏制贵族们的过度行为。
到18年底,教皇名下的领土达到顶峰。这些土地包括拉提乌姆(今天的拉齐奥区)、翁布里亚、马尔凯、拉韦纳、费拉拉、北部的博洛尼亚和罗马涅。在南方,教皇在那不勒斯王国拥有两块飞地,即贝内文托和蓬特科沃。在法国,教皇拥有阿维尼翁市和罗纳河以东的领土(Comtat Venaissin)。
法国大革命给梵蒂冈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791年,教皇在法国的领地被法国吞并。1796年,法军入侵意大利,教皇国的北部领土也被法国吞并,成为内阿尔卑斯山的一部分。1798年,法军进军教皇国腹地,攻占罗马城,建立罗马共和国。教皇庇护六世被俘并被流放到法国。
1800年,反法同盟与法国达成和平协议,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之后法国恢复教皇国,教皇庇护七世回到罗马。然而,1808年,法军再次进攻教皇国,将其彻底摧毁。罗马西半部和教皇国并入法国,东半部并入以拿破仑为国王的意大利王国。
1815年维也纳会议,重建教皇国。此后,历任教皇在教皇国推行了一系列保守的反动政策。直到庇护九世时期,由于1848欧洲革命的影响,教皇国开始进行一些自由化改革。
拿破仑战争标志着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意大利、德国等民族的民族意识被唤醒,意大利人要求国家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维也纳会议后,意大利又恢复了昔日的四分五裂局面,北部的伦巴第和威尼斯归奥地利统治。
65438年至0848年,欧洲爆发自由主义革命,首先在意大利西西里发动,波及的国家除了俄罗斯、西班牙和北欧少数国家外,几乎整个欧洲。1848 165438+10月15教皇国司法部长佩莱格里诺·罗西遇刺身亡,罗马市民第二天走上街头,要求教皇国进行社会改革,指定民主政府,向奥地利宣战。165438+10月24日晚,教皇庇护九世伪装成普通牧师逃离罗马,在两个西西里王国避难。罗马教廷的主教卡洛·伊曼纽·穆扎雷利(Carlo manuel Muzzarelli)组建了剩余的政府,然后颁布了一些新的自由化法令,因此教皇拒绝承认该政府,并组建了一个新的流亡政府。
为了欢迎教皇返回罗马,罗马市长组成代表团前往教皇的避难所盖塔城堡,但教皇拒绝返回罗马。罗马第一次没有政府,于是公民在6月1849,6月65438+10月21举行了第一次自由选举,组成制宪会议,所有21岁的男性都可以投票。2月8日,制宪会议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以三人管理委员会为国家元首,教皇仅保留宗教领袖职务。罗马共和国宪法宣布宗教自由,给予犹太人平等地位,废除死刑,废除重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意大利爱国者和士兵朱塞佩·加里波第组织了一支名为“意大利军团”的志愿军,成为罗马的武装力量。教皇呼吁天主教国家提供帮助,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联合奥地利进行干预。6月29日,法军进入罗马。
之后,法奥军继续追击加里波第军团,迫使加里波第在圣马力诺避难,并解散其军队。庇护九世于1850年4月回到罗马。法国军队驻扎在罗马保护教皇。
此役之后,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包括以撒丁岛和萨瓦岛为核心的君主主义者,以及许多和平主义者——都把教皇国视为复兴的绊脚石。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利用教皇国作为干涉意大利事务的筹码。他一方面支持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另一方面继续支持和保护教皇国权。
1859年意大利第二次独立战争后,撒丁岛从奥地利手中收复伦巴第,而加里波第在两个西西里王国发动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君主。加里波第试图在意大利南部建立共和国,但撒丁岛要求法国出兵,将意大利南部纳入其版图。在法国的许可下,撒丁军队于1860年南下,在当地居民的配合下先征服了教皇王国东部三分之二的地区,随后进入两个西西里王国。当年年底,这些被征服的领土正式被撒丁王国吞并,统一的意大利王国正式诞生。这时,以罗马和拉齐奥为中心的教皇国的领土只剩下三分之一了。1861三月,意大利王国宣布罗马为新首都。然而,由于法国军队的存在,意大利无法收回罗马。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驻罗马的法军撤回中国。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再也不用担心法国的威胁,将教皇国纳入意大利版图的时机已经到来。他首先向教皇庇护九世发出密电,提出了挽回梵蒂冈颜面的解决方案:意大利军队以“保护教皇”的名义和平进入罗马。但这一提议被教皇拒绝,于是意大利于9月1870向教皇国宣战。9月11日,意大利军队越过边境,慢慢向罗马推进。行进速度很慢,等待外交协调的可能。
虽然教皇国只有很少的军队,但庇护九世下令抵抗,这导致了一个法律事实,即教皇国是被意大利武力入侵征服的,而不是通过和平接管。9月19日,意大利军队包围了罗马。1870年9月20日,意大利军队经过三个小时的炮击,在罗马的奥利乌城墙上崩开一个缺口,随后进入罗马,在阿皮亚大道上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教皇国灭亡。
此后,经过全民公决,罗马和拉齐奥并入意大利,意大利王国的首都随即从佛罗伦萨迁至罗马。49名意大利士兵和19名教皇士兵在这场战役中阵亡。
在攻占罗马之前,作为和谈的条件之一,意大利王国曾提出将河西“利奥墙”以内的罗马西半部留给教皇,并承诺梵蒂冈可以在这座城市建立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但这一提议被庇护九世拒绝。
罗马被意大利吞并后,罗马教廷在罗马和意大利各地的房产、宫殿、庄园都被没收,甚至连教皇的官方宫殿——奎里纳尔宫也被没收,成为意大利的宫殿。庇护九世退守梵蒂冈城堡,宣布自己为“梵蒂冈的囚犯”,以示对意大利强行吞并教皇国的抗议。教皇在被梵蒂冈囚禁期间,将自己限制在梵蒂冈城堡内,活动范围也只是尽量到达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的入口。教皇不再访问他的主教堂,位于罗马另一端的圣约翰拉特兰教堂,以及罗马城外的宫殿。
由于教皇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外交使节派驻多个国家,被公认为一个国家。加里波第等意大利* * *积极分子建议进军梵蒂冈城,彻底消灭教皇的世俗权力,但这一建议并未被意大利占主导地位的保守民族主义者所接受,梵蒂冈城继续保持其独立性,意大利不可能完全无视这一事实。庇护九世之后,历任教皇都对新的意大利王国怀有敌意,甚至禁止信徒在意大利王国担任公职。
所谓“梵囚”时期从1870持续到1929。此时,距离复兴已经69年,距离教皇国灭亡也已经59年。教廷对意大利的长期敌视和抵制变得格格不入。2月1929,11,教皇庇护十一世的代表和意大利王国的代表在罗马签署了最终协议《拉特兰条约》,以解决双方之间悬而未决的案件。
根据拉特兰条约,教廷最终承认意大利的统一,罗马成为意大利的首都。意大利王国承认教皇在梵蒂冈城堡的最高权威和世俗统治权力,梵蒂冈城堡成为独立的梵蒂冈城邦。此外,条约还规定了天主教和教会在意大利的政治地位,意大利王国对在里索吉芒托战争中被没收的教会财产进行了最终赔偿。从法律上讲,持续了11个世纪的教皇国,在1929年2月11日这一天正式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梵蒂冈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