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翻译英语)
关键还是英语能力。
如果说英汉翻译只有与中国接轨才能做到忠实、优雅,那么汉英翻译就要与世界接轨,即英语写作要尽可能自然流畅。虽然我们作为外国人不可能像英语母语的人一样游刃有余,但这并不是大量死译存在的理由。这一点非常重要。翻译是对综合能力的考验,翻译中的各种现象和困难都体现在词句的具体性上,但归根结底都会体现这一点:英语基础,或者说英语基础水平,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础。从学生的作业和考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出,汉译英最能暴露学生的表达缺陷。中英文考试涵盖的科目广泛,综合运用英语基础技能。翻译是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汉英翻译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翻译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顺利通过社会上的各种测试和考试,如求职、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考研等,就业后能够胜任各种商务翻译需求。如果作文题目的提法可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容易雷同和依赖,那么在汉译英练习和考试中就不容易提前准备好具体的句子。在实际翻译中,问题往往不是出现在不同的类别中,而是出现在各种情况中,而且学生不容易提前记住框架短语,因此很难区分等级。做好汉译英工作,关键在于翻译。只有当你充分熟悉了中英文两种语言,并积极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才能逐步掌握具体的技能。不可能通过两三个月的突击,真正掌握围绕一些“秘密”的汉译英这个工具。
2.遵循常见的方法,多做练习。
翻译是根据原文的句式、精神、意义和情感,再现原文整体效果的艺术再创造。其实比写字还费时费力。因为作家在写作中是主动的,可以自由发挥,但在翻译中却受到原文的限制,不能避此避彼,自由发挥。提高翻译技巧,不能只看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书。就像茅盾先生说的,如果你两端的语言能力都不够,你就不需要那些规则;但是,如果你有很深的基础,那些规则就会成为行不通的框架。
各种翻译技巧只是工具。它们用得好不好,取决于你的熟练程度。从学生的翻译工作和作者翻译的一些出版物中,经常注意到英汉翻译中“翻译风格”严重,但汉英翻译中却富含中式英语。很多时候,单看英文翻译是看不出什么的,但是一旦对比就会发现,翻译明显是按照中文思路简单的堆砌词句,使用英文单词,没有真正翻译出原意,这就大大降低了客户的宣传效果。
英语和汉语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分析型语言,所以无论是在理论探讨上,还是在翻译实践中,都有必要对结构、语序、语境、词汇等方面做一些分析。同时,从学习翻译技巧的角度来说,要结合对英语的掌握来应用,不宜深究。联系以上,还是要强调扎扎实实的学英语。有时候深厚的语言积累自然获得的“语感”更重要,比如注意词类的划分,中英文对时序和结构关系的不同侧重。毕竟成年人都是学外语的,注意一些技巧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技巧是在透彻了解了中英文的异同之后总结提炼出来的。如果你没能仔细揣摩课本上的道理,在做题的时候试着看参考答案,那么这些技巧到最后还是外在的。
总之,只知道翻译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技巧,实际意义不大。翻译和其他职业从业者一样,需要坚持不懈的训练,熟能生巧。从之前的笔试来看,大部分人在学以致用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就是综合应用能力往往较差。翻译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逐步提高。但盲目实践难以避免,要有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离开实际的理论是空洞无用的;因此,两者必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目标读者与服务意识
汉英翻译的目标受众是广泛的各行各业的外国人士。为了适应普通外国读者的承受能力,翻译努力为目标读者提供丰富、通俗、易懂、可接受的译文。笔者认为,你在做汉译英的时候,不妨假设一下,目标读者会被低一个档次对待。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翻译固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能,但在市场经济中,它首先是一种服务。在面向客户和面向读者的界面中,翻译需要同时服务于两个客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无论你的学识有多深或多浅,翻译的时候都要努力做到眼里有作者,心里有读者。看原文的时候要小心;译文的措辞应该尽可能地适应目标读者。最好是以“提供一流服务”的态度对待每一部原著,每一部译作。在修改学生翻译练习和校对翻译企业展览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即使忘记了一半以上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译文中的很多表达问题也有望在付印前消除。
