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
英语老师说,孩子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有时候还会不自觉地笑。想到他每天必刷的搞笑短视频,我自己也经常笑出来!
语文老师说他上课很多题答不上来,作业一塌糊涂,但是作业错误率很小。想到昨天看到他悄悄从手机里抄答案!
数学老师说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讲的题从来不在脑子里,不记得了。我以为我每次做数学作业都是最积极的。我说完就冲到手机上玩了一个游戏。他对什么有热情?
综上,我得出一个结论:孩子成绩下降和手机无关,所以我决定没收!
中午刷了一篇《孩子沉迷游戏是给父母的六个求救信号……》之类的文章
电子游戏,当代父母的“公敌”。
以前只要看着孩子不去网吧,家里不买电脑,孩子就可以脱离游戏。但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后,人人都有了游戏机。游戏是家长们屡禁不止的东西,而孩子对它的热爱却是不服输的:
网络课不听课,偷偷打游戏;熬通宵玩,熬通宵不睡觉;没收手机,孩子居然又想办法弄了一个,半夜躲在床上玩;为了给游戏充值,偷家里的钱...因为游戏,父母和孩子发生了无数次争吵,孩子染上了“坏习惯”:不爱学习,开始撒谎,偷钱...
家长焦虑,视游戏为洪水猛兽,是让听话的孩子误入歧途、固执己见的“罪魁祸首”。游戏,孩子和父母之间最大的障碍,我该怎么办?戒不掉的游戏,禁不掉的手机,家长绞尽脑汁让孩子戒掉手机。
不要用手机,把笔记本电脑锁在保险柜里;睡前拔掉网线,出门带走路由器;家庭安防监控,买个信号屏蔽器...呕心沥血,“不择手段”。
其实游戏只是家长教育焦虑的导火索和放大器。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大,课余时间都用来练琴和学围棋。我们不能丢下一切,父母一刻也不敢放松。一旦看到孩子爱上打游戏,我们高度紧张的神经会立刻绷起来:学习成绩会下降,一次考试考不好,钢琴练不好。毋庸置疑,我们肯定是在玩游戏,所以以后不准玩了!
但是,这一代孩子几乎不可能禁止他们玩游戏。孩子们伴随着iPad和智能手机长大。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有4g,人人都有手机的环境下,游戏成了孩子们的“社交货币”。
曾经有人在1000名学生中做过一个关于玩游戏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孩子玩游戏是为了社交和与朋友聊天。
在全民吃鸡,全民打王的氛围下,你想“独善其身”,除非你不让孩子交朋友。孩子逐渐进入敏感的青春期,更倾向于和朋友倾诉。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孩子来说,没收他们的手机,命令他们不要打游戏,无疑是把孩子推向了一个孤岛。
另一方面,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即使你给他营造了一个“游戏真空环境”,也总会被破坏。
想要“打败”游戏,首先要了解它。
儿童文学《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有一句很精彩的话:为了让一个人渴望做一件事,只要想办法让它难以成功就行了。
越不让孩子接触游戏,他们的游戏瘾就越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育儿专家都在告诉我们:堵不如疏。所以,要解决游戏成瘾的问题,第一步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为什么对游戏如此痴迷。
游戏可以从六个方面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通过比较游戏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孩子在家能得到这些心理需求吗?你也可以知道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只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充分的肯定、安全感和陪伴,才能让孩子不把游戏当成生活的“避风港”。所以,堵的真正意义是营造一个能满足孩子各种心理需求的家庭氛围。孩子会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温暖和乐趣,自然不会沉浸在游戏世界中。一味的下令禁止,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真诚和耐心是战胜游戏的必备技能。
孩子犯错的时候,往往是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以为孩子是自我放纵,其实他也很着急。
当我们发现孩子沉迷游戏时,不妨换个思路:与其和孩子对抗,不如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沉迷游戏”的敌人,而不是一看到孩子玩游戏就发火,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对立面。
第一步是真诚平等的姿态。
知道孩子在玩什么游戏,全心全意和他交流他感兴趣的东西。孩子玩游戏能感觉到没有压力,没有责备,没有监督,家长也愿意听自己的声音。原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孩子,可以第一次感受到与外界和父母的联系,可以帮助他们从游戏世界回到现实。
孩子不是鲁莽,而是父母的强势态度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我就是想玩游戏,不听你的。真诚平等的态度会卸载孩子的防御心态。
你接受孩子的爱好,孩子也会接受你的教导。
第二步,制定规则。如果你没有很好地执行它们,不要担心
和孩子建立契约,每天或每周固定时间玩游戏,是很多育儿专家的建议。大多数家长面临的问题是:孩子不能在规定时间放下手机,总是贪玩。他们应该怎么做?其实这种拉锯战才是教育的常态。
老话说,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犯错、重复犯错的过程;而我们父母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纠错,不断重复的过程。
把“说了很多遍不听”的问题作为教育的常态。我们的耐心总是比孩子的错误多一倍,我们赢了,游戏输了。
申斥不生效,拔掉网线也是权宜之计。教育的前提永远是接受。焦虑过后,一定要时刻冷静下来,亲近孩子,帮助孩子。
父母是孩子和游戏之间的大门!
回头看看自己,孩子给我们发求救信号的时候,我在干什么?无视,无视,把事情看得很重,没有意识到,不想被打扰,想让他自由成长,没有优质的陪伴,很少鼓励和肯定,批评太多,贴标签,戴帽子...
突然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妈妈!
堵不如疏。先暂停强制没收手机的行动,制定规则,多提供陪伴,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
此刻,他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