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英语?
她的回答很简单:“回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讲台上有一个藤森教授的视频讲座,他的观点也很明确。他说:“我觉得英语学得好的人都不会背不下来。”他还列举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的晨读园和许国璋大师倡导的背诵观。
真的背下来了,有语感,用法正确。地道英语吸收。克服了母语的干扰。但是背诵很难。我希望同学们在这次讲座中多谈谈如何背诵,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下面是NTU外国语学院李记老师关于背诵的演讲。
-
记者:李小姐,看了您为本刊写的特稿《锅底加工资,用新概念英语背诵中国英语教育的“暖吞水”》,编辑部的所有同事都觉得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每个人都同意你的想法。也许是因为篇幅的原因,我们觉得文章中有些话题没有被开发出来。我们准备了几个问题,想借此机会问你。你在文章中提到,中国的英语教学水平较低,不仅落后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落后于经济不如中国发达的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请进一步说明原因以及通过背诵扭转落后局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李小姐:要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一下当今世界上的几种英语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学模式,存在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这是一种将英语自然环境与中小学英语教育相结合的习得模式。双重优势确保了英语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无论读写,对于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听和说都不是问题。二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模式。在你提到的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大学、小学和中学的各科教学都以英语为媒介,这使得英语学习成为半习得性的。此外,英语是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媒体、工业和商业都以英语为工作语言。没有学好英语,他们很难在社会上生存,学习者的动力是巨大的。这两个因素促成了这些国家英语教学的相对成功。
记者:那么,第三种模式一定是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中国。
李老师:你说得对。在中国和欧洲,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长期以来,英语在中国被列为一门自给自足的语言课程,是十几门课程中的一门。在中国,既没有第一种模式的自然习得环境,也没有第二种模式的英语授课学校教育的半自然习得环境,所以学英语是相当痛苦的。英语教育水平低是自然的。近十年来,全国遍地开花的双语学校,只是把英语教育延伸到了小学和幼儿园,增加了英语班的数量,教学模式并没有本质的改变。说得好听点,在现有体制下英语学不好是正常的,但学好就不正常了。
记者:李小姐,看来你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持悲观态度。听了你的分析,我觉得有道理,也不禁有些沮丧。
李老师:事实上,我并不悲观,但我比一些人更愿意面对英语教学的现状。
记者:听了您的上述分析,我大致可以把握您的逻辑,所以您应该用背诵来烧开中国英语教育的“温水”。
李小姐:完全正确。我认为在现有英语教学体系无法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只有背诵才能接近第一、第二种英语教学模式的效果。背诵在中国英语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之,背诵才是硬道理。在中国不背一两百篇文章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
记者:您在背诵前加了限定词“新意”,提出了相对于传统背诵的五点突破。温故而知新。能不能请你再谈谈传统朗诵的理念和实践?
李小姐:自从中国有了英语教学,背诵一直是英语教学的方式之一。从教学上看,教师要求学生以背诵课文为主,把背诵作为课文学习的辅助手段之一。但是课文往往有一些缺点,比如篇幅长,文体单一,适合背诵的文章不多。背诵的另一个素材是国外流行的教材,比如《新概念英语》。其实这套教材并不适合死记硬背。第一册以听说为主,就不说了。第二、三册以记叙文为主,文体单一,记叙文不是背诵选材的主要方向。第四卷的选文太老,太难,不合适。
记者:据我所知,近20年来,有几套影响很大的朗诵书。
李老师:是的,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有三套很有影响的朗诵选集。第一套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背诵文选》。主编是陈冠尚。这本四卷本的《背诵文选》是一部完整的英语名著选读,可以说体现了英语背诵的传统观念。80年代这套书影响很大,发行了近20万册。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杨自伍先生编辑了一套由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组成的背诵文选系列。编辑对应试书籍的泛滥感到痛心,写作时有种悲壮的感觉,虽然不被读者接受,也无怨无悔。在、杨志忠、侯等名家的推荐下,杨版朗诵风靡一时。但杨版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活泼的分卷和编辑方式上,基本理念没有创新。连小学卷都是文学名著。不难理解,西餐毁了读者的胃口,迅速退出市场。第三套朗诵算是我自己编的两套朗诵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出版的《大学英语背诵文选》(第四、六卷),学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背诵100名著》(第四、六卷)。这两套背诵文选是反对传统的接受名家诗文的思想,收录的文章以现在的散文为主,强调背诵性和实用性。可以说是最早提出背诵这一新概念,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五六年时间,卖了20多万册。后来的背诵书籍,如王长喜版的《背诵手册》,都是以此为例,以时事文章为主,名家文章为辅。这两套背诵文选可以说是第二代背诵书籍的代表,如果把两套上海版的背诵书籍看作第一代的背诵书籍的话。目前我已经完成了南大版第二版和学院版第三版的修改。这次新增的点有:一是增加了中国文化内容的优秀英文作品;第二,增加“启发性词语”,增加兴趣,激发敏锐思维。
记者:你认为背诵《文选》应该以生动的时文为主,并加入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这确实很有新意,容易被接受。但是,把学过的东西背下来的观念不太容易接受。人们一直以为背诵就是潜移默化地润物细无声,为应用而“背诵”。为什么要应用?怎么用?
