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折号有六个功能。

破折号的六大作用有解释、表示声音的延长、表示意义的变化或转折、表示声音有大的停顿或中断、导致歇后语的结束、引用之后。

1,解释,孩子解释词义的时候,单词后面都是破折号。这是小学低年级语文中最常见的函数。

2、表示声音的延伸,比如部二年级下册《画杨桃》《好——笑!”几个学生抢着回答,同时发出咯咯的笑声。这里学生拉长声音嘲笑“我”,所以这里用破折号。

3.表示意义的变化或转折。这种破折号在中低段比较少见,但在高段和课外书中出现。我们在聊性,聊到一个名人八卦的时候,门铃响了——我去开门。这里因为一个意外,我们的话题被打断了,本该继续的话题被强行切换到其他话题。

4.意思是声音中有很大的停顿或中断。比如别急,看看我的——我咬了一口大的那一半。这句话,狐狸不说话了,因为他想咬奶酪。

5,用在歇后语之后,引出语言的底层。例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6、用于引语后的破折号,说明引语的作者或文章节选的名称。例句: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破折号的发展

恒昌在西方标点符号史上有多种用途,在17至18世纪作为破折号定型和推广。法语dash tiret的现代名称最早见于1554,来源于动词tiret。英语破折号出现在17世纪下半叶。原名break,意为“断、断、死”,表示突然停止或中断。18世纪改名为dash。daschen一词写于中世纪,据信是从丹麦语daske借用过来的,意为“拍击、猛冲”。

1552年开始讲“画短横线”,后来发展为现代dash的名称。破折号出现在17世纪下半叶的德语中。俄语在18世纪后期开始使用破折号,称为tabIe,其名称借用于法语。汉语破折号的长度占据两个字的位置,西方破折号的长度相当于汉语中的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