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1.小学英语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1.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著作《语言》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有某种东西,没有文化,语言就不能存在。”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有交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方方面面,从风俗习惯到历史宗教,从物质文明到社会制度,从价值观到审美情趣等等。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用语言记录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也是如此。社会制度、价值体系、信仰、世界观也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语言可以记录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就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同时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语言基本上是文化和社会的产物,所以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说,语言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变化。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所以语言教学必然离不开文化教学。

1.2学习语言的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有些老师认为,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极其有限,而中西文化差异的范围又那么广,没必要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花功夫。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是把它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而我们把英语作为外语进行交流,自然涉及到跨文化交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要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为交际提供前提,语言的得体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使用真实可信的英语进行恰当得体的交流,仅仅依靠语言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交际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保证交际的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文化的渗透。

1.3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语言技能都离不开文化层面,词、短语、成语、句子、语篇等层面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教人教版1 Unit 4我们爱动物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这样的句子:我喜欢…一个学生说:“我喜欢猪。”很多同学都笑了,我就问一些同学:“你喜欢什么?”很多同学,尤其是女生,跟我说“我喜欢猫。”所以我向他们解释了。虽然猪在中国一般有“好吃懒做”的意思,带有贬义,但在西方却是财富的象征;相反,猫在西方是指魔鬼的化身,如“她是一只猫。”不是说她像猫一样可爱温柔,真正的意思是她内心恶毒。经过这番解释,学生们恍然大悟。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如果套用我们的文化,必然会导致交流的失败。

1.4学习的目的和文化意识的增强会促进小学生对自己文化的理解。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我们的祖国。只有学好自己的语言,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更好地运用外语。因此,在外语文化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培养文化意识,逐步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

在开放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势在必行。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培养适合21世纪的新型人才势在必行。

2.曾经的“英语文化”课堂误区

2.1顾此失彼,忘了整体。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曾经只关注语言的学习和教学,而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看后面而忘了前面,缺乏整体把握,只注重孤立句子的理解。即使纸上写满了中英文注释,他们仍然不太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所以,对于英语老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语言文化知识的讲解,而是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为一体进行教学。

2.2违反法律,机械操作

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文化的汪洋大海。英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准则、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对英语现象理解不佳,甚至产生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中国文化的思维,选择不恰当或不恰当的词语,甚至出现语用失误,从而阻碍交际,影响交流与合作。我曾经让学生机械地把初读分为:初读,画生词,借助音标正确读;读第二遍,画出不懂的单词和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讨论;第三遍读,边读边想:读完课文你知道什么?阅读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心理过程。美国学者W.S .格雷将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反应和综合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存在于每一个阅读活动中,只是侧重点不同。为了顺利阅读课文,学生多看几遍无可厚非,但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成几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散在每次阅读活动中,是违背认知规律的,会妨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2.3拆分文章,只关注重点。

有时候我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强调语言符号系统,也就是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一些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意味着记忆新单词,学习语法和阅读课文。其实这只是看到了语言的表象,会导致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作为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和能力培养,注重实践活动和技能掌握,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既注重语言点和知识点的教学,又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和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从而实现不同文化在教与学中的融合。

3.渗透文化意识的措施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与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交流?我们怎样才能增加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结合人教版英语教材,我在把握适用性、恰当性和阶段性的前提下,通过与学生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逐步渗透文化意识。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3.1营造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非英语国家的孩子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很难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多元文化。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被迫用英语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是不可或缺的。

小学生喜欢动手和游戏,所以用游戏来吸引他们,从而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基础知识,从而初步提高他们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加深记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方法,创造一个文化和语言环境,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外国文化氛围。学生可以通过收集和使用一些关于英语国家的文章和图片获得更直接的文化知识。

3.2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必须结合课文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比较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学会准确地用英语交流。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通过词汇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应注意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导入,防止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判断。

比如“龙”字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是“恶”的象征;然而,在汉语中,“龙”是古代皇帝的象征。在教单词的时候,我还列举了一些在西方国家既是姓氏又是颜色的单词,比如白的白的黑的黑的绿的绿的等等。最后补充了有趣的成语:红茶,白宫,黑蓝。通过比较和补充这些知识,学生可以了解西方文化中颜色的一些含义,减少母语造成的误解。

3.2.2通过课文渗透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以英语交际活动为中心,能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如好奇心、好动性、模仿性等,创造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为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表演角色,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使用语言。

如果有学生过生日,我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模拟买生日礼物。抽签决定谁是推销员,谁是顾客。“我能帮你吗?”“我想给我的朋友买一只玩具熊。今天是他的生日。”“你喜欢这个吗?”“哦。太好了。多少钱?”请付十元钱。买完礼物,我去了寿星“家”的生日会,现场放了首《生日快乐》。教材中有很多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如祝贺、医疗、假期、旅行等,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表演和体验来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听磁带,看短片,模仿原来的语音语调。学生还可以观察光盘或视频中的辅助语言,让他们咀嚼文化知识,建立文化意识。

教“多好啊!”渗透学生:在英语国家,当别人用“真好!”赞美你的东西时,你要回答:“谢谢!听到这我很高兴。”再比如教“你多大了?”那时,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中国人对年龄没有太多的禁忌,但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询问英语国家的人的年龄,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在他们眼里,年轻代表着活力和希望,而年老代表着无用和累赘。诸如“收入”、“去向”、“婚姻状况”等问题也是他们不希望随便被问到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不应该作为话题来讨论。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度。

