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关于英汉翻译理论的标题!谢谢你

丁(1941.12-),女,汉族,籍贯江苏无锡,党员,教授。1960至1965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学习。1965毕业,留校任教。1965去格勒诺布尔大学一年;1984赴法国巴黎第二新闻学院深造;1991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深造。1998在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讲学。目前是法语系四年级和研究生课程。我参与过全国法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的制定。主要研究法国及法语国家和地区的国情;法语交流,法国文学。主要译著有:《悲惨世界》(删节版)、《当代新闻学》(合译)、《所有百科全书的翻译》、《生活的拼图版》(合译)。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如瑞士、加拿大和法国的法语国家国际年会。2001年5月,赴巴黎参加国际研讨会并发表演讲。参与编写《法汉词典》和《现代法语疑难词典》。

马大品(1941-),男,汉族,河南柘城县人,党员,教授。专门研究中国古典诗歌。1965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同年加入北京外国语学院,1998至今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佛道诗集》(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三百首》、《历代送别诗选》、《中国诗词词典》(副主编)、《留学生多功能词典》(副主编),参与编写《古代神话故事》、《中国文化词典》、《汉魏六朝诗词鉴赏词典》。

殷诚(1944.12-),男,汉族,天津市人,教授。1980年9月,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研究生班,研究方向为现代俄语。1993年9月获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曾教授多门课程,如俄语专业高年级实践课程、硕士生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比语言学理论等。曾任系副主任、高级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和博士生教研室主任。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任教于波兰华沙大学东方学院汉学系。现任《俄语学习》杂志主编。他的研究兴趣是现代俄语语言理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比语言学以及中俄语言和文化的比较。代表作有《俄语完成体及其汉语对等》、《类型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汉中二元对立的俄语翻译处理》、《对比语言学研究》、《中介语干扰》和《外语教学》。代表作有《实用汉语教材》(俄语版)、《现代汉语教材》(俄语版)、《外国人学汉语》(俄语版)、《电话里的浪漫》(中篇)、《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中篇)。

王丽丽(1941-),女,汉族,河北易县人,党员,教授。1959-1964,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本科各种课程。1983-1985,以富布赖特访问学者身份在史密斯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学习美国文学。1991在斯坦福大学学习华裔美国文学;1993到1994,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女性文学和中国文学。代表作有《高级英语》(合编)、《英语视听教程》(合编);译文是《纯真年代》(合译)。参与编写:《美国文学作品选》、《欧洲文化概论》、《外国文学(欧洲部分)》、《外国艺术形象词典》等。

王克非(1954.10-),男,汉族,北京人,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至1986在湖南地质学院工作。期间参加了湖南省第一届高等教育自学英语考试,获得优秀毕业生奖,被评为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标兵。1986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师从许国璋教授,1989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校工作,在职博士生,1993获得博士学位;1994副教授,1997晋升教授。他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著有《近代中日对西方政治哲学的吸收》、《翻译文化史》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50篇,翻译约30种,主编9种。其中《中国翻译研究》专刊(英、法)(两位编辑之一)在加拿大出版,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SCI收录。近年来开设了“翻译理论”、“翻译与文化”、“英汉对比与翻译”等研究生课程。主持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教委科研项目,获得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招标研究项目65438-0998。1990起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1999起任主编(其中之一)。从1994《外文与翻译》出版至今,还担任该刊高级编辑。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大项目负责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国家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和博士点翻译与英汉对比研究方向负责人;还有各种学术兼职。1999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炳军(1955.2-),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党员,教授。主要从事德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德国学习杂志主编。主要著作:1945以来歌德小说《少年维特》在德国的接受史,《文学与认知——德国文学教程》;《体验与贫困》(本雅明美学文集)等数十篇文学评论论文和作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

