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宇航员应该接受什么样的训练?

三、空间环境适应性训练:根据不同科目,定期安排训练和考核。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载人离心机一般用于帮助航天员掌握正确的呼吸对策,提高抵抗力。太空任务前两到三个月,要按照真实飞船上升和返回的超重曲线对航天员进行训练,让航天员有实践经验。接受过如此严格训练的人,对超重的忍耐力比没有接受过训练的普通人强很多倍。前庭功能训练:主要是减少太空飞行中容易发生的太空运动病。太空运动病是目前航天界尚未解决的问题,发病率高达30%至50%。大多数学者认为太空运动病起源于前庭系统。不同国家对前庭功能训练的理解不同,俄罗斯非常重视前庭功能训练,将其作为常规训练内容。目前美国已经取消了这项训练,他们采用给宇航员注射药物的方法来预防太空运动病的发生。中国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一方面进行训练,还研制了几种预防太空运动病的药物。失重适应性训练:使航天员熟悉和掌握失重环境下的运动和各种操作的技能。用高性能失重飞行器连续开普勒抛物线飞行,可以产生重复失重环境。俄罗斯的伊尔-76失重飞机一次起降可飞行15至20个抛物线,每个抛物线可产生25至28秒的失重时间。美国的KC-65,438+035失重飞机,一次起降可以飞20到30个抛物线,每个抛物线可以产生25秒左右的失重时间。上世纪70年代,中国研制并改装了歼5失重飞机,这也是世界上第三种失重飞机。它完成了许多科学实验,并在70年代为宇航员的选拔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空间狭小和历史悠久而被放弃。在现在的航天员训练中,中国航天员去俄罗斯做失重飞机体验训练。失重飞机通常由高性能喷气式飞机改装而成。机舱宽敞,可容纳20多人同时训练。两边都有把手,地上铺着厚厚的垫子,以防飞机上有降落伞。培训分为两类。具有一般感觉的体验式训练,如漂浮训练、定向能力训练等,使航天员从心理、生理、身体等方面适应失重状态;操作技能训练是在各种航天器中经常进行的一种操作训练,包括穿脱宇航服、饮食饮水、转移物体、投掷重物、读书写字、拍照录像、操作仪器设备等,以提高航天员的生活工作技能和效率。由于失重飞机是抛物线飞行,失重和超重交替进行,航天员的体力负荷大,操作难度高,对航天员的身体和意志都是一种考验。在失重状态下,人的血液经常会转移到头部。为了适应这种失重状态下血液的重新分布,我们需要使用站立式转盘进行训练。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床永远是一个舒适放松的地方,而这张床有点特别,躺上去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多了。训练中,航天员也是仰卧在床上,一边站着翻床几分钟换角度,头一会儿低,一会儿高,几次俯身。脖子上青筋毕露,鼻子堵了,头疼。通过这样反复的心血管训练,航天员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了。失重舱训练:是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训练的重要设施。中国航天员将在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后进行此项训练。航空飞行训练:航天员的“老本行”。无论是美俄载人航天初期,还是我国航天员选拔中,航天员都是从空军优秀飞行员或试飞员中选拔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飞行员有高空工作的能力和经验,有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反应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现行的《航天员训练计划》明确规定,指令长每年要进行70小时以上的飞行训练,随船工程师每年也要进行10小时以上的飞行训练。美国宇航员(主要是指挥官和飞行员)必须掌握航天飞机驾驶技术,保持飞行技能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基础训练阶段,飞行员每月飞行15小时,任务专家每月至少飞行4小时。在为期一年的考察期结束时,将由商用喷气式飞机进行大量的太空飞行驾驶技能训练,尤其是着陆技能。这种飞机经过改装后可以像真正的航天飞机一样滑翔。它的驾驶舱有仪表盘、转向柱和刹车,和真正的航天飞机驾驶舱一模一样。要成为指挥官,一名宇航员必须进行800次着陆训练,以确保航天飞机能够平衡着陆。中国的飞行训练一般都是战斗机进行的。