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新闻报道的英语阅读理解问题

一、阅读模式1。自下而上模式

根据这一模式,阅读首先被视为对文本的识别,阅读因此被视为解码的过程。也就是说,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是从词到短语,从短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文本,一步一步地识别和解码,不断地组合信息,综合运用一切语言资料,逐步理解短语、句子和段落的意义。信息处理是自下而上直线进行的,阅读过程就是按照这个模型来理解的。所以这种模式没有文字识别,没有阅读;认为影响学生理解的最重要因素是课文;构成文本的是字母、单词、短语和句法;读者看不懂的原因主要是不能自动解码,词汇量不足,语法结构不清晰。

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这是最传统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先解释单词,再解释短语,再解释句子,最后理解整篇文章。所以往往是把一篇文章里所有的生词和短语放在最前面单独教。实际上,阅读是一种主动获取信息的交际行为,而自下而上的模式低估了读者的主动作用,没有把读者视为信息的主动处理者。

2.自上而下模式

古德曼在1970中将阅读描述为一种心理语言猜谜游戏。80年代初,人们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根据这一模式,读者不必逐句解码,而是在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构建,理解文字和符号所代表的真实含义,推断作者意图。这种背景知识是指读者的社会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认知策略、生活经历和情感因素,称为“图式”。读者运用一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解码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该模型基于图式驱动理论。人们认为,缺乏必要的图式往往是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阅读不是文本解码的过程,而是利用已有的图式来表达文本的意义,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从而对故事的发展进行预测、验证和修正的过程。

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教授阅读时会重视背景知识在理解中的作用。比如先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再进入对材料的理解。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非视觉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包括了读者所有知识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是自上而下处理的。读者不再被动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而是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根据阅读材料进行预测(猜测)和创造意义。解码方法不是线性的、顺序的,而是读者在阅读之前或阅读过程中不断形成对意义的期待,然后带着这种期待去尝试阅读文章。3.交互模式该模式基于交互补偿理论。认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

受过不同教育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事情和同样的概念。阅读不仅包括对文本的识别,还包括对相关历史、文化和知识的了解。阅读不仅是一个解码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猜测的过程,而是一个语言和图式相互作用的过程。认为阅读是语言与图式的相互补偿,是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是读者与文本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