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两位翻译家《国泰》和《中国》有什么渊源?
“国泰”源于10-13世纪中国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契丹民族建立的契丹国(辽和西辽),通过阿拉伯语进入西方语言。
“中国”源于春秋时期秦国的名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秦穆公和晋文公争霸的结果。
在19世纪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实际上是被国泰和中国利用的。
不同时期对中国的不同称呼。在英国,拉丁词Cataya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进入英语,逐渐演变为cathay。1625年,约翰·弗莱彻在他的戏剧《womans》中仍然使用卡塔亚,而在1823年,戈尔格和拜伦在他们的长诗《唐璜》中已经将中国称为国泰。
这种情况直到今天在一些欧洲国家仍然存在。契丹是中国在保加利亚语和俄语中的名称。古典英语有华夏,现代英语有中国。类似的还有意大利catai/cina,葡萄牙catai/中国,西班牙catay/中国。
扩展数据
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努力追寻“中国”一词的起源和意义。根据一份完整的调查,这份调查用20页的篇幅列出了秦回归前“中国”一词的用法。
科学家在19世纪之前已经定义了“中国”一词的五种含义:(1)首都;(二)在国家境内;(3)夏天的田野;(4)中等国家(周朝较小诸侯国,周称“天下”);(5)中央政府的国家。
以上含义都不是指现代民族国家。在帝国时代开始后的两千年里,“中国”这个词不再重要。通常指王朝的中心,或者用来区分中国和北方草原游牧部落的疆域。
到1860年代,这些用法已经进入清朝的外交文书。可见,这一时期“中国/中国”两个词在国际条约的翻译中是连在一起的,成为了对等词,既指一个领土,也指基于这个领土的一个国家。
“中国”这个词在官方文件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外国文件中提到“中国”这个词的时候,几乎可以和“大清国”互换使用。不再指“中心国家”;当用来描述一个单一的主权实体中国时,这个词的历史见证人就消失了(并最终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