4.本文目标读者的常见问题
本文的目标读者应该学过大部分的经贸基础课程,也有读者为公司翻译过各种文章甚至合同。但是,翻译资格考试可能涉及的具体专业内容非常广泛。
有些读者的英语造诣可能需要提高。很多人反映,翻译时对英语句子或段落的大意有基本的了解,但看完后能理解其意思,却不能用准确得体的英语表达出来。有些人知道自己还没准备好,但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更多的人无法客观评价自己的翻译。
在试卷和翻译作业中,很多情况下,英汉翻译有很强的“翻译风格”,但汉英翻译却是严重的中式英语。造成翻译错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对文本理解不透彻,对两种文化的差异缺乏了解,缺乏相应的训练,导致翻译能力差。如前所述,根本问题还是英语积累不足,表达能力差。
这太笼统了;从操作层面来说,根据笔者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经验,学生在汉译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书写潦草、大小写和拼写错误、滥用定冠词等。这个没办法,只能提醒你:细致认真。词不达意:用词不当,对多义词掌握不够。在汉英翻译中发现大量错误的原因之一是译者的英语词汇量有限,具体表现在译文的表现力弱,句型缺乏灵活性,对多义词和常用词的相关性把握不好。许多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和八级考试,但实际翻译中的翻译水平远远达不到一般期刊文章汉英翻译的要求。看课文创造意义:坐对位置,也就是机械地“翻译”单词。比如说到“减肥饮料”,出来的都是减肥饮料,其实减肥饮料更让人满足。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上,隐藏在几乎每一句话里。缺乏专业特色:没办法,只能寄希望于“复合型教育”和“素质教育”。
5.如何做好汉英翻译
翻译不是边缘科学,但它涉及的学科比其他任何专业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什么都有;天文地理,三教九流,风土人情,文化娱乐,衣食住行,都有涉及;散文报道,传说轶事,诗词歌赋,应有尽有,真是“杂”学。多种知识和体裁往往同时出现在同一信息中。虚心学习,多提问,多查资料,必要时实地考察,理解原文,用符合相关的行话表达,具备用简洁、流畅、准确的语言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
学完一本汉英教材,考过英语二级,或者在工作中接到一个汉英翻译的任务或订单,开始翻译时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可以归纳为词汇、知识、表达三个方面。为了增强可操作性,这里从读者的角度举几个例子。下面的例子好像更多的是经贸方面的,仅供参考。
5.1.你不能指望参考书。
现有的参考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总的情况是英汉翻译广泛、大量、完整,而工具书汉英翻译数量少、单词重复率高,尤其是科技词汇,英语翻译很差。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专业的汉英词典,但是涉及到一个设备,一个产品,确实有很多客观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彼此相似甚至一字不差,行业特征不明显。就连金山都让人失望。第二,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字很少。比如中国人说了几十年的“大块”,从来没有收录过。再比如“超生”这个词。《超生游击队》的小品在央视已经演了很多年,但是一本汉英大词典只有两个解释:1。转世投胎;2.饶某人一命;慈悲为怀,这两个意思现在已经很少用了,或者说有需要的人不需要用英语表达。第三,新词少,很多中国媒体上的新表达没有体现出来。大部分关于经济、贸易等商务方面的汉英词典、工具书都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而这些词往往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这既有社会技术进步快、辞书出版周期长等客观因素,也有省事、不认真积累等原因。翻译人员经常会觉得出版物中的汉译英的错误率普遍比英汉翻译的错误率高很多。
查字典是个好习惯,但是光靠查字典很难翻译。即使你手头上有所有的字典,你也不能跟着他们学。决定性的权威是上下文。要透彻理解原文,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就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的实际情况来翻译,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字典里的定义。
5.2.一词多译,表达多样化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传统。英语和汉语不仅在语法结构上不同,而且在表达思想和使用不同形象的方式上也不同。翻译时,一定要根据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原则,灵活变通。这个改动太“死”了,读者很难得到清晰的概念和通顺的翻译;不该改而改,会太“活”而违背初衷。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有时候翻译时不能拘泥于词语的字面意思,需要通过机械照搬或者只是寻求英汉句式的对等来进行一些改变。要忠实于原著,首先要注意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遵循原著的字面结构叫机制;不考虑原文,只翻译堆砌几个自己认识的词,就是自由主义。这两种情况都走了极端,脱离了翻译的初衷。