因为飞船驾驶不同于航天飞机驾驶,对驾驶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训练时间比美俄少。航空飞行训练是一种风险训练。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名航天员在航空飞行训练中遇难,加加林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这种在太空飞行中起重要作用的训练仍在继续。四、航天专业技术训练:航天员训练中最艰巨、最关键的时期。它分为两类。首先是掌握飞船的驾驶和舱内各种设备仪器的操作。不同飞船的技术训练是不同的。如果想在空间站飞行,还必须加大空间站的技术训练。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成熟,航天员要进行相应的任务训练,如有效载荷训练、舱外活动训练、交会对接训练等。,在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时,连接飞船和舱外活动。在中国,这些内容将在载人航天计划中期进行培训。仅仅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是不够的,还要训练熟练的飞行程序。所谓飞行程序,就是航天员在发射前进入舱内,到返回着陆的全过程。宇航员应该非常熟练地知道做什么和什么时候做,他们应该非常清楚所有的程序。飞行并非一帆风顺,事故和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所以训练也设置为正常飞行程序训练、应急飞行程序训练和故障程序训练。模拟器是飞行程序训练的主要设备。它的内部结构和布局与真正的航天器相同。可以模拟航天器飞行过程中的视觉、振动、噪声效果,也可以模拟飞行运动效果。在每个飞行时期,航天员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不一样,可以模拟太空飞行的场景。航天员要按照程序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操作。老师也可以随意设置故障,让航天员识别、判断、处理故障。模拟机训练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在航天员训练的中后期,模拟机训练占了很大的比重,直到航天员对飞行中所有情况的反应都变成本能,像呼吸一样自然。五、应急救生训练。载人航天的风险不言而喻,因此如何避免危险,以及在危险来临时如何拯救生命和生存,成为重要的训练内容。从飞机的等待阶段、上升阶段、入轨阶段、返回阶段、着陆阶段都精心准备了救生措施。如果等待期内火箭、飞船出现故障危及航天员生命,将通过防爆电梯紧急疏散、滑道紧急疏散等措施,将航天员疏散转移到安全地点。我国的神舟飞船也有逃逸塔装置。如果火箭燃料在发射前泄漏,会威胁宇航员的生命,因为燃料有剧毒。这时候通过电梯下降到火箭基地是不明智的。我国采用了应急疏散滑梯,这是一种高弹性抗静电织物制成的索道。宇航员进入其中,由两个肘关节支撑,控制滑行速度。宇航员只需要不到30秒的时间就可以撤离到远离发射塔的安全地带。跳伞训练:当飞船在上升运行过程中遇到危险时,会利用跳伞救人。跳伞训练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水陆出舱训练:航天员必须掌握返回式飞船的训练内容,何时出舱,出舱前准备,如何出舱,出舱后如何等待救援。野外生存训练:当宇航员在紧急情况下返回时,他们可能会降落在一个计划外的区域。可能是沙漠等无人居住的不毛之地,或者是原始森林,或者是汪洋大海,让航天员无法联系到救援人员,得到及时救援。在这里,宇航员必须依靠自己和他们携带的个人救生物品才能生存。他们要学会联系求助,确定位置,利用手头的设备搭建临时避难所,狩猎、捕鱼、采摘可食用的野生植物补充食物和饮用水储备,防备野生动物、害虫和毒蛇的袭击。训练时,要选择典型的恶劣气候和地区,比如在寒冷地区、沙漠、海洋等环境中进行野外生存训练,让航天员在那里待上一两天,检验生存能力。当然,这种训练是建立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的。第六,大规模联合演习。让航天员和地面保障人员真实体验飞行实施过程,加强合作协调。中美俄三方都非常重视这次演习,在执行任务前要反复演练。包括航天员、飞船、火箭、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的联合训练和航天员与着陆场系统回收救援人员的联合训练,就像一场正式演出前的彩排。航天员的训练是系统完整的,时间安排是科学的。我国第一批航天员的培养经历了5年半,接近两个研究生学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