王福祥(1934-),男,汉族,山东寿光人。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65438-0950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毕业后留校。1955考入苏联莫斯科大学中文系,1959毕业,中国文学副博士。65438-0960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他曾经是俄语部的主任。1969、10至1978在北京军区52817任副参谋长兼第二参谋部主任。1978 9月回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1979后,任副教授、教授。从1982到1997,历任副校长、院长、校长(兼党委副书记)。现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博士后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家教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俄语教学》杂志主编、北京语言学会副会长、国际俄语语言文学教师协会主席团成员。主要科研成果:俄语语篇结构专论分析、俄语实际切分句法、主从复合句分类原则(俄语编写)、现代俄语句法、语篇语言学(俄语编写)、汉语语篇语言初探、语篇语言学导论、日裔中国人英语诗歌选编、日裔中国人诗歌和中国历史人物典故等。编辑关于俄语句法、语篇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日语文章研究、文化和语言以及中国语言现状和前景的论文;论文如《中国俄语研究》、《语篇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论平行系统与平行结构》、《论复杂句法整体》、《论现代俄语中的分解结构》、《论重复关系与重复结构》(均为俄语撰写)等。1984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1987被国际俄语语言文学教师协会授予普希金奖章,1990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授予名人荣誉证书并被收录在澳大利亚和远东名人录,1994被泰国清迈皇家师范学院授予教育家荣誉证书,1995被美国传记研究所授予名人荣誉证书。在1991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邓淑碧(1943.5-),女,汉族,重庆人,党员,教授。1965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柬埔寨语专业,此后一直在该校任教。现任亚非司副司长。1976 65438+10月至7月,担任中国赴柬埔寨疟疾防治考察队翻译。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为柬埔寨来华人员做培训翻译,涉及炸药、摄影印刷、医学实验室、坦克驾驶等。1988 65438+2月,被聘为柬埔寨语副教授,10月至1994 165438+10月,1995 65438+6月被派往泰国教授汉语。1999年9月受聘为柬埔寨语教授。他主编了大学教材《柬埔寨语》第三卷和《柬埔寨语语法》(合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65,438+00多篇论文和翻译,并担任了65,438+00多部关于柬埔寨的大中型词典和专著的主编。

冯(1937.5-),男,汉族,吉林敦化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1961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罗马尼亚语,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至1965,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65回国后,一直在罗马尼亚教研室任教。罗马尼亚各年级本科生实用课程讲座,罗马尼亚历史地理、文学、政治理论、外刊、翻译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现代罗马尼亚语通论和罗马尼亚文学研究。为博士生提供现代罗马尼亚理论研究、20世纪罗马尼亚文学和比较文学。曾任罗马尼亚教研室主任、《东欧》杂志主编、东欧系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主要著作:《汉罗词典》(主编)、《罗汉词典》(主编)、《亚西大学》、《东欧戏剧史》(合著)、《东欧当代文学史》(合著)、《罗马尼亚文学》等。他的译作有《考什布克诗选》、《白痴》(合译)、《公平的意见》、《罗马尼亚戏剧选》(合译)、《权利与真理》、《卡拉格尔讽刺文集》(合译)、《古德瑞兄弟》(合译)、《萨多韦阿努短篇小说选》(合译)。曾参与《外国作家词典》、《外国著名作家词典》等词典的编写。发表文学研究论文10余篇。2000年获埃米内斯库150华诞荣誉证书。陈小学基础阶段外语教学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

石希同(1940.7-),男,汉族,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考入外交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学系,1962转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系,继续学习阿拉伯语。1964毕业后一直在该校任教。1997被评为教授,1997任博士生导师。从1964开始,长期教基础阶段的精读,也教过语法,泛读,口语。自1977起,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精读、阿拉伯历史、口译、笔译、翻译理论与实践、阿拉伯文化、中阿文化交流等课程。从1982开始,为研究生开设阿拉伯历史课程和阿拉伯文化课程。从1998开始,一直在带博士生。现任该系研究生教研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有《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合著),获国家教委第一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台湾省舒心出版社繁体中文版199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有两卷、三卷(合译)和五卷。主持编写了《高等学校基础阿拉伯语专业阿拉伯语教学大纲》,参与编写了《基础阿拉伯语口语》、《速成阿拉伯语》(1-2卷)(合著)、《阿拉伯语第一册》(语音部分)、《速成阿拉伯语90小时录像》(讲座)和《速成阿拉伯语录音》8部。先后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外国大事年谱》、《外国历史名人传》撰写了3.5万字。发表过6篇论文,包括《论阿拉伯语及其语音教学》、《文化与现代化》。1999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史铁强(1954-),汉族,辽宁沈阳人,党员,教授。1977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俄语,1982毕业,获学士学位。同时考入四川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硕士毕业。同年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俄语教研室任教。1987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0毕业,博士学位。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他教授了许多课程,如研究生的实践课程、口译课程、翻译课程、听说课程、阅读课程、经贸课程和修辞学课程。1992被评为副教授,1993开始指导硕士生。1997被评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俄语修辞学、语篇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1995起,任俄罗斯学院副院长。此外,他还兼任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和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国内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有《论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论俄语成语的修辞活用:《超句的统一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等书籍10余部;国外发表的文章有:罗佐夫戏剧中的滑稽言语手段;《俄罗斯散文中的喜剧手段》等6篇文章;著作和字典有《经贸俄语》(合著,第一作者)等。

