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本质
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和方言,而且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年龄的人都会有特殊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这就使得另一个阶层或不同年龄的人很难理解。比如美国的黑人,虽然他们也使用英语,但是他们说的英语有自己的特点,甚至被称为黑人英语。
在一个语言环境中掌握一种语言后,虽然可以学习另一种或几种其他语言或方言,但很难完全改变原语言或方言的口音,总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原语言口音。熟悉该语言的人往往能从这些细微的差异中分辨出说话人的家乡、身份、职业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代代相传。语言是维持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个文化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语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特定的环境必然会给语言打上特定的烙印。另外,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所以必然会对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甚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它现在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扩散、变化、发展的结果。因此,只有在时空环境中,我们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它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语言类型: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内部语言。
就大脑而言,语言分为“脑语言”和“口语言”。大脑语言就是我们总是在大脑中产生的叫做“思考”或“思考”或“思考”的东西。当大脑语言用嘴来表达时,就叫做“口头语”。大脑语言和嘴巴语言不是一回事。第一,大脑语言和嘴部语言在表达的时候是扭曲的。第二,口头语并不是大脑语言的唯一表达方式,因为大脑语言也可以通过肌肉群来表达:它是我们的行为。语言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分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一个人从小就通过与同一语系的其他成员(如父母、亲戚、身边的人)的接触,在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并熟练运用语言。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母语或母语是一个人的第一语言和主要语言。
一个人出生后,最先掌握和使用的语言称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是指该国的非母语。在世界各地,第二种语言经常与第一种语言同时使用。语言的功能主要分为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两个方面,其中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与思维密切相关。它是思维的载体、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语义为意义内容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则的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知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定性和民族性。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很多动物也会发出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这些只是固定的程序,不能随意改变。只有人类才能把无意义的声音通过各种方式组合成有意义的语素,再把大量的语素通过各种方式组合成词,以无穷变化的形式表达出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词语是语言的视觉形式。写作突破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象征性和系统性
首先,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社会习俗符号,符号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某种程度上是想逃离社会上一些小集体、小圈子的意识。这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语言是一种社会契约,一个社会接受一种表达方式而拒绝另一种表达方式,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习惯。或者可以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用哪种表达方式。
语言符号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实体。一方面,语言代表事物的名称,所以任何语言都是概念的形象,即有指义;另外,语言依赖于声音,声音是表达所指的媒介,所以语言也是声音的形象,声音是语言的另一面,也就是说语言有能指。
任意性和线性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和词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任意的联系,这是不可论证的。即使有些可以论证,一般意义上还是不可论证的。
这是世界上有这么多语言的原因之一。
所谓线性,是指语言的能指是依靠声音来完成的,所以只能在一维的声音空间中传播,而不能突破声音的范围和能力。所以在分析语言的时候,语言使能是按照词语横向出现的顺序来做的,这也造成了语言使用和表达的局限性。但是,语言的音韵决定了语言的线性是无法消除的必然结果。
不变性和可变性
语言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是语言系统存在的前提,也是语言本身被大规模研究和使用的必要条件。变异性既是语言作为一个系统内部不断衍生发展的规律造成的,也是语言传承的表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消亡。语言也是如此。虽然语言系统的变化并不明显,速度也不是很快,但语言本身在使用的驱动下,受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向经济、简洁、实用、包容、表现力强的趋势发展。
语言的每一个成分都有不同的变化方式和形式,变化的速度也不同。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规律来解释和预测语言的变化。这不仅说明人们对语言学的关注和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说明语言学的变异性还是有据可循的。
传承与交流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储存的有效载体。所以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渐表现出很强的继承性和传播性。
所谓传承,就是语言在生活和生产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语言这一工具,吸引或促使人们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关的人或传播到其他更广泛的领域。达到传承的效果。此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语言不仅储存着人与人之间、古人与现代人之间、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文明精华信息,而且承担着文明发展的桥梁。同时,语言由于其强大的交际功能,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交际功能,能够在丰富的交际中应对各种变化,产生更富表现力的语言,产生更多基于生活的现实意义。