李老师:我一直认为,背而不用是不能长久的。人们需要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只有将记忆和使用(口头和书面)结合起来,人们才能保持对背诵的长期兴趣。我来打个比方。我不是吃中药,而是慢慢吃,需要时间才能见效。回去马上用,是西药注射,马上见效。
记者:把学过的东西烂熟于心,是否涉嫌抄袭?
李小姐:这里我们需要澄清一下抄袭的概念。抄袭是一个学术术语。抄袭主要是指引用作者观点而不注明出处。语言是每个人的财产。比如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人用不了,其他人也用不了。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背单词很实用。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我们认为不仅可以选择已经背过的单词,而且不可能在段落中借用——只要你不轻易抄下每一个单词。学习英语口语和写作本质上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更何况,背多了,难免会把背过的材料“融化”。除了住和用,我还想提出一个口号:先用。它的意思是,如果你想做一个英语演讲或写一篇关于某个主题的文章,你可以收集几篇相同主题的文章,并先背诵它们。总结一下,我们的口号是:背熟实用,灵活运用,应急先背。
记者:李小姐,我很欣赏你的中国式幽默。你们“套用”了60年代中期林彪提倡的学习毛选的口号。似乎我们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有时很胆小。最后一个问题,在你梳理了背诵的历史和现状之后,请对背诵的未来做一个试探性的说明。
李小姐: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英语教学界和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背诵在英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背诵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特殊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统一思想,才能有坚定的信念和有力的举措。目前,我认为有必要对英语背诵进行一次大讨论。赞成和反对的意见都可以放出来,真理越辩越明!其次,对于工作在英语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来说,也面临着观念转变的问题。背诵不是机械痛苦的学习方法,而是可以转化为灵活快乐的学习方法。当前,有必要鼓励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新的背诵理念。经过一两个学期的实验,看看新概念背诵有没有效果,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没有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有没有加强,把实验结果写成文章,拿出对比数据等“硬货”,才是真正有说服力的。再次,在第二代背诵教材的基础上,引入第三代背诵教材,更有利于教学。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正在编写教材。我认为第三代教材应该有以下突破。首先,用一个主题单元代替原来的单篇文章。每本书可包含10-15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单元(如:励志、亲情、友情、科技、娱乐、地理等。),并且每个单元有2-4篇范文背诵。一方面,学生可以有选择背文章的自由;另一方面,同一主题的几篇文章为教师解释范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它不仅有利于学习,而且便于教学。第二,有系统、有计划地写范文评论。在今天的背诵书中,标准的做法是在范文或头或尾附上评论;这与传统书籍中全裸呈现范文的做法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仔细看了几本书,感觉评论的写法是极其随意的。作者心中没有一个大概的想法,只是为了写作而随便说几句。我认为评论或说明的作者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考虑。虽然写的都是零碎的,但读者看完全书,脑子里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图式。比如我自己的背诵教材,我有意识地从策划与布局、结构与衔接、用词与修辞三个角度来写。当然,角度不止一个。第三,在对比英汉文本的基础上,做出与文本音视频相对应的产品。语言首先是声音,声音永远是对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时模仿-首先是语音和语调,然后是单词、句子、段落和章节的结构和内容。以前的背诵教材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大部分都没有配相应的音像制品。
记者:您对背诵教学和教材的历史回顾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让我们对背诵教学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感谢您为我们和我们的读者理清思路。你提出的英语背诵新概念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令人信服。今天空口讲抽象的英语教学理论,过分具体的教学经验总结,都是无聊的。你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也是升华。再加上你对历史和现实的洞察,对今天的英语教学研究更具有方法论意义。希望以后能再咨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