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马克·麦卡锡的创作生涯

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很少接受采访,拒绝公共活动或谈论自己的作品。在《纽约时报》对他进行的一次罕见的采访中,麦卡锡透露了他对那些作品与生死无关的作家的不满,包括亨利·詹姆斯和马赛尔·普鲁斯特。“我不理解他们,”他说。“对我来说,那不是文学。很多被认为优秀的作家,在我看来都很陌生。”

他的小说致力于描写美国和墨西哥中下层民众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受到北美读者的欢迎和评论家的称赞。尤其是他的西部小说(以《边疆三部曲》和《血色子午线》为代表)奠定了他在美国现代文学中的大师地位。这些发生在美墨边境地区的动人史诗,不仅有噩梦般的大屠杀和触目惊心的暴力,还有如画的田园诗歌和精致的安魂曲,被评论家称为“地狱与天堂的交响曲”,是“可与中世纪以来文学巨星但丁、坡、梅尔维尔、福克纳、斯坦贝克的杰作相媲美的当代经典。”

麦卡锡经常去他的朋友、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创建的圣达菲研究所。麦卡锡说,他不熟悉任何作家,更喜欢接触科学家。

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选择了麦卡锡2006年写的小说《路》(The Road)作为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的推荐书目。此外,麦卡锡在2007年5月同意接受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电视采访,即奥普拉·温弗瑞秀。采访是在圣达菲协会的图书馆进行的。

麦卡锡热爱户外生活,去过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这些地方和田纳西、墨西哥一起,成为他小说的主要取景地。人烟稀少的荒凉沙漠背景,黑暗激烈的故事,简洁有力的语言,构成了他小说的主要元素。

麦卡锡的作品有一种感觉和想象的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尤其是几个反复出现的主人公身上。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探索,以及充满年轻生命的悲欢离合的真实。细致的经历,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都造就了这种文学力量。这种力量也是从麦卡锡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追求中构思出来的。尤其是他在田纳西、德克萨斯和墨西哥的生活。文学作品来源于直接或间接的生活。前期,麦的作品主要描写美国的中南部,后期,他进入了西南部,这也是伴随他一生的。他的西部小说聚焦于几个不屈不挠的年轻流浪者。这些男性主人公,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投身于对生命的探索,情节的高潮往往伴随着神圣意志的展现,往往与宗教启示文学融合在一起。这一抽象的精神主题的出现,似乎是作者自身思想的升华,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烈感情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

在麦卡锡的作品中,自然永远是最伟大的存在。作者赋予大自然广阔而生机勃勃的生命。在麦卡锡的世界里,动物,甚至太阳、月亮、山脉和水域都是人类的观察者。他们无处不在,不断审视人类的行为——人类的愚蠢、邪恶和残忍;他们也欣赏人类不朽的英雄史诗,铭记英雄的善行。

麦卡锡既是思想天才,又是语言大师。他的作品是音域丰富的交响诗。尤其是在他口语风格浓厚的西部小说中,他能熟练准确地运用英语和西班牙语来表达人物的不同文化背景,他能灵活幽默地驾驭俚语、白话和牛仔语,突出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教养和兴趣...麦的西部小说和其他同类作品一样简单粗暴。

他的作品是南方哥特式和后启示录式的。他是戏剧和剧本的作者。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将他与托马斯·品钦、唐·德里罗和菲利普·罗斯并列为美国最重要的四位小说家之一。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被视为海明威和福克纳在美国的唯一继承者,他的作品帮助美国文学艺术告别了低级大众娱乐。在2006年纽约时报书评中,科马克·麦卡锡以1985出版的《血色子午线》排名第三。《血色子午线》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好的100部英语小说之一。中国读者熟悉的,更多的是来自几年前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边境三部曲》,其中《马》获得了1992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路》是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描写了一对父子在大灾难后的虚构世界,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这部小说于2006年9月出版,好评如潮。2007年4月16日,获得普利策奖。小说讲述了核战争摧毁了国家秩序建立的整个世界。大自然的末日即将来临,灰色的雪在荒凉寒冷的冬天悄然飘落,无法滋养任何植物。在这场大灾难中,一个家庭侥幸活了下来。他们只剩下一把手枪和一颗子弹。父亲警告儿子不要轻易使用子弹,如果遇到危险,就用仅剩的子弹自杀。没想到,孩子的母亲不堪忍受生活的残酷,拔枪自杀。父子俩不得不独自走到美国南部海岸,寻找可能的温暖。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他们面对的是未知的生计和人性的邪恶。他们唯一拥有的就是相互的关心和一点求生的欲望。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个弃婴,觉得生命之火开始有了延续的希望。年过74岁的麦卡锡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天灾人祸酝酿的天启景观,成为后“911”时代的寓言,显示了作家对人类世界的密切关注。

《老无所依》就像一则寓言。书名取自《航行到拜占庭的第一线》。它是由爱尔兰诗人叶芝(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写的,被许多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