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的英文简介

by-2006-10-8 16:52:40唢呐又称小号、海笛。演奏一种乐器。

晋代(265-420)时,唢呐已在新疆拜城流传(古称龟兹),其形象见于新疆基齐尔千佛洞38窟壁画(出土于公元三世纪)《中国音乐图说史二-74至二-75》。北魏时期(386-534),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十窟也是由吹唢呐的乐师雕刻而成。这种唢呐的哨、管、喇叭碗是一体的,可能是它的早期形态,类似于现代的新疆维吾尔族木唢呐。直到明代,中原地区使用的唢呐与现代唢呐结构相同。明代徐渭的《南辞叙事》、王羲之先生的《王磐乐府》、戚继光的姬晓新著《吴备之》都有记载。齐《三国志》描述其形:“其制如角,有七孔;两端是铜做的,管子是木头做的。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源的,但这是军队的快乐。如今,人们更多地使用它。”在清代,唢呐也被称为金角曲和苏尔奈。回族音乐被纳入宫廷,用于烧歌和音乐。“苏尔乃,又名唢呐”在后世版律和吕正义、清代礼制和帝王礼制图式中均有注明,并配有插图。它被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器乐演奏、戏曲伴奏以及婚礼、葬礼和喜庆活动中。

唢呐由杆子、哨子、气签、入侵者和碗组成。杆身为桃木材质,为中空圆锥体,有八个圆形音孔(前七个,后一个),表面扭曲成竹状,美观,按压方便。哨子是用芦苇做的,一端是扁扁的芦苇哨子,另一端缠绕一根圆形铜线,用来插入闯入者。气体标签由两片圆形的铜、有机玻璃或赛璐珞制成,自上而下套在入侵者身上,中间有一个葫芦形的装饰物。上片用来撑嘴唇,下片用来压轴,以助国家,使口力持久。入侵者是一根铜制的圆锥形细管,顶端插有弹簧哨,底部与管体相连。碗又称喇叭口,由薄铜片制成,套在杆的下端,可以移动和装卸。

品种很多,按杆长分为五种:海笛、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柏杆。轴总长度为18.2-31,下口内径为1.8-2.65,下口外径为2.4-3.45 cm。碗高7.1-13.6,上口内径2.35-3.25,下口直径8.6-14.4厘米。海笛碗短,发音尖利,音色高,用于器乐合奏。流行于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小音柔,常用的七寸杆也叫三吱。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区;中国唢呐音色柔和,常用一尺一寸杆,也称黑极。流行于江浙皖一带。上述唢呐流传于南方各省,故称南方唢呐。大唢呐发音较低,一般为一尺五寸杆,也称大杆或混头。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冀东;柏杆的声音清脆明亮,用于演奏小调和戏曲(模仿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大唢呐和柏杆流传于北方各省,故称北方唢呐。各种唢呐都有不同的音高,比如D调的小唢呐,G、F调的海笛,A、bB调的唢呐和大唢呐。常见的音域是两个八度。

唢呐常作为主导乐器演奏或与锣鼓相结合,适合表达热烈喜庆的气氛。在农村,它用于集会、收获、节日庆祝或婚礼和葬礼仪式;是河北吹歌、山东崇尚、辽南崇尚、潮州大锣大鼓、山西八套的主要乐器。

演奏技法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花舌、笛、滑、震音、叠音、缓音,还能模仿鸟的鸣叫。传统歌曲大多来源于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调和戏曲曲调。音乐有《百鸟朝凤》、《开门》、《一朵花》、《凤阳歌》、《婚礼歌》、《牛郎》。

可以抄下来找人翻译~ ~

但是,分数小,可能没人处理!!

我的英语不好,否则我会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