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在哪里?(这是一个湖)

巢湖毗邻合肥市,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日前,考古学家经过大量实地考察,确认巢湖下有一处古遗址。消息一出,立刻引起轰动。一些专家学者不禁将其与历史上曾经兴盛一时,而后又神秘消失的古巢国联系起来...

首先,这个偶然的发现导致了湖底的古代遗迹

去年12月,巢湖市居巢区城乡结合部双桥村农民在改建圩田、移动一处河堤时,突然发现河堤下有大量碎陶片和窑具。巢湖市文物管理部门立即派人赶到现场,并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最终确认为隋代遗物。经过现场发掘,发现了大量完好的陶器碎片和窑具。据了解,目前国内已发现的隋代窑址并不多,加起来不到50处。巢湖发现这些隋窑具,说明旁边有窑址,但是在哪里呢?

很快,有人向巢湖市文物管理处提供线索,称冬季水位下降时,巢湖北岸河床上露出大量陶片,可能与隋代窑址有关。考古人员闻讯后,立即赶往距离巢湖市区十几公里的居巢区唐嘴村,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在湖滨大道的护坡下,长约200-300米的河床上,到处散落着各种陶片。这些陶片以泥质灰陶、混砂灰陶为主,也有泥质红陶、棕陶、混砂黑陶和一些烧成温度略高的硬陶。

因为是冬天,河床比较干燥,考古学家在上面流连忘返,搜寻每一片土地。很快,找到了几口有陶瓷井场的废水井,其中一口旁边有一棵老树根,两个人都抱不起来。接下来,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人工制品。这些器物主要是绕足器,如瓮、壶、坛、坛、壶等日用品,口沿和底座的弧度一般都比较大。少数陶器有花纹,主要有方格纹、席纹、宏纹、绳纹、雕水波纹等。有的泥质灰陶质细腻,胎体薄,表面可塑。

看到眼前的一切,巢湖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钱瑜根据多年来积累的丰富考古经验,结合近年来巢湖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断定此地为古遗址。当地人说,陶片的分布不仅仅是一小块裸露的河床,还延伸到湖中四五公里,陶片多的地方还有厚厚的一层。一些年过七旬的人认为巢湖下有一座古城遗址,并能大致指出这座城址四个城门的位置。老人们说,他们年轻的时候见过古城遗址,见过很多砖、瓦、石头、墙角、门槛、井场、旗杆、鼓。

文物管理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人家里都有从湖滨遗址收集来的文物。经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绝大多数人主动上交文物,少数通过行政手段追回。文物260余件,包括于夫、石斧、玉玺、银印、铜印、陶罐、陶拍、纺车、网坠、钱币、铁钹、铜带钩、铜钹、铜镜、铜饰等。最早的是新石器时代的于夫,最晚的是王莽时期的硬币。其中铜钱的品种很多,从战国时期楚国的蚁鼻钱,到王莽时期的秦半良和韩半良、韩武铸、大补黄倩、大全五十,数量最多的是蚁鼻钱。此外,陶器、玉器、银器等遗物也十分完整,是一些遗址所没有的,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二、水下古遗址和古巢穴国家

古代水下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他们不禁将其与历史上神秘的古巢穴国家联系起来。赵国是殷、商、周时期的重要国家之一。因为文献很少,只有寥寥数语,所以在寻找这个古老国度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谜团,似乎与它的神秘消失有关。首先,它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准确。有人说是在巢湖,有人说是在桐城,还有人说是在寿县,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它的确切位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现在的巢城并不是历史上古巢国的所在地,现在的巢城是建在唐朝设立的巢郡。其次,西汉以前的西周甲骨、《尚书》、《左传》等许多史书,都提到过“朝伯”、“南朝”、“巨朝”诸侯国,而汉代以后,与“朝”城有关的人和事的记载就很少了。这种现象说明,古巢国要么已经消失,要么社会地位已经大大下降。

