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新年习俗

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持续时间最长。即腊月二十四至第二年正月十五。

先说前一年的24号,腊月二十四,俗称“小年”或者“小孩子过年”。在这一天,富裕的家庭会给他们的孩子除了压岁钱以外的礼物。难怪“西崖子”盼着过年。据说是“天庭耳目,人间烟火”的灶神要回天述职,叫他辞职灶。为了让他“在天说好话,在地带来好运”和“不要说破话,要用好话演玉帝”,主妇晚上围着灶台点蜡烛“送别”。人们要在农历新年的前一天做一次大扫除,这被称为“除尘”。这种大扫除一般不做,但是春节来临的时候,要把房间彻底打扫一遍,湖南话叫“除尘”。“灰尘”现在不仅指清理蜘蛛网、墙壁或屋顶,也成为清洁的代名词。以前农村烧柴火,房顶上蒙着一层深色的灰尘。随着生活用水的改善,农村和城市都很少烧柴了,但一次大扫除还是要的。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除夕,或中国的除夕。家家户户剪彩贴春联,全家人聚在一起喝酒。剩下的菜多了,就叫吃团圆饭。吃饭的时间不确定,上午12点到晚上8点。这段时间,到处都会听到鞭炮声,表示哪家开始吃团圆饭了。说起鞭炮,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旧社会,鞭刑有两层含义:一是驱鬼迎神,祈求丰收;另一个是增加节日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但很多城市禁止鞭刑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但湖南很多地方从来没有禁止鞭刑。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特产之一,闻名全国,享誉海内外。新中国成立仪式上,浏阳鞭炮齐鸣。(呵呵,卖广告)就这个原因,湖南的春节,整个城市都是噪音和烟雾。放鞭炮也有很多讲究。当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时,它们有不同的含义。除夕之夜,会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圆饭的时候,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圆饭;再次,当新年钟声响起,意味着辞旧迎新;另一次是早上开门的时候,意味着迎来崭新美好的一年。放鞭炮的大小和时间由各家决定,但有一点是鞭炮不能中断。如果出现中断,来年可能会发生一些事情,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放鞭炮的时候,人们都特别小心,尽量避免打扰。

让我们言归正传。湖南人除夕夜一定会吃鸡,肉,鱼,猪肘子,而且一定是大鱼大肉。全鸡要炖,选公鸡,炖好后把鸡头放上去;鱼蒸好后撒上红辣椒,30个晚上不要把鱼吃完,等到月初一。这象征着每年都有足够的食物,辣椒当然代表着繁荣。猪肘子,叫“团年肘子”。在一些家庭,鸡爪会出现在餐桌上。“抓钱脚”这个名字,寓意着来年有财有菜,寓意着新的一年全家和睦,兴旺发达。一般来说,晚餐时间越长越好。具体意思不记得了。这一天有许多禁忌。那时候奶奶总是叫我们不要乱说“死了”、“烂了”、“坏了”之类的话。万一说漏了嘴,大人会马上解释:“孩子的话,一切免谈”。如果你不小心打碎了什么东西,说“送走”;如果杯子掉了,就说“酒洒红了。”避免由此引发的不吉利的事情。初一也有这些禁忌。吃完饭,大家又会开始收拾,准备晚上养老或者出去溜达。晚饭后,农村的每个炉子上都燃着一棵树,男女老少围着炉子。至于城市,自然是电烤箱环绕。为什么非要围着这种东西?因为过年的时候湖南很冷!一家人下棋,打牌,看央视春晚。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一家人吃着,坐在一起开心地等待新年的到来。新年钟声响起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烟花四起,震耳欲聋,弥漫着辞旧迎新的浓厚气氛。孩子们成群结队提着灯笼依次去找邻居,说:“请辞职。”。家家户户都兴高采烈地出门迎接,手里拿着零食糖果之类的零食,往孩子们的口袋里塞。有的孩子回家卸下口袋,迅速加入辞职队伍,一个晚上就能拿到一两瓷罐的好吃的。有句话说:“孩子盼过年。”“也许是这个原因。

是一年级。早上起来放鞭炮后,再吃点小吃,要准备前一天煮好的米酒,也叫甜酒,就是四川人说的“NAO(这个词不能打)不好。”极其好吃,甜甜的,还有点香。喝多了,对于酒量不好的人来说真的会醉。在新年这一天,人们关注并有许多禁忌。除夕之夜,有人在大门的接缝处贴红纸“富贵”,在眼上贴“开门”、“为我赚钱”等吉祥语。开门时,他们大声背诵,称之为开门见福。在露台和柴湾堆了很多柴火,和谐而丰富。大年初一,需要扫的时候,扫把扫柴湾,不出门。有些地方初一不出门拜年,待在家里,但有些地方讲究“初一、初二、初三。”这句谚语说,儿子在农历大年初一要带着妻子和腰带去见父母;大年初二,一家人回父母家给公公婆婆拜年:第三天,第四天,邻居们互相拜年。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湖南人特别注重礼仪,待人往往很和善。这几天,邻居们纷纷离家,互祝“一年热闹”。我都忘了我们家是什么样了。似乎这两种情况都发生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五不过年,人们称之为“拜五中”。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这一年家里的经济不会兴旺。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或者去别人家做客,都不会是一件开心的事。还有一个忌讳就是拜年的时候要看要拜的人有没有起来。如果人家还没起床,睡觉前就不要拜年了。年长的人认为祭拜死者就是在床边祭拜,这被视为一种禁忌。

农历六月初六,很多商家都会选择这一天开门营业,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外出打工。民间谚语说“三六九出门”,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的客流量会大大增加。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念柯,家乡话发音),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初八初八,“八”是“发”的意思。工厂开始工作,企业开始营业,所有活动恢复正常。后来熟人见面,互相说:“请你晚交一年!”15日,拜年一般不提。

正月十五,古代叫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有句话说:“三十夜之火,宵夜之光。”元宵节灯笼多是各种纸做的灯笼,有的挂在门顶上,有的拿在手里逛街。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灶角点上蜡烛,煮元宵团子。晚上,会很热闹。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提着灯笼上街赶庙会、唱大戏、舞狮舞龙、骑竹马等春节文化活动,还要在灯笼上解灯谜,一般会吵一夜,故名元宵节。其中舞龙灯最为常见,农村舞龙队伍最多。人们认为玩龙可以保持吉祥,所以“龙”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鼓和音乐,哪里就有鞭炮,每个人都会给红包。而且已婚未育的女性,往往会让“龙”围着自己的身体转,或者让“龙”在床上凝结成一个圈,骑上一个孩子,由独角兽送孩子。除了庆祝新年,看龙灯和放鞭炮,湖南人还唱古画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全国都一样,就不多说了。

这大概就是湖南人过年的一些习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