表征语言表征是语言材料所携带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现是有层次的。语言的发音机制:呼吸器官、喉和声带、口腔、鼻腔、咽腔。
2.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布洛克尔区、韦尼克区和角回。
(1)大泡状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2)韦尼克区病变可引起接受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切断或损伤连接韦尼克区和布洛克尔区之间的神经纤维束——弓状束,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3)回角实现了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角回损伤会引起语义性失语症。
3.语言在大脑两个半球一侧的优势和语言活动。研究证实,语言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但大脑右半球对语言理解也有重要作用。1.语音的物理属性:音高、强度、长度和音色。
2.音位是语言中能够区分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分为元音和辅音。研究音位的区别特征有助于解释人们对语音的感知。影响语音感知的各种因素有:语音相似度、语音强度、噪声掩蔽、语境、句法和语义。
3.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词的位置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字体结构、用词频率、语音功能、语境功能、语义功能。
4.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句式、语序、语境、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5.影响语篇理解的因素:推理、语境和图形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天赐论和人类创造论,劳动创造论。
神赐理论
认为语言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理论。
代表性观点:
①在印度婆罗门教的《吠陀经》中,语言是上帝赋予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
②中国苗族传说:山神造人,教人语言。
本质:在当时科学文化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无法解释语言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只好归结为上帝的恩赐。
人类创造理论
人们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而不是上帝赐予的。
代表性观点:
①模仿说: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各种外界声音的模仿。这种观点只能解释象声词的产生,而不能解释人类语言的起源。
②社会契约论:语言起源于人们的相互约定。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却无法解释没有语言的人是如何相互认同的。
(3)手势理论:人类在使用有声语言之前,经历了一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不能解释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成有声语言的。
(4)感叹词:人类的有声语言是由各种表达感情的呼喊演变而来的,无法解释感叹词是如何发展成其他具有理性意义的词语的。
⑤劳动呼声说: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人类的劳动呼声发展而来的。这种观点关注了语言起源与劳动的关系,却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发展成语言的。
本质:都是主观臆测,缺乏科学依据的结果。
劳动创造理论
语言的起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要发展出一定水平的思维能力,就要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并具备一定的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能力。有了这个心理条件,语言才能产生。②人要有一定的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必须进化才能发出清晰的声音,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③人类社会产生语言是必要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互相说点什么。有了这样的社会条件,就有必要产生语言。语言起源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是人类的劳动创造了这三个条件。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观点:恩格斯说:“语言产生于劳动和劳动——……”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它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条件。劳动还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应该说,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1,语言的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思想,它包括说和写两种形式。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包括音位、音节、语素、词、短语和句子。
2.语言的产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构建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利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化为语言形式;执行阶段:语言形式的信息是口头或书面的。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即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不改变其意义的语言活动。翻译包括口头翻译和书面文本翻译。
翻译的本义是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后来常用来指相同文字之间的古汉语翻译。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同一种语言的古代汉语的现代翻译,主要是用来克服古今不同词的障碍,只包含古今的时间因素,所以有时称为注释翻译或带注释的翻译注释;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也包含地域因素。这里所说的翻译指的是后者。
在中国,这种译本早在李周就有记载。《李周·秋官四口》中有一段话:“像蛮夷之国、福建、戎狄的使臣徐章,他把君王的话传下来,告诉他如何友善。若当时入客,必有礼,传之。”这意味着是一个负责与周边蛮夷、福建、戎狄沟通的官员,他们负责传达王所说的话,使周边国家理解,从而密切国王与诸侯国的关系。如果有使者来王国,就要协调礼仪,翻译语言。
本文中的“而非文字”是指现在的“翻译”,是最早的译者,“向”是最早用来表示翻译意义的术语。当时翻译的只是周边国家的语言。
