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宇宙起源理论
老子的宇宙观思想大致可以分为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或变化等等。
(1),宇宙的起源:
宇宙论是老子哲学的基础,宇宙的起源是宇宙论的中心,所以老子的整个哲学完全在于这个起源。
关于宇宙的起源,西方哲学家通过一些物质来解释。因为太具体或者太个别,往往无法面面俱到,贯穿始终(我就不细说了)。老子抛弃了这些表面的东西(如水、火、风、数字、原子等。)以无上的智慧,把道作为宇宙的本原。老子的这一伟大发现,就是世间万物创造的普遍原理或原理。
请看老子的论述:“物和而生,自然而生。孤独不安,独立而不改,周而不危,可为天下之母。不知其名,字曰:“道。”(第二十五章)
“路,不管用不用。它深如万物之祖。——不知道是谁的儿子,像皇帝。”(第四章)道作为宇宙的本源,作为天地万物创造的总原则,自然不同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都是物或物,可以称为“存在”,而道不是物或物,而是形而上的存在,必须称为“无”。
这里的“有”和“无”是“道之用”或“道之体”。如果要讨论它的层次,老子说:“世间万物皆生而有之,万物皆生而无之”。(第四十章)无是道,但这个“无”是指具体事物的“有”,而不是等于零的数学概念。天地万物皆生的普遍原理怎么可能等于零?
道既不是实体也不是空的,她的状态是“无形无象”。道当然是“不看,不听,不学。”(第14章)她是以一种“只有恍惚”的状态存在的,“混事”指的是道的浑浑噩噩的状态。
道还是超越空间超越时间的存在,没有生与死,也没有大小与宽度。庄子曾说:“太极之前,不高,六极之下,不深。是天生的,不长,但长在古代,不老。”永无止境的创造状态,就是“独立无变,自由无险”。
当然,道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形而上存在。当然不能用感知来验证,也就是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老子的书是开明的:“道可为道,而为不凡。”虽然现在要分析,但也不能明确说明是什么。对道的真正理解,也必然在于理解“浑成”或“恍惚”这两个字的意境或意趣。为了理解其超越时空的特性,理解道既不十分困难,也不容易。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要得道却不是那么容易,那么简单。
②、宇宙的产生:
道是宇宙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道的“体”,所以万物孕育后的发展变化就是道的“用”。正是由于“体”与“用”的相互作用或运动,才形成了宇宙。正因如此,道式的存在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在体悟或体验了道家之后,如果我们也对道家孕育万物有所认识或了解,就有可能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基础作出深刻而清晰的分析。那么道学是如何在道学的作用下促成万物的创造的呢?它的生成过程和原理是怎样的?请看老子的论述:
(一)形成过程: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那么,这一、二、三、万物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老子对道的“体”与“用”的论述,我们知道道的体是“无”,所以“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也就是一个应该是“有”,有事物或事物是不具体的。世间万物生而有之,万物生而无之。(第四十章),开篇就说:“无名世界之始,万物之母。”这是道的混沌恍惚状态的名称,它已经质变而不是量变成具体的东西。道从“无形之象”经过“有”的过程,然后宇宙万物才能孕育。既然“一”是“存在”,那么“一”自然不是具体的东西。
所以后代会“有几个开端,事情极端。”注解(王弼注第三十九章),庄子在他的《天地》中也对此有所论述,说“太初无名,太初无形”。如果讨论两者的关系,那就是道是理,一个是气,道生一个是气。这个气是指阴阳未分之前的“气”;二是指阴阳“二气”;“三”是除了阴阳以外的其他各种“气”的综合。这样,“道生一,生二,生三”就是把混沌的初始状态通过进化转化为“气”,然后阴阳的“气”通过量变形成,然后就会有阴阳两气及其交合产生的另一种气——相互作用后,万物之“三”才能诞生。然后是宇宙的创造,万物的衍生,这是老子哲学中宇宙的生成过程。
道育万物之后,与万物同体。这个时候老子,这个存在于万物之中的道,称之为“德”。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功能。“道”和“德”只是形式和用途不同,本质上没有区别。德是万物之道的精华,万物若源于道,则为德所发。万物滋养之后,依然是德性所在的地方持有道的完整性。
(二)、生成原则:
道虽生化万物养育万物,但无私心支配万物,不显其万能或占有万物,完全自然,讲究无意形成。
关于这个问题,老子指出:
“大道泛,可以绕。万物生而不离,成而不名。衣服支撑一切,不优先。”(第三十四章)
“道生,德生,物形,有可能。是建立在万物尊道、德行的基础上的。道之尊,德之可贵,夫命之本。所以道生,德兽生,长,养,亭,毒,养,盖,生而无之,行而不倚,长而不杀。”(第51章)
道孕育万物,养育万物,是为了“因莫之命而自然”。正因为道回应了自然,所以她才能被万物尊重和敬仰,所以自然二字就是道孕育万物的原理,或者说法则。
老子对此进一步阐述:“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常无为,而无为。”(第37章)所谓“自然”是自然的,是无意的,正如本帖在讨论老子哲学规律时指出的,道上并没有所谓“自然”的东西,重要的是尊重或模仿。正因为她顺乎自然,无心,万物才能生而为之,道才能尽生化万物。而且总是什么都不做,却什么都不做。相反,如果你试图去做某件事,去显示它对生化事物的能力或者支配某件事物,它就会破坏万物的平衡,只会伤害万物,怎么能谈得上生化事物呢?
