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荒谬?

因为时间关系,只提供了一些资料,没有整理和综合。从长远来看,你以后还得和他们打交道。

荒诞艺术流派起源于西方。用离奇的故事讽刺现实的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在战争的废墟上徘徊和思考,探讨人类社会和人类生存的问题,产生了存在主义哲学。还发现人类所处的社会和人类存在本身就充满了荒诞,所以荒诞艺术是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而产生的。先是戏剧,然后蔓延到各种艺术。

中国的荒诞小说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荒诞小说,而是中国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当“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主潮过去后,荒诞小说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用荒诞的手段来揭示社会生活(尤其是“文革”及其后遗症)的荒诞,可以达到某种艺术深度,使“反思小说”发展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其次,在西方荒诞艺术的影响下,中国作家也以荒诞小说的形式思考人类存在的荒诞性。第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文明的快速发展,中国新一代作家也用荒诞小说反映了现代人和社会的矛盾和荒诞存在。此外,在魔幻现实主义的直接影响下,中国的一些作家也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反映出地域和原始思维中的荒诞文化意识。

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看,中国荒诞小说的荒诞手法还可以从以下几种形式中看出。一种是用现实的手段写现实中的荒诞事物,其内容(人和事)本身就是荒诞的。二是描写现实中不存在的怪诞事物,其内容本身就是虚拟的荒诞。第三,在基本的现实内容中,包含了对局部荒诞的处理,其形式包含了荒诞的因素。还有一些作品用荒诞的方式写荒诞的事情,内容和形式的荒诞融为一体。

从整体上看,当代中国荒诞小说对荒诞现实的揭示往往蕴含着某种批判现实的精神,以荒诞艺术的形式体现了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在艺术构成上,更多的是意识流手法的渗透。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尼斯库的《秃头歌手》问世;1953年,贝克特凭借《等待多戈》一剧在法国舞台上轰动一时;1961年,英国评论家埃斯林出版了《荒诞派戏剧》一书,从理论上总结了这类作品,并正式命名。从此,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繁荣的阶段。荒诞派剧作家崇尚纯戏剧,通过隐喻来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的冲突,用碎片化的舞台直观场景、诡异怪异的道具、颠倒的对话、混乱的思维来表现现实的丑陋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尼斯库、贝克特等人。

荒诞剧

二战后西方戏剧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由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和热内等剧作家创作的戏剧登上了巴黎的舞台。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这些剧作家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写作技巧,创作了一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独具特色的戏剧。

这些作品在舞台上呈现的形象,光怪陆离,荒诞不经。

当它们首次出现时,受到了评论家的冷落。后来逐渐得到社会认可,被世界多国上演。在法国戏剧的影响下,其他国家也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把以贝克特和尤奈斯库为首的学派称为荒诞派戏剧。

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几位重要剧作家,几乎都是青年时期来法国从事文学活动的外国人,后来都加入了法国国籍。尤尼斯库原籍罗马尼亚。他加入法国国籍后,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贝克特原籍爱尔兰。阿达莫夫原籍俄罗斯。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1952)、美好的日子(1961)、阿达莫夫的所有人对抗所有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尤奈斯库的秃头少女(1953)

谈论人生的荒诞,在西方古代戏剧中早已有之。自希腊悲剧以来,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的戏剧中就有对人类命运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残酷和荒谬的关注。萨特和加缪是20世纪存在主义作家和戏剧家,他们从理性出发,在许多小说和戏剧中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荒谬性。荒诞派剧作家进一步表达了他们对人生荒谬性的强烈反感和深刻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没有存在的依据和理由,人的生命廉价如蝼蚁,无足轻重。他们不仅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还通过各种舞台手段来表达,使荒诞本身具有戏剧性。为了表现人生的荒诞,他们任意破坏、解读、割裂传统戏剧结构,去除动作、语言、人物等一切戏剧传统元素。荒诞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整个舞台无非是一个凸显世界荒诞的符号。

尤内斯库、贝克特等人的戏剧主题是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性所带来的抽象的恐惧和焦虑感。他们在表达这一主题时,故意不用逻辑结构和睿智的理性来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和荒谬,而是直接用意象来表达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他们想展示的是“原子时代的非理性宇宙”。在他们的剧作中,在戏剧发展的过程中,把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去掉,把动作压缩到最低限度,甚至连动作都不存在了。这些剧没有戏剧性的事件,没有剧情转折,跌宕起伏,没有结局。他们用被还原为人的原型的抽象形象来代替对人物的描述和概括。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没有固定的名字,而是以教授、少女、房客、女仆甚至字母为标志。语言不再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他们用语言本身的空虚来表现存在的空虚。他们用语无伦次、毫无意义的语言,反复重复的词句或反复再现的声音,来夸大语言的机械表征,用可笑、荒诞的语言来体现生活的荒诞。

荒诞剧借助舞台上出现的场景表达存在的荒诞,调动一切舞台手段,最大限度地将人类的困惑呈现给观众。为了揭示生活现实的不合理性,机械可笑的动作,幻象的出现,以及灯光和声音的作用被充分发挥。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夸大物的地位,让大量的物占据舞台空间,表现了非理性世界反过来压迫人的理性世界,反映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与人的精神空虚之间的矛盾。

贝克特在他的戏剧中塑造的人物都是有病的、丑陋的流浪汉、乞丐、残疾人和老人。从《等待戈多》里的流浪汉,最后一场比赛里的四个残疾人,蜷缩在垃圾桶里时不时探出头找吃的哈姆和他的父母,到美好的日子。

被埋在沙子里的老妇人温妮是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类形象。一方面呼吁“自我”的不存在,另一方面又在探索寻找“自我”。他的剧作中反复表达的另一个基本命题是:人在死亡面前是无助的,生活是荒诞绝望的,只能无奈地走向死亡。

尤奈斯库的剧作描述了现实的荒谬、人格的消失、生命的空虚以及人类存在的无望和无意义。

阿达莫夫戏剧中的人物几乎都是被还原为人的原型,旨在揭示物质文明的残酷和冷漠。

吉奈戏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美化恶,把恶变成美德,把黑暗当成光明的化身,把地狱变成天堂。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正常社会之外的人,并表明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是梦想和骗局。

荒诞派戏剧是战后西方社会的一面镜子,从内心深处反映了战后一代人的荒谬和虚无。这一流派被认为是战后西方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舞台艺术的最具代表性的反映。荒诞派戏剧最终得到了西方正统文学的认可。贝克特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尤内斯库于1970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由于这一戏剧流派所反映的精神空虚在一定程度上在西方社会具有普遍性,继法国荒诞派戏剧之后,西方国家在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其他的荒诞派剧作家,法国荒诞派戏剧成为西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