结合近年来巢城的考古发掘成果,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一带的文明发展已经中断。据一直致力于古燕国研究的副主任钱玉春介绍,战国秦汉时期,帝王陵墓都位于首都附近,成为首都外围的一道风景,也是首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巢城王刚、北山等地发现了汉代以前规模和规格极高的大型墓葬。在调查和发掘过程中,没有发现与城市有关的建筑遗存。通过对出土器物铭文的考证和鉴定,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地区是一个帝王墓区。无论是规格还是规模。全国各地出土的当代墓葬屈指可数,但汉代以后,就看不到这种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了,几乎找不到高标准的墓葬和遗址。

巢湖水下古遗址是历史上的古巢国吗?依靠目前现场收集的文物,考古人员不敢妄下结论。但随着对水下遗址的深入探索和调查,这种关系肯定会搞清楚。

第三,神秘的湖底古代遗迹

巢湖水下古城遗址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一些专家学者已赶赴巢湖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与此同时,一个更大的问号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那就是古代遗迹是如何沉入湖底的?

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民间流传、书籍记载的“陷巢状态”传说。认为巢湖在古代是一座城市,后沉入湖底;另一种是地质学家的观点,认为巢湖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地面沉降形成的,属于陷落湖,是秦汉以前的,与民间传说无关。还有历史学者的观点,他们对史料进行了反复的字面论证,找出了一些漏洞,得出史书中记载的“陷巢之国”的传说只是一个神话故事,没有事实依据。

经过对水下遗址的仔细研究,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发现,人们在研究和讨论“潮洲”这一自然灾害时,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巢湖是由潮洲陷落而形成的。其实巢湖早在15000年前就形成了?而“鸟巢状态”则远远落后,2000多年前。大多数专家认为,民间关于“困巢状态”的传说可能是真的,但一些迷信的部分应该摒弃。巢湖水下遗址很可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沉入了湖底。

古代人类具有“高滨水”的特征。选择这样的地理位置建城,可以看看国家的大气,观察敌情,有利于舟排水,少淹水。湖的附近,水面宽阔,为排水进城,通过水运,停靠船只提供了有利条件。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推测,巢湖水下古遗址应该是位于巢湖岸边、水面以上,以便人类长期居住和生存。古代遗迹后来落入湖底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地震造成的下陷,一个是上涨的洪水,或者说是湖口的死水。从目前巢湖及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来看,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由于灾难突如其来,人们来不及带走或转移经济价值高的货物和必需品,城市被洪水吞噬。

第四,巢湖水下遗址考古价值高。

世界上记录或发现的水下文明遗址有很多,比如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图卢马市,那里的城墙和宫墙至今仍完好无损地矗立在水下;地中海北岸的赫利克、波蒂、提雷、西顿、罗马等古希腊城市,以及南岸的阿波罗尼亚、谢尔勒等城市,都静静地躺在水下。由于水下遗址上的遗迹和遗物位于水下,可以相对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的破坏,水下遗址的保存状况比地面上更接近历史原貌,所以水下遗址在考古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国内发现的水下遗址相对较少。除了2000年在云南抚仙湖底发现的古滇聚落群遗址,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发现水下遗址。巢湖唐嘴水下遗址有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考古最丰富的遗址。据了解,抚仙湖地处偏远,当时文明程度较低,是中国第二大深水湖泊。该地点距离水面70至90米深。考古调查虽然动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但获得的文物和考古资料却十分有限。巢湖唐嘴水下古遗址冬季部分出露,便于调查、勘探甚至挖掘。遗址上发现的大量完整的陶罐,以及精美的和田玉印章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银质印章,表明这一遗址在沦陷时处于高度发达的社会状态。遗址上保存的遗迹,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比非突发性自然灾害形成的遗址丰富得多。

据了解,巢湖唐嘴水下遗址,冬季暴露在水中,被湖浪冲刷,许多文物被冲到河床表面。每年都有大量文物流失,给保护造成很大困难。文物部门正在争取早日对遗址进行全面的勘探和调查。相信随着水下遗址神秘面纱的揭开,这个800英里广阔湖泊接下来不平凡的历史将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