(3)、宇宙的运动规律,作为万物之源,也是万物运行变化的规律。这个运动规律老子也阐述得很清楚:
“人是地之法,地是天之法,天之法是天道。”(第二十五章)
“孔德的宽容只来自于道。”(第21章)
《反道运动》(第四十章)
道既孕育万物,又滋养万物。一切能否立得住,完全取决于能否自律,而道只是顺其自然,并无自私或勉强之意。这里所谓的“自律道法”,就是对于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规律,顺其自然。
顺从道和遵循道是运动规律本质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尊重道的运动规律。不同的修辞是由于其不同的定位。
至于“反道运动”,当然也是指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这里的“反”字表达了宇宙运行方式的多种情况。
锻炼方式一:对立互补。
在不同的章节中,老子对这些运动类型都做了相应的论述。老子认为道是独立超脱的,宇宙万物都是由对立的形态构成的。有美就不能有丑,有善就不能有恶。因此,老子说:
“世人皆知美是美,是恶;大家都知道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第二章)《道德经》中有大量的关系词,关系概念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当然,它们是对立的。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宇宙万物也是互补的。“生与不生,难相补,长短对比,高低斜,音和,前后随。”(第二章)世人不应混淆是非,以免自己陷入困境。管理要无为而治,教育要无字而教,一切要顺应自然。
“好人是不善于人的老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第27章)在这里,老子认为好人是坏人的老师,坏人是好人的参照物或镜子,是宇宙及其世界的对立运动之一;再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生态平衡问题,就是老子所阐述的“对立互补”运动规律的绝佳证明。我们所说的生态问题,这个大生态圈里的物种关系,都体现了老子哲学的光芒。我们以前有句老话“狡兔死,走狗烹,鸟尽,好弓藏。”这是古代对立互补的另一种说法。
运动模式2:反向运动
既然宇宙万物都是对立的,那肯定会有负面影响。老子的思想特别重视这方面,也特别重视负面和负面效果的中间价值。“基于高与低,贵与便宜,以及无用。”(第三十九章王弼注),可以说已经把这个思想解释清楚了。老子接着说,“屈则全,废则直。抑郁了就盈利了,但如果是新来的。”(第22章)屈、废、郁、空虽令人生厌,但在老子看来,整体、直、盈、新皆存在于其中,但这个道理非常人所能理解。
所以老子也说:
“身在后,身在前,身在外。”(第七章)
“明道若无知者,入道者,退道者,如类也。”(第41章)
“我觉得人在变好,人也多了。”(第81章)
“你要,你就固。想弱就要强。如果你想废除它,你必须解除它。要拿走,就要修。”(第三十六章)
这几章的讨论都是关于让人们谦卑地退后,为他人牺牲自己。反而会赢得支持,对自己有利。儒家的“满损,谦益”也是讲这个道理。所以老子只好要求人要柔软谦卑,要愚昧幼稚,要在对立面,这也是一条通往正面的捷径。那些片面追求美、善、正的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老子在这里也为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就是老子想说的,“弱者可以用道。”如果你能明白这个道理,那将是终身受用的。
模式三:骑行。
前两种动作的极致在于循环。不管前两种运动,道体的运动不会永远持续,但往往会有一些重复的现象。老子说:
“事物是混合的,天生的。-我不知道它的名字。“道”字比“大”这个名字强,意思是“道”、“死”、“远”、“远”。(第二十五章)
“去虚极,守静笃。诸事齐发,我看之,夫物繁,各归其本。说到底是安静,就是恢复了生活,生活恢复了。”(第16章)
道无止境,运无止境,再加上道的虚无与寂静。道能成就生生不息,使万物出彩而无声入。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万物遵循的正常轨道,成为万物的根本,宇宙万物都是由道孕育的,最终都要回归本源——道;再用两句华丽的话来说,花生于根,必归根;波浪生于水中,最终也会回归水中。归根到底是归于寂静,道从无到有孕育万物。经过一系列的运动,就会从有到无,也就是回归无,回归无就是回归道。归根结底,自然也意味着万物回归自然。这种回归生命的活动说到底就是道运行的正常轨迹,是万物同时要尊重的规律。所谓“说到底,是安静,是恢复生活,生活往往是重复的”。
作为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当然需要宇宙万物,包括家庭中的一切,都不能无一例外地得到尊重。俗话说:“祸从口出,福从口出。”“做好人是奇迹,做好人是恶魔。”(第五十八章)。这就是宇宙的奥秘和不变的轨道。当然,儒家的说法,“剥了杆子,还会拿回来。”也是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