3.2.3通过歌曲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中有许多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歌曲。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挑选了几首歌曲让学生听、唱、动、演,在学唱、学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唱《老麦当劳》这首歌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分组唱,边唱边喊,这里呱呱,那里汪汪,鸡叫,老牛克里斯提尼,猪咕噜,绕口令似的话,节奏越来越快,学生们唱着笑着都喘不过气来。教《从前有个老太太》这首歌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老太太吞了一只苍蝇,问学生老太太会怎么样。有同学说她很可能会死。果然,歌里有这样的歌词。后来我让学生们想办法救她,学生们一肚子的议论。一些人建议老太太吃蜘蛛。原来下面的歌词大意是,吞鸟抓蜘蛛,吞猫抓鸟,吞小狗抓猫,吞山羊抓小狗,吞老牛抓山羊。吞下老牛后,老太太死了。当然,这是一首荒诞的歌,却体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幽默感,不自觉地传授着生物链的知识。有些儿歌很好地反映了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如果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的文化内涵。

3.3通过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

如果能在比较中学习和运用英语,往往会事半功倍。只是打个招呼。中国人喜欢用“你吃饭了吗?”要互相打招呼,而如果你对英美国家的人这么说,他们可能会误以为你要请他们吃饭,这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

比如有一句“再见,怀特老师!”在PEP Book1 Unit1。这时我告诉学生,这里的小姐指的是一位女老师。在英美,习惯上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或小姐,而老师则指职业,一般不用作称谓。另一个例子是学习“你多大了?”当时我跟学生说,在国内问年龄是常事,但在国外问年龄,尤其是问女性年龄时,他们往往会说“对不起,这是秘密。”因为在西方,人们认为年龄、收入等。都是个人隐私,随意询问是不礼貌的。东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也是影响特定语境下交际的文化因素。对比两种文化,了解英美文化禁忌,才不会陷入“会发音,不会说话”的尴尬境地。教学生说话不难,但教学生说话得体却不容易。说得恰当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增加文化背景,增强文化交流意识。

3.4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国家都有自己的节日。我们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我们经常举办新年晚会、生日晚会、圣诞晚会、庆祝母亲节和父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

新年晚会上,唱“新年快乐”,做贺卡祝福对方。在圣诞夜的活动中,让学生听《平安夜》这首歌来体验圣诞节的宁静和祥和,然后互许愿望,互赠礼物,感受友谊和亲情。西方有一个情人节。平时我们觉得是恋人之间特别的日子,不敢跟孩子提起。但是我告诉我的学生,在许多西方国家,比如英国,每个人都可以庆祝这个节日。并让学生自己制作爱心卡片,送给朋友、老师、父母或任何他们喜欢的人。同时不失时机的教唱情人节,让同学们关爱身边的人和动物,珍爱生命,珍爱生命。这一刻,情人节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延伸。说到鬼,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阴森、凄惨、毛骨悚然,但西方国家的万圣节前夜(Halloween,165438+10月1)万圣节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65438+10月31是传说中死人回家的日子。那一天,每家每户都在门前放上南瓜做的灯笼来引导鬼魂,看起来很可怕。孩子们装扮成各种怪物,敲门乞讨。他们对主人说,“不给糖就捣蛋还是吃点什么?”主人把早已准备好的糖果和蛋糕给了孩子们。鬼节能这么有趣好玩,真是不可思议,但是同学们听了之后都很感兴趣。

3.5借助直观的教学方法,体验异国文化氛围。

运用电化教育这一现代数学手段,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文字抽象单调的缺点,向学生传递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感性认识,有效调动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熟悉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语言,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因此,如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风俗习惯,是英语教学中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而互联网的教育网站上有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使得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在网上搜索挑选了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里,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将网页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我在为英语兴趣小组选择课程内容时,从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下载了以下背景知识,直接展示给学生看: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这大概和这个国家多变的天气有关。学生接受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英语知识很快,很容易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语言学习的效率,有助于学生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3.6发展第二课堂,拓宽文化视野。

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一些文化色彩浓厚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欲望。

这学期,我担任了我们学校的英语团队辅导员,我把我们的团队活动定位为“文化大讲堂”。在每周三下午的活动中,我会向我的团队成员介绍一些西方礼仪,包括交谈礼仪、就餐礼仪、拜访礼仪、礼仪“禁忌”等等。这项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还能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并且我鼓励队员们大胆想象和创作,将一系列礼仪知识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同学们在学校里边玩边互相学习,既收获了文化知识,又增加了实践的机会,有很好的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我还提供一些书籍和资料,让学生查找一些重要节日的起源,了解不同国家的人们如何度过这些节日,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西方文化。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种语言必须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都反映在其语言中。为了适应这个世界,更好地交流,我们必须掌握外语和相关的文化知识,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交际功能。教学中对文化资源的开发、生成和利用,使学生对文化形成独特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给孩子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不是简单地用语言与人交流,而是用简单的方式透露出一定的文化氛围,让孩子成为语言的使者,进行最自信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