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可以把中国菜翻译成英文吗?
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音译是将中文菜单翻译成英文最直接的方法。音译就是把菜名的中文名字用拼音写出来,简单,直接,有特色。比如豆腐,可以翻译成“大豆奶酪”,但“豆腐”这个词可以用得更多。美国人点餐时能正确说出“豆腐”,他们知道豆腐有益健康。还有“担担面”“馄饨”等餐食,直接用拼音命名,蕴含着一种“我有人了”的自豪感。反正国外没有对应的美食,就用我们的名字吧。
这种方法在其他国家的餐厅也很常见:日本的寿司、清酒、泡菜都是直接音译,在西方已经被广泛采用。现在法国的“香槟”和意大利的“披萨”都是从原味音译过来的。现在谁不知道那些东西是什么?
(2)意译有三个讲究:
不用说,这是最费力的翻译。有三种意译方法:
基于材料的翻译——主要介绍菜肴的主料和配料。首先,写下鸡肉、牛肉或海鲜的种类名称,然后加上蔬菜和坚果等配料的名称,如中国菜中常用的黑芝麻和竹笋。大部分外国人不会大惊小怪,不会弄错的会吃。
以口味为导向的翻译——除了食材,强调调料成分,在菜单上标明椒、盐、辣、甜、酸的口味,会对外国人点餐很有帮助。要知道,外国人给中餐的美誉是“用舌头吃的食物”,很多时候他们来吃的是味道。加入小葱、芝麻等。,都是特色风味。不妨一个一个写。不过在北美有一道很受欢迎的菜“糖醋里脊(鸡)”,和中国的“糖醋里脊”不完全一样。它的颜色是金色的,味道也是甜的,闻起来像果汁。吃惯了这道菜的外国人,到了中国可能会一头雾水。
以烹饪为主的翻译——将常用的煎、炸方法翻译成菜名,既符合中餐的传统,又展现了中餐的制作艺术。炒菜的香气,炒的脆,蒸的清淡,都可以在文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海外,红烧一般都是用酱油做的,而不是一般的红烧,让不爱吃酱油的外国人不能点这道菜。
(3)巧用人名和地名:
这种翻译看似回归音译,实则增加了更多的文化细节。细看国外的菜谱,会发现很多法国的奶酪、德国的香肠都标注了产地和风味,即使出现在英文菜单上,也都是原文拼写。所以我们的“西湖牛肉汤”、“蒙古烤肉”、“上海酱鸭”也可以用这些特色地名的汉语拼音字母来写,或者加上“海派”(上海风味),顺便给外国朋友一些地理知识。
同样,通过借用东坡肉、左公鸡、麻婆豆腐等菜肴中的名称,我们可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人苏东坡、著名将军左等人最喜欢的食物,以及四川专家奶奶的特产,以增加用餐时的有趣话题和交流。
两点:
1.利用当地的俗名和烹饪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例如,如果将“叉烧”写成“BBQ烧烤”(用浓酱烧烤),北美人就会心领神会。我们常说的“荷兰豆”,在美国和加拿大被称为“雪豆”,翻译时要注意。
2.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应该尽量避免暴力、性等词汇。比如“肉鸡”可以写成“很嫩的鸡”,有些餐厅翻译成“没做过爱的鸡”会被嘲笑。我想我们的祖先发明这道菜的初衷只是为了标榜材料的新鲜和顺滑。没有人想打听小鸡宝宝的私生活。
例如:
《宫保鸡丁》三种译法任选其一。中国食物名称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翻译成英语。比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以下三种翻译:
■音译:包公鸡(宫保鸡丁)
■花生炒陈驰方块(花生炸鸡)
■口味导向翻译:辣酱鸡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