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新课改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教师应成为“杂家”
“语文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有五本教材,选修课分为选修一和选修二。选修I-A是省内高一学生必修教材,I-B是学生选修模块,I-C是自主选修教材。选修二是指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主编写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决定是否选修。”襄樊四中语文老师钟道杰说。
新课改后,语文教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必修课书在保留经典书名的基础上,减少了鲁迅的部分文章,增加了贴近时代的书名,如周立铭的《动物游戏的奥秘》、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可读性大大增强。
选修课主要是对作品的深入学习,比如唐诗、史记的系统讲解,让感兴趣的同学了解更多。这无疑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从“专家”向“圣人”转变。
新课改后,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实现师生互动。教师要继承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抛开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避免走向“追求形式,忽视内容”的极端。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数学
注意电脑的使用
“以前的知识结构更加严谨、连贯、有逻辑,新教材的知识是模块化的。”市二十四中数学老师许说,过去三年,高中要学6本数学教材,但知识模块化后,有26本。学生不仅要学习五门必修教材,还要选修课。选修课分为选修一和选修二。选修我应该学习的文理科学生。其中,文科生需选两门选修课,理科生需选三门。学生在学习选修II时必须达到规定的课时。
选修课内容超出考试大纲要求。比如“算法”这一章是高校应用数学的内容,高中新教材也有涉及。同时,新编写的部分教材必须使用计算机,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课改后,数学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逐渐模块化,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比如“一元二次不等式”,课改前是一次性把知识点讲透,现在有些章节安排在其他部分,不仅会增加学生听课的难度,老师也很难掌握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成为老教师的一个难题。
●英语
注重语言技能的应用
“新的英语教材从以前的5本变成了5本必修,6本选修。学生在高一至高二期中考试完成必修1至必修5后,即可达到七年级的要求,即掌握2400至2500个词汇和300至400个成语及固定搭配,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学生上完6、7、8门课,就可以达到高考的要求,即达到掌握3300到3500个词汇、400到500个固定搭配的第八关。”二十四城语文英语老师李玟说,除了外国语学校,普通高中一般不开设能达到九年级标准的9、10、11选修课。学生可以从选修课2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任何课程。选修2涵盖语言知识与技能、语言应用和语言鉴赏。这些模块每一个都成为一本书,教材更加详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重点讲解考试大纲要求的24个题目,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政治
教学生学会生活。
“新教材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而不是以学科为体系。第24中学的政治老师张说,政治课本将分为四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模块内容相互独立,实行信用管理。其中,选修模块中的“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和“公民道德能力常识”必选。
在知识结构上,新教材体系完全改变了。在过去,知识就是系统。例如,在经济学中,一般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销售,而新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旧教材中的“行业”因为与生活联系不大,被删掉了。新教材将讲授生活与消费、企业经营与管理、收入与分配、面向市场经营。
在教学中,过去老师先讲知识点,把结构呈现给学生。现在,他们应该设置情境,注意课堂探索,最后得出结论,注意知识生成的过程。
“妈妈给你织的毛衣是商品吗?奶奶给你做的饭是商品吗?”新课改后,教师将从生活实践出发,突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比如“价格”课,老师要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调查市场上的肉蛋价格,并采访相关人士。发现价格变化后,要寻找价格变化的原因,思考这种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历史:
“最熟悉的陌生人”
“新历史教材里的知识点都是课改前的,现在只是把原有的知识整合了一下,所以看起来有点怪。”24城的历史老师王洪玲这样总结道。
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历史教科书的版面,以前是通史,现在是专题形式。必修课1到3分别是《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以文明为主线,国内外混编。选修课比较关注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现代民主思想。
教材图文并茂,学习章节丰富,这是新教材的第二个特点。新历史教材增加了图片、知识链接、学习思维、自我评价等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新教材强化了一些知识点,比如必修1增加了“中国古代宗法制度”,而之前的“文化遗产”知识点有了新的面貌,出现在选修模块“世界文化遗产精华”中。
历史教材模块化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知识、工作量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老师要想把课做好,可以把题目里的知识融合进去。
●地理
整体变化不大。
“地理科目和课改前不一样了,但内容变化不大。”二十四中地理老师徐佳群介绍。
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课1-3分别讲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选修部分有七个模块,涉及地理理论、应用和技术。每个学生必须修2个模块,即4个学分。
教材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减少了章节,删除了一些非重点内容;必修课更注重生产生活、自然灾害及预防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课本增加看图、思考、活动课、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要求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地理更加结合社会时事,培养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科学观。
●物理学
增加与现实生活的接触
襄樊四中物理老师杨立涛认为,新课改后,物理的教学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新物理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2册,属于12知识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部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必修科目。选修一以文科为主,主要阐述物理和社会生活;选修课ⅱ以工程为主,介绍物理技术及其应用;选修三侧重理科。此外,学生必须渗透和掌握课本上的大部分大字,小字留给交流和思考。
在教学目标上,不同于以往对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新课改更加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建立。这一点在物理实验中尤为明显。以前的物理实验,重点是实验步骤和过程。新课改后,物理实验步骤和过程逐渐模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多。常见的形式是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化学
学生应该更经常地进入实验室。
“高中化学有两个必修模块,***4学分,我们省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课程标准要到年底才能定下来。”襄樊四中化学老师李茂池说。
新化学教材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以前的一些重点内容不再是重点,比如“物质结构”,这是旧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新课改后的必修课中,一带而过。还有“有机化学”,旧教材里是基础内容,新课改后高二选修课才涉及。
旧教材里有一些内容,都是老师一次性讲解的。新课改后,这些内容变得零散。“有些知识点的难度会降低。如果第一讲讲的很深,学生听不懂,会觉得化学很难,容易走河南新课改的老路。”李茂池说,河南实施新课改后,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理科太难,选择了文科。襄樊必须避免这种现象。
以前有些化学实验是“老师做,学生看”,但新课改后,要求学生尽量做,老师要和学生形成讨论交流、学习提问的关系。“未来的学生需要更多地进入实验室。”李茂池说。
另外,新教材把很多大学内容下放到高中,增加了能级、晶格能、熵焓、核外电子跃迁、金属晶体的积累、电子互斥理论等内容。
●生物学
新教材更生动。
“新课改后,生物教材有6本* * *,其中3本是必修和选修,都属于人教版。选修课1是学业水平测试,以理科为主,讲授生物实验。选修2以文科为主,有生物科学和社会的讲座。选修3是高考必考部分,偏向理科。”市二十四中生物老师周勤德说。
相应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和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插图和相关资料多了,实验多了,尤其是一些探索性实验。插图更生动,所以新教材变得更生动。新生物教材增加了很多新栏目,比如“问题讨论”、“本节重点”、“数据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自主教学,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了解和渗透理化常识和数理统计计算方法,备课时多查阅资料。教师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此外,新课改后,生物教学将更多地使用多媒体。在讲课过程中突出主题,优先提问,允许学生自由发表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