当时除了用来表示译者和译者意思的“”和“向”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名称,这些名称在《礼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载。《礼记》说:“五方之人,语言不通,胃口不同。达到他们的愿望(表达他们的意思),了解他们的愿望(了解他们的想法)。东方说“送”,南方说“像”,西方说“dī”,北方说“译”。这个“帖”、“像”、“译”是当时负责翻译东西南北语言的翻译家的正式称呼,也可以作为翻译术语。“传象、译象”这四个字也用来指代翻译,或称为“传象”、“传象”、“传象”、“译象”。
其中“象”和“译”是使用最广泛的术语,是当时翻译意义的主要术语,不仅指南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也常用来指翻译。像徐翔,有些译者被称为“许奕”,后来他们被称为“译者”。“译”本来就是“译”的音的训练。贾在《秋官序》中说:“译易,即改词使对方明白。”因此,“翻译”是指语言转换和变化的活动。
中国的文字记载翻译始于汉武帝与西域交流后的佛经翻译,即古印度梵文的翻译。但就文献记载而言,目前最早的“译”用例是梁惠姣的《高僧传·译经·佛图释》,其中“佛国出现了第一个萨满的佛教教义,但梵文未译”。当时也有一些人单独用“译”,如北周庾信《风法眼赵英》中的“胡人心目中的佛影,汉译经书”。这个“译”就是“译”和“译”。
从佛教历史上看,第一个翻译佛经的是古印度高僧卡雅莫腾。汉永平十年(67年),他和另一位印度高僧朱发兰被请到洛阳,骑着白马载经。次年,他们在汉西新建的白马寺共同翻译了《四十二章》。这就是汉译佛经的开端。此后,先后有100多位印巴两国的学者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来自契诃夫(西汉名将,今新疆库车)的鸠摩罗什,他翻译了《火焰杯》、《金刚经》等非常重要的佛经。
一些在西方求法的当地僧人也从事佛经翻译,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晋的法显和唐代的玄奘。法显西征佛教,历时十五年,于公元412年七十多岁带回大量典籍,从中潜心翻译佛经。玄奘西天取经十七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后,还专门从事翻译工作。* * *翻译佛经75部1335卷,成为佛经翻译史上的集大成者。
因此,“译”字的形成与古印度佛教密切相关。中国早期翻译的主要内容是佛经。直到明末西学东渐,才开始转向翻译欧洲的天文、几何、医学等新技术。“五四”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与翻译密切相关。
在古代,“译”有不同的写法,如宋《南唐列传》中的“精译,无与伦比”,以及《儿女英雄传》中的“经得住考验的诠释”。人类的语言符号与喊叫、跳舞等其他动物交流方式有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意性
2.单元的清晰性:人类的语言是通过发声器官一个一个发出的,而动物的所谓“语言”是不可分的,它是通过一团一团的喊叫或舞蹈来表达某种意义的。
3.结构的双重性:人类语言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或语法层)。
4.生产力:也称为创造力或开放性。
5.教学
6.说汉语的人数约为6543.8+06亿,占世界人口的20%左右,不分时间地点。
说西班牙语的人数约为4.22亿,占世界人口的4.88%。
说英语的人数约为33.65438亿,占世界人口的4.68%。
讲阿拉伯语的人数约为211亿,占世界人口的3.12%。
说印地语的人数约为654.38+8600万,占世界人口的2.74%。
语言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一般是从简单到复杂,语言越来越复杂,这自然是文化发展带来的变化。女孩到了十六岁,就是“二八”。男人到了30岁,就说是“立”,到了60岁,就叫“花甲”。这都是因为我看过一本书,书里写的。描写美女写为:“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姿”。方便点说,就是“水的优势”。考试不及格被认为是“脱离孙山”。装的,是说:“凑数。”我习惯了,说是“常见”。狂妄叫“狂妄”、“自大”。女人生孩子的时候,男孩叫“弄璋”,女孩叫“玩瓦”(古代原来的纺锤叫瓦),所以这种说法是有教养的,也是高雅的。普通人的言语也越来越复杂。因为在旧社会,士兵经常欺负老百姓,老百姓不喜欢“士兵”这个词。所以人们把“兵”字拆开,称之为“丘八”。有时称之为“太尉”,表示轻蔑和讥讽。傲慢被说成是“趾高气扬”。这些都是经常听到的。
普通人的生活中有很多通用的成语,也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非常简洁的表达方式。赶着上班会说“起早贪黑”“赶时间”。鸡毛蒜皮的事说:“鸡毛蒜皮。”安排工作的时候,据说有些人“挑三拣四”。你在诅咒谁?说:“狗和人打架。”。有些话不方便直接说。如果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危险,就说有“三长两短”。看过话剧、说书人、小说的,也会借用他们的话,比如“回头见”、“临阵磨枪”,回家说“回家”“走好”。更有甚者,俏皮的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杀鸡给猴看”、“你走你的,我走我的独木桥”。“骡子或马出来遛遛”,“当和尚天天撞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再进一步,就是幽默:“打肿脸充胖子”,“尿尿看皇历”。耕地说是“修土”,舞台上的白脸小生叫“黄油小生”。还有人提出不想提的事情,说“哪壶不开提哪壶。”。说人糊涂就是:“卖了就数钱。”某人两个孩子的名字是“三千一郎”和“五百惠”,听起来像日本人的名字。其实那是因为父母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生了这个多出来的男孩女孩,被罚款了。一个被罚3000元,一个被罚1500元,所以就选了这两个名字——当然,这肯定是个笑话。
说话技巧:说话要有分寸,行动要有分寸。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说话有分寸,做事有分寸。古人云:“遇到沉默的人,不要灰心;:看到沾沾自喜的人,就要管住自己的嘴。”“万事皆明理,人情修养是文章。“可见,无论是与人说话,与人交往,还是与人做事,都有分寸的玄机。
说话做事都要注意尺度和分寸。这个“尺度和尺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说话难听,不努力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说得不好,说得中肯,别人可能听不懂,理解不了,揣摩不出你的真实意图,你的想法或要求也不会被重视和接受。事情不仅会办不成,还会经常被鄙视。这怎么能换来别人的欣赏和善意呢?你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友谊和尊重?同理,你不能不尽力而为别人做事。“来来去去不合理。”别人求你做事,你不尽力,遇到困难。我们怎么能指望别人的热情来帮助我们呢?
第二,说话不能太多,做事不能太勉强。我喜欢说大话,但是我的话太尖锐了。让人不高兴,觉得你不懂大意,不懂规矩,不懂好坏。这种人往往对别人敬而远之,无法正常与人交流。太不愿意做事,敢于承担有能力没能力的任务,想承担做不到的事。结果是,你无法有所作为。只能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给自己留下能力低下或者不注重诚信的印象。
说话有分寸,沟通有分寸,办事有策略,行事有节制,别人就会很容易接受你,喜欢你,帮助你,举止不得体,不知深浅厚薄,所有人都会讨厌你,无时无刻不感到难过,事事难做,处处碰壁。
说话的尺度,做事的分寸,和一辆宝马差不多。控制得好的话,每天都可以千里迢迢帮你打头阵。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绊倒,甚至踢到别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是,语言是一种口头交流的方式。因为说和写的交流方式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语言是实用的;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语言交际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广泛了解了人类的非语言暗示、动机、社会文化角色等相互关联的因素后才能有效进行,所以语言是社会性的、既定的。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取决于生物、认知、心理和环境因素。语言比其他任何动物交流系统都要复杂得多,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