扩大知识面体现在具体,可以说更应该关注一词多译的现象(而不是“一词多义”)。如果译者能充分掌握相关情况,翻译起来会更得心应手,翻译表达可能会更生动。比如同一个会议,可以翻译成大会、代表大会、论坛、届会、研讨会甚至接收;按行业、级别、规模;同一个“会议”可以是在(城市、会议、国家等)与xxx或xxx交谈、在(城市、会议、国家等)与XXX讲话、在(城市、会议、国家等)与XXX讨论、在(城市、会议、国家等)与XXX会面、在(国家等)的仪式上与XXX会面。)根据实际情况。
表达的多样化并不等同于一个词的多译。也就是说,即使词汇量可用,译者在句子层面仍需灵活掌握。这里仅从“如何学习汉译英”的角度。我希望你在接下来的课上能一直记住这根弦。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灵活选择句型、单词及其时态、语态、单复数。翻译方法可以灵活掌握,根据不同情况从多种角度出发,选择不同的句子结构,采用直译、意译以及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5.3.尽可能多地获取背景信息。
掌握大量的背景信息对做好翻译工作非常重要,要广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如果译者不理解翻译文本中的所有相关内容,就很难准确地翻译出来让别人理解。翻译时要尽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否则可能会出现英文译文本身与中文原文相比无懈可击,但与事实相比,却发现文字文不对题的情况。比如两张图的文字说明分别是“刺破蓝天”和“拔地而起”。看了照片才知道:前者是一栋楼的屋顶,上面安装了几个卫星天线,后者是一栋即将封顶的高楼,“刺破蓝天”比“拔地而起”低多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前者翻译成阳光下的电信设施,把后者翻译成另一个摩天大楼,或者说是相对接近现实务实环境的蓝天下的新高楼,也就是说,“刺蓝天”其实就是“晒日光浴”,而“拔地而起”其实就是“刺蓝天”。
可以说,译者对相关背景信息了解得越深,在翻译时就会越有信心。比如“高层建筑擦窗机”的翻译很难说是错是坏,但只有看到机器本身才知道,机器是不能擦窗的,它只起到吊篮或吊舱的作用,所以应该翻译成高层建筑擦窗吊篮,否则买方会要求赔偿。
5.4.学点专业知识
要特别注意术语的行业特征和行话特征。橡胶清洁剂可能用于铲斗、传送带等机械中的散料清理、整平、刮平,但在一家经营汽车配件、汽车保养设备、装饰品的公司简介中,橡胶刷不太可能是橡胶刷,而是橡胶滚轴,一种蘸水后擦洗挡风玻璃的简易器具。车间使用的“传输系统”不可能是运输(指市政运输或场外运输),也不应该是传输系统(指电力或电信传输),而应该是输送机或输送系统。
不同的行业要选择不同的词。比如“连接器”,是电动的还是电子的?是管还是缆?是塑料的还是铸铁的?英语中有很多对应的词,选择哪一个要看原词的具体意思,从原文前的公司名称和周围产品的延伸中并不总能看出来。作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专家,但译者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东西。“接头”根据行业不同可翻译为耦合器、联轴器、连接器、接头、终端、抓钩、钢丝绳桶、接线盒、接线柱等形式。再比如“硬化”这个词,根据行业不同可以翻译成硫化、固化、硬化、凝固、肝硬化、持续、骨化、硬化、硬化等等。
我们应该尽力通过翻译提供全面和相关的信息。有些中文单词比较笼统,单看中文不是问题,但是翻译起来会有很多犹豫。比如“图文装订机”和“装订机”看似都翻译成了书籍装订机,但一看工厂就知道是两码事:前者简直就像订书机或者环形螺旋收卷机,而后者是真正的“机器”,由电机驱动,有一系列的机械传动和电子控制。因此,最好将“图文装订机”翻译成小册子装订机或小册子装订设备。
5.5.译者的学习和积累
既然参考书跟不上时代,跟不上客户的需求,就算赶上了也不能及时买到,所以自己动手当然是辅助手段。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称职的翻译,你应该“喜新厌旧”。你要注意收集生词、专业词汇、常用缩写和缩略语,虚心向知识渊博的人求教,注意更新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比如,不要一听说“互联网公司”就翻译,而是跟风翻译成创业公司、网络公司、网络运营商、网络玩家、ISP等。再比如奥运场馆建设。“场馆”“展馆”这些英文单词不用全查。一个场地就够了。
现在互联网应用广泛,翻译也能从中受益。谷歌、雅虎、Infoseek、Lycos等搜索引擎可以用来搜索新词。现在学也晚了,至少可以勤学,一个临时的参考可以及时改正很多错误。以后会有更多的新名词,商业上也会有很多新名词。翻译人员要经常阅读一些时代感很强的报纸和书籍来扩大知识面,有意识地积累生词,密切关注,及时收集,学以致用,更真实更好地运用英语。
5.6.校对和润色译文
从我经历的一些测试和实践来看,很多翻译需要大量的修改和润色。因此,翻译后你要仔细检查自己的译文,确保译文的句法、句意和拼写传达了原文的内容,符合目的语规范。为了提高翻译质量,译者最好养成严谨纠错的习惯,这种习惯贯穿于梳理、翻译、打字、校对、阅样的全过程。严把翻译关,做到文字通顺整洁,内容完整准确,不能“想当然”;严格校对,做到准确无误,交稿前通读一遍,经常会不小心发现一些错误,比如数字、时态、文体、排印错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