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英语教师的培养途径有哪些?

一,巧设环境,培养孩子的创新兴趣

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幼儿年龄小,没有经验,无心注意事物。他们很容易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良好环境,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利用花坛、走廊、角落为孩子设置植物角、动物角、科普角、活动角等。),从而激起孩子探索的兴趣,从而为孩子自主参与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比如在活动角,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红黄蓝的水和小瓶。孩子可以发现瓶子里的颜色随时变成暗的、亮的、绿的、紫的,非常奇妙,孩子一下子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孩子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为了进一步增强孩子对配色活动的兴趣,老师要准备好相应的宣纸,及时为孩子裁剪出各种服装造型。用配置好的颜色装饰完衣服后,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条裙子上的绿色和紫色是我自己做的。我可以搭配很多其他颜色。我最喜欢这个角落。”孩子一旦对接受的东西感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第二,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天性。”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产生好奇心,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渐发展成创新或创造的能力。

比如孩子经常问“老师,雾是从哪里来的?”“老师,你说太阳下山了。太阳真的下山了吗?”“为什么夏天打雷,冬天不打雷?”有时候,奇怪的问题真的难倒我了。但这时候老师千万不能厌烦,三言两语就把孩子打发走或者干脆批评孩子不要胡思乱想。这样,就会挫伤他们的探索热情。

爱因斯坦在回答为什么会有这么伟大的发明时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是喜欢追根溯源。”因此,教师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寻找孩子智慧的火花,以“助燃”的方式鼓励孩子提问,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想象、创造、寻求答案。

第三,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敢于原创,追求新奇,这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内在动力。有一次,我班上的王果孩子把大海涂成红色,并解释说那是鲨鱼的血。

还有一次,我让他们学模特画画(画一个小孩)。李平的孩子画了一幅演示画后,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我问他为什么把它涂成黑色,他回答说:“那是小孩子的影子。”

这样的想法看似无关紧要,但这些标新立异的想法恰恰展现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老师要给予鼓励,多给孩子创造和尝试的条件和机会。

第四,通过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头脑得心应手。”对于语言能力不健全的孩子来说,动作是思维最直接的表现。通过操作和实践活动,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例如,我给孩子们几张彩纸,看看他们能用它们折叠出什么形状。我的活动设计启发了孩子们,他们折出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许多几何图形和一些不规则图形,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如雪花一样的三角形和桌子、饼干一样的圆形...在几个小朋友的带领下,大家开始玩组合图形:有的用椭圆和正方形组成圆顶房间;有的用三角形和长方形形成尖顶;有的折出不同形状的鱼;有的拼贴组合成春景,等等。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