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青的性格故事。

牢记宗旨,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誓言。

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工作。

玛曲县位于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纯畜牧业县,平均海拔3800多米,县城海拔3400多米。王婉清刚来的时候,玛曲的交通条件非常落后。从兰州到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要两天,从合作市到玛曲县也要两天。从玛曲县到50多公里外的阿万仓乡,花了半天时间。一位领导曾感慨地说:“在玛曲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即使不建功立业,也能留下来,真是太好了。”很多来玛曲工作的外地干部职工经不起恶劣环境的考验,被分批转移。当时,和王万青一起来到甘南草原的大学生有6543.8万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因参加高考、读研究生而离开,有的通过各种关系被调动,有的干脆提前退休。但原本被认为是飞鸽的王万青不仅留了下来,而且为玛曲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曾任阿万仓乡卫生院医生、副院长、院长,玛曲县卫生防疫站副站长、站长,玛曲县人民医院医生、外科主任、外籍妇女病房主任。40多年来,王万青始终坚持自己最初的信念——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为党和人民做贡献!他多次放弃回上海的机会,带着对玛曲人民和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毅然选择长期留在高原。40多年来,它赢得了“草原上的曼巴”的亲切称号(“曼巴”在藏语中是“医生”的意思)。

扎根草原,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健康。

40多年来,王万青把藏寨当成自己的家乡,把牧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解除痛苦。他曾在早春黎明时分赶到放牧点,抢救一名窒息昏迷的女牧民;一次爬上牛粪堆为失血性休克产妇做胎盘早剥;我也曾经在下窝子(夏天的一个放牧点)通宵输液抢救心力衰竭的新生儿。他独自骑马完成了阿万仓乡人畜布鲁氏菌病调查,对当地牧民子女逐一进行了计划免疫,建立了全乡3000多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藏族牧民都有了健康档案,这在玛曲县是第一个。他在阿万仓卫生院的20多年间,每年收治病人3500多人(当时阿万仓乡总人口3400多人),20年累计收治病人7万多人。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要牧民需要,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去,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解除西藏人民的痛苦。

王万青高度重视高原病的防治,在管理、预防、培训和宣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让牧民少生病,他曾经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骑着马到东窝子(一个冬季聚居地)为牧民做健康检查,拿着显微镜做粪便检查寄生虫。1981年,独立完成了全乡布鲁氏菌病普查工作,连续几个月在全乡骑行,风雨无阻。从65438年到0985年,阿万仓四种疫苗接种率达到85%,成为当时玛曲县乃至甘南藏族自治州计划免疫的先进模式。

他拒绝家人、同学、朋友的劝阻,娶了一个当地的藏族姑娘,不离不弃。他把所有的亲情、爱情和工作热情都投入到了养育他的草原上,他的四个孩子都留在了玛曲县。为了坚持自己的事业,他把藏医的接力棒传给了大儿子,让儿子也能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留在玛曲高原为当地牧民服务,为玛曲的医疗事业做贡献。

40多年的坚持,赢得了藏族同胞的尊重和认可,让当地牧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完全接纳了他。天葬是藏族同胞最常用的丧葬方式。当一个人死后被抬上天葬台,被认为是把自己的身体全部献给了大自然中的秃鹫,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天葬时,只有死者的至亲族人才能到场。王万青不仅可以在现场,死者家属也可以根据他的指示解剖尸体,让他看到病变。43年来,西藏人民和他们的妻子真诚的爱和宽容给了王婉清强大的支持,成为他留下来的动力和源泉。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医学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回报了当地人民,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立足岗位,做出非凡业绩

王万青十分重视业务学习和科学研究,积极参加野战外科班、心电图诊断、骨科、外科、急救和急救等学术培训班。自费购买了一套俄文原版医学百科全书,翻译了65438+万字以上的医学资料。在国家和地方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引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和国外医学界的关注。作为一名玛曲藏区的基层医生,王万青在一些医学学科上有所发现和创新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他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医疗卫生行业历史上第一位正高级职称获得者。

在临床上,王万青是一个真正的多面手。在医疗设备不足、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差的情况下,他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感,成功救治了无数垂危的病人。65438至0982,成功抢救一名急性高原肺水肿、满口血痰、呼吸困难的男牧民。1984年秋,成功抢救了一名10岁藏族儿童腹部外伤、肠坏死、休克,这在玛曲农村尚属首次。在玛曲县人民医院担任外科主任期间,主持或主持了数千台脑、颈、胸、腹、骨、妇产科、五官等手术。部分手术填补了玛曲乃至甘南高原的外科空白。

王万青不仅坚持自学,而且非常重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他在担任阿万仓乡卫生院院长期间,试行病例讨论制,举办卫生院工作人员业务和英语知识培训班,提高了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卫生人才。王万青常说,“没有什么比失去信念更糟糕的了”。如果说,在1968的特殊年代,决定去最艰苦的地方报效祖国,是当时所有有激情的年轻人都会做的事情,那么,40多年来,并不是每个有激情的年轻人都能始终坚守当初许下的誓言,医生的职业操守,对家人的承诺。43年来,对党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一路走来!王万青现在将近70岁了。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这片草原,献给了玛曲的卫生事业,献给了这里的人民。他说:“我感谢玛曲草原人民给了我生命的意义,我感谢伟大的祖国让我延续了一个上海草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