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块理论

自下而上的处理模式,也称为数据驱动模型,代表人物是菲利普·高夫(Philip B. Gough)。该模式强调输入材料中的语言信息,认为阅读从最小数量的语言单位开始。人们理解事物不是依靠以前的知识,而是利用刚刚获得的信息中的单词、句子等材料。阅读的关键在于单词识别和注意力集中。自上而下模式

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又称概念驱动模式,代表人物是肯尼斯·古德曼(Kenneth S. Goodman)。这种模式认为,输入的材料甚至一个符号都可能激活读者大脑中的某些相关知识,使读者形成阅读取向,并对自己所阅读的内容进行预测。成功的预测能让读者顺利读完,否则读者就得推翻自己的预测,寻找新的论据,不断形成新的预测,直到读完。读者要学会善于抓住文中的暗示,形成对感知对象的期望或假设,进而理解文章,这就强调了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

集成或交替模式

集成或交互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戴维·e·鲁梅尔哈特。该模式认为语言理解是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互动来实现的。在良好的直觉条件下,直觉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加工,随着条件的恶化,自下而上的参与会逐渐增加。对于熟练的读者来说,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阅读同时发生。“信息驱动”过程使读者能够快速发现、过滤和组织头脑中缺失的新信息,而“概念驱动”过程使读者能够快速调动大脑,收集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对阅读内容做出预测,将已有知识与新信息进行比较和综合,对所做的预测进行验证、补充或否定。自下而上模式对应的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只要具备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自然就会阅读。显然,这种阅读模式忽视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极其有限。自上而下模式对应的是心理语言学,它把获取意义作为阅读的目的。它认为读者不需要逐字阅读文章,而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来预测、肯定或反驳有用的信息。显然,这种模式对于外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是不现实的,因为其准确快速识别单词的能力还不够强,不足以支持有效的阅读。因此,近几十年来,阅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综合模式或交替模式的研究上,热门理论被称为“图式理论”。

图式,原本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也叫认知框架。它是一个不断起作用的已有知识结构,遇到的新事物只有与已有图式相关才能理解。图式理论认为,在阅读中,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同时发生,以输入的信息为例来确认图式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或填补图式中的空白。当输入数据提供的信息与读者的图式知识或根据图式知识做出的预测一致时,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能促进两者的同化;当输入信息与预测不符时,自下而上的操作过程有助于读者进行详细的信息处理和理解反应。这个过程既强调运用图式知识来预测和推断这些高层次的阅读技能,也强调低层次的快速解码能力。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这两种能力可以相辅相成。如果读者缺乏低级的快速解码能力,高级的背景知识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另一方面,如果读者缺乏阅读内容的背景知识,就只能依靠字面解码来获取意思。如果读者有更多的背景知识,在理解文章时,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会相互配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将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意义才能产生,理解才能产生,阅读交流功能才能完成。

图式理论基本上可以解释宏观阅读理解是如何发生的,但是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如果微观的单词不能理解,宏观的理解就只能是空中楼阁,这就导致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自我怀疑,认为单词和语法掌握的不够,所以还是要陷入单词和语法的汪洋大海,对吗?而当我们背了很多年的单词,学了很多语法知识,却发现阅读时还是很慢,写作时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和力度,是这样吗?

事实上,很早以前,研究者就发现外语学习者和母语学习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母语学习者掌握了大量可以根据语言环境使用的词块,母语知识更多的是以词块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和零散的词汇。因此,发展了30年的词块理论认为,词块是英语的基本语言单位,如果缺乏足够的词块储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组块理论

语块最早是由认知心理学家米勒作为记忆编码的一种形式提出的,它将几个小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大的单元,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简化记忆单元。他认为,语言的记忆、储存、输出和使用都不是以单个的词语为基础的,那些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块化板块结构才是人类交流的最小单位。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了这一理论,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Cowie称这些词汇组合为构建语言的预制语块。这种公式化的语言,稍加改动或直接套用,就可以输出地道的语言,通常是整体存储在内存中,使用时直接提取,不需要按照语法规则分析生成。刘易斯指出,词块有自己的语法结构,是“语法化的词汇”,“句子是由语法化的词汇组成的,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辛克莱指出,自由选择原则和习语原则同时在语言中起作用。前者根据语法规则选择,后者强调说话人在构建语言时有大量预制语块。

如果对上述观点做一个总结,词块是指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形式、结构、意义相对固定,语境相对确定,词汇和语法功能兼备的一串语言结构,由多个词组成,由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记忆、加工、储存和提取。

运用语块理论阅读英语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读者在阅读中可以将小单位转化为整体输入的大单位,可以节省从文本图像到语义构建的解码时间,使他们更关注文本意义的联系而不是几个独立的单词或一个句子,从而使他们像母语者一样关注长的语块而不是单个单词以及语法规则如何将这些单词粘在一起。

以词块理论为前提,我们要打破以往词汇是词汇积累中单词量的观念,认识到词类不仅包括单词,还包括由单词构成的词块,如短语(最后,追到)、搭配(回答问题/电话)、成语(我会得到它,如果我是你)、据说(本文我们探讨)等等。了解这一点对英语词汇学习、词汇积累乃至整个英语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显而易见,那些从经典文章中学到的语块,在适当的场合可以避免很多生硬的汉语表达,既得体又优雅,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这是靠自己用语法规则造句很难达到的。

一般来说,图式理论和语块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像本族语者一样接受、思考、理解和使用语言。它们从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从策略的角度指导外语学习。这些都是无数语言学家几十年研究的成果,类似这样的理论还有很多。他们从各个角度分析学习的本质,各有千秋。他们可能不会让你马上掌握一门语言,因为他们不是武功招式,而是内功,就像金庸的《九胤禛经》——天下习武之人一一做到,只为几句话,“天道,损有余,所以虚不如实,虚有余”,我想你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