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举止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礼吉祥,结婚礼是礼,客礼是客礼,军礼是军礼,丧礼是凶礼。民间传说认为,礼仪包括四种人生礼仪:出生、加冕、婚丧。其实礼仪可以分为政治和生活。
政治包括祭天、祭地、祭祖庙、祭师圣贤、尊师故里饮酒礼、见面礼、军礼等等。荀子认为,人生礼仪的起源是“三书”,即“天地之本”、“祖宗之本”、“师者之治本”。在礼仪上,葬礼是最早的。为死者丧葬是为了安抚其鬼魂,而对生者来说,尊老爱幼、孝顺贤德就成了一种礼仪。
在礼仪的确立和推行过程中,中国的宗法制度(参见中国的宗法制度)诞生了。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衍生物。人们认为一切都是由看不见的鬼神操纵的,而表演礼仪是为了取悦鬼神以获得快乐。所以,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特殊体现。
“三礼”(仪礼、李记、周立)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到了宋代,礼仪与封建礼教、道德说教合二为一,即礼仪与伦理混为一谈,成为推行伦理的有效工具之一。礼炮服务于劝德,繁文缛节尽其用。
到了近代,礼仪得到了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的礼仪,都变成了无鬼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的礼仪。
古代生活礼仪
①出生仪式。从女人未怀孕时的求子,到婴儿的第一个生日,所有的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百岁这个主题。舒高的牺牲是乞讨礼仪。此时在南郊设坛,后妃皆参与。汉魏时期,有高启祭祀。唐宋时制定了祭拜高启的仪式。晋代时,高启祭祀狄青,在皇城东部的永安门北面建了一个木制的方形平台,高启就安放在这个平台下面。清代没有高启的祭祀,但有同样含义的“换绳”仪式。生日仪式自古以来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生日仪式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一年”。“三朝”是婴儿出生后的三天。“满月”在宝宝一个月大的时候剃胎毛。在“百日”仪式中,这位叔叔被认出并被命名。“一岁”时,要把握周礼,预测孩子的命运和事业。
成人礼又称加冕仪式,是男性步入成年行列时加冕的仪式。加冕仪式是由成熟时在氏族社会流行的青年男女参加的成年礼演变而来的。汉朝沿袭了周朝的冠礼制度。魏晋时期,贾官开始用音乐伴奏。冠礼在唐、宋、元、明四代都有实行,清代废除。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人礼,如拔牙、染牙、穿裙子、穿裤子、扎发髻等。
(3)严的饮食礼仪。用餐在祠堂举行,厨艺太坚定不能喝客人,重点是礼仪而不是饮食。颜是酒席,礼在卧房举行,宾朋可以尽情饮酒。李岩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喜庆宴席在中国民间饮食习俗中形成了喜庆的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和菜,五月端阳吃粽子和雄黄酒,中秋吃月饼,腊八粥,交子辞旧迎新,都是喜庆的仪式。在某些节日吃某些食物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位,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仪,都有男女的要求,有长辈和子女的关系,有社交习俗中祈福的禁忌。
4份嘉宾礼物。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对客人有不同层次的礼物礼仪。士相见,客见主人,以雉为引;大夫相见,以鹅为筐;遇到医生,要以羔羊为筐。
⑤五祭。指门、门、井、灶、中房。周代春拜户,夏灶,六月徘徊,秋拜门,冬拜井。汉魏时期,按季五祭,孟冬三月,共祭。唐宋元时期采用“七祭天帝”说,供奉司明(宫中小神)、钟繇、郭航、(野鬼)、胡、枣。明清时,仍有五祭。清代康熙以后,门、户、中、井的专项祭祀被废弃,灶台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祀,与腊月二十四灶神讲天的民间故事相吻合。国家祭祀仪式采用了民间形式。
6傩仪。起源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为了驱除四季的邪灵和疫病。周人认为自然界的运行与人事的吉凶密切相关。随着季节的变换,寒热的变异,瘟疫的流行,鬼怪的乘虚而入,需要适时的哀悼来驱邪。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石翔。汉代傩仪中出现了十二兽配方石翔。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元素,由乐师扮演方和十二兽。迄今为止,贵州土家族的傩仪是最完整、最典型的。
中外礼仪的七大差异
《礼记·曲礼上》说:“入则禁,入则问风俗,入则问禁忌。”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和广泛,它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正确使用国际商务礼仪,以便友好真诚地交流、沟通和合作。
1,请客赞
我们对来自西方人的赞美有非常不同的态度。别人赞美的时候,虽然内心很高兴,但似乎总是不以为然,委婉地否定别人的赞美以示谦虚:“还没有!”“一般般!”“那能跟你比!”“过奖了!”等等。
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以用“喜形于色”来形容,总是用“谢谢”来回应别人的赞美。
2.待客之道
我们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别人。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有良心的客人总是尽量不打扰主人,不让主人花钱,所以总是委婉地拒绝主人的款待。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者“不用麻烦了”;当主人在饭桌上给客人倒酒时,客人总是拒绝,说“够了,够了”,但实际上,客人并不一定想喝,他们往往只是出于礼貌。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主动给予满足。饭桌上,好客的主人总是劝说客人喝酒、上菜。所以中国人待客和参观现场的气氛往往是热烈的:一方不停劝说,另一方不停拒绝。
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很直爽,不必客气。客人上门,主人会直接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问对方“有什么饮料”,选择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真的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酒。“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是否还要一些。如果客人已经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劝客人吃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我总是喜欢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保持谦虚。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和“傲慢”。比如,中国学者在发表演讲前,通常会说:“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请多指教”;宴会上,好客的主人对着桌上的菜说:“没有菜了,请自便”;当老板委以重任时,他通常会谦虚地说:“恐怕我不能胜任。”。
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没有谦虚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首先要肯定自己。因此,他们总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宴会上,主人会向客人详细介绍点菜的特点,希望客人喜欢;当他们被上级委以重任时,他们会感谢上级,说自己一定会做好。
4.意见和建议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喜欢给他们的亲戚和朋友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忠告,以显示他们的关心和爱。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给予建议和意见的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来源:EnglishCN英语问答中心【E问E答】)
中国人给朋友提建议和忠告时,往往很直接。他们经常使用“应该”、“不应该”、“想要”、“不要”等带有命令语气的词语。比如“天很冷,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很滑,走路要小心!”“你应该多注意你的健康!”“你应该刮胡子!”“你该去上班了!“等等。
西方人给亲戚朋友提意见和建议时,措辞很委婉,比如“今天很冷,我要是你就加件毛衣”“你最好把胡子刮了。”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密切,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会像我们一样用命令的语气。否则会被认为对你的独立人格不够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