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阴谋论?
[关键词]阴谋论;科学哲学;可证伪性;社会
一.理论、阴谋论和社会阴谋论
阴谋,阴谋论,来源于拉丁语“阴谋”,意为“* * *同呼吸”;其当代用法一般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一致完成非法或不道德行为的情况。这个词的核心要素包括:一群人,秘密和恶意企图。众所周知,阴谋不仅广泛存在,而且形式多样。它不仅包括团伙犯罪和集团犯罪,还包括实施“攻守同盟”的卡特尔和有组织的政治贿赂。[1]然而,任何关于一个阴谋(至今未被证明)的猜测,都可以用“阴谋论”这个词来表达。这种差异设定了真正的阴谋和阴谋论的界限。
阴谋论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经验假说,认为某些事件(历史的或当前的)是由一个或几个强大的秘密组织阴谋操纵和秘密实施的结果。它认为,一些特殊事件,如暗杀、革命甚至商品促销失败,不仅是由公开的政治力量或市场力量进行的公开行动造成的,也是由隐蔽的操纵造成的。[2]
同时,由于阴谋论是建立在非公开行为的断言基础上的,往往很难被事实所证明。因此,权力集团甚至个人可能会用这个词来谴责那些有罪的人(真实的或假设的)。经常被轻蔑地用来形容三种想法:(1)被广泛认为是假的但未被证实的猜测;(2)无法证明其真假;(3)偏执,或者无中生有。“阴谋论者”一词也常用来轻蔑地形容那些容易相信阴谋论的人。心理学家指出,那些相信一种阴谋论的人往往也相信其他阴谋论。
阴谋论涉及范围很广,涉及暗杀、秘密社团和兄弟会、被压制的技术、间谍机构、监视技术、疾病和流行病、反犹太人的信仰体系、外星生命、宗教预言等等。正如威廉·哈桑所指出的,“我们自己的语言中充满了带有意志的词语”[3],“阴谋”和“阴谋论”这两个术语在对话表达中常常混淆不清,因此极易受到攻击和鄙视。阴谋论的批评者相当普遍地鄙视这一理论。美国学者威廉·哈桑在其著作《世界新闻棱镜》中指出:“网络上的新闻贩子不仅能迅速获得更多的新闻,还能接触到一整套轻率而不负责任的信息,包括各种未经证实的谣言、猜测、评论、讨论甚至阴谋论。”[4]虽然在西方世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由于它包含了迷信的内容,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偏执的世界观。比如有人认为,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表面的运行逻辑,还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操纵着历史底层的一切,比如魔鬼的组织“光照派”。[5]
事实上,在迷信和谣言的阴云中,阴谋论也包含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包括对社会组织体系的认同。而且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证据支持,所以很难真正推翻。《波斯湾电视战争》的作者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在认真收集和仔细查阅了大量有关海湾战争的资料后,仍然不得不承认自己无法否认一些阴谋论(比如美国诱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6]
诋毁者为了证明将某一“理论”视为贬义的“阴谋论”是正确的,往往会列举三种指责:(1)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2)不能证明是不正确的;(3)难以置信的古怪观点。但辩护人往往会做出如下反击:(1)那些参与阴谋的权势人物隐藏、毁灭或混淆证据;(2)在他们看来,对方没有开放的心态;(3)对方可能出于政治动机,可能在现实环境中有自己的利益。正是因为第三个辩护论点,阴谋论才有了社会阶级分析的属性。
进一步延伸到社会、政治、文化层面,阴谋论也渗透到了“文化产业”、“文化霸权”等范畴。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的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其代表人物有霍克·哈尔莫、阿多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他们对流行文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文化产业”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产业体系。它通过大众传播和宣传媒介,如电影、电视、广告、广播、报纸、杂志等操纵非自发的、虚假的、物化的文化,成为通过娱乐欺骗大众、捆绑意识的工具。[7]在这里,媒体成了实施阴谋论的工具。葛兰西在《监狱笔记》中提出的“文化霸权”理论,是指统治阶级为确保其统治地位而行使的文化支配权,可以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通过文化消费诱使被统治者接受自己的道德标准、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观。而且霸权的形成不是统治者单方面的意志,而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协商,是被统治者的一种“自愿认同”。[8]这说明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社会文化实际上并不是纯粹的资产阶级文化,而是来自不同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文化联合体,这就直接赋予了阴谋论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