白纯仁(1935.12-),男,汉族,哈尔滨人,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夏天从哈尔滨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做了两年俄语翻译。1956-1961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1988到1993,他是俄语部的负责人。自1990起,任博士生导师。1992-1997任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俄语组组长。他还是中俄友好协会理事、中外文学理论研究会理事。多年来从事俄语修辞学、文学修辞学、诗学、汉俄语言比较、翻译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以及作文研究和文学翻译工作。在俄罗斯,他写了《文学修辞学导论》和《俄罗斯和苏联作家风格分析》。出版的中文专著有《文学修辞学》、《俄罗斯文体研究》(合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

刘永新(1939.8-),男,汉族,江西广丰人,党员,教授。1960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预科部留学苏联,后转入西文系学习西班牙语言文学。1965二月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79-1981,就读于马德里大学,先后两次在马德里自治大学任教,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为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精读、泛读、西班牙文学概论、二十世纪西班牙文学等课程。他的研究方向是西班牙文学。出版有《西班牙社会小说评价》、《孔子的哲学原理》、《西班牙语综合教学法》(第一作者)、一本教材、《西班牙文学作品选》(第一主编)、三本《红豆》译本(汉英互译)等论文6篇。曾任教研室主任、院长。现任系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西葡教学研究会会长。1996获得学校基础阶段外语教学陈奖。

刘家海(1942.8-)男,汉族,上海人,党员,教授。1960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西班牙语言文学,1965年2月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82至1984,就读于墨西哥学院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从1991到1992和1997到1998,先后两次在马德里自治大学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精读、泛读、西班牙语国家报纸导读、目标国研究等课程。研究方向是对象国的研究。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主要翻译作品包括《小懒孩》、《大森林的故事》等3部中译西部小说和6部中译西部小说。1997学校基础阶段外语教学获陈奖。

刘润清(1939.10-),男,汉族,河北武强人,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65438-0960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65438-0965留校任教。1978进入我校英语系研究生班,获得1980硕士学位。1984-1986就读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获副博士学位。一直在我校英语系任教,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英语实用课程、语言学概论、理论语言学、语言学派、语用学、文体学、语言测试、科研方法等课程。从65438到0992调到外国语学院任副所长,从65438到0994任所长。曾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全国自学考试英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专著有《语言测试及其方法》、《西方语言学流派》、《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等。主要论文有《中国语言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英语教学》、《外语教学研究趋势》。主持过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全国外语教育抽样调查、全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全国英语职称等级考试大纲制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研究生统一英语考试大纲制定等。2000年3月起兼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

季庆莲(1941.9-),女,汉族,上海人,教授。1959年9月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1964年7月毕业,此后一直在该系任教。从1985到1986,从1990到1991,分别在突尼斯大学和巴黎第八大学文学院学习法国20世纪文学和法国语言学。从1981到1983,被派往贝宁医疗队在中国做翻译,从1999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翻译。主要译作有法国当代作家卢克雷齐奥的《人间仙山》;法国作家乔治·桑的《霍勒斯》、《利昂娜·利昂尼》和《莱利亚》;法国作家左拉的《身体的魔鬼》;意大利作家布扎蒂的《海怪K》。他发表了六篇文章,包括从新小说到新寓言-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国小说的演变,当代法国女性小说扫描,为什么自传小说在法国兴起,莱利亚和乔治·桑,身体魔鬼的序言,端木歌,这些在法国文学中变得流行。曾参与编写《法语缩略语词典》、《法语新词词典》、《大法-汉大词典》。

孙(1943-),男,汉族,北京市人,党员,研究员。1966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西文系教授精读、语法、翻译等课程。1982赴巴西坎皮纳斯大学学习葡萄牙和巴西文学。65438到0984,从西文系转到外国文学研究所。1987至1992,在中国驻葡萄牙大使馆文化处任二秘、一秘。1993-1995受聘在澳门大学教授葡汉翻译课程。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理事。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20世纪外国文学词典》等。他是拉丁美洲文学史的作者之一,也是《巴西文学》一书的作者。翻译作品超过65,438+00,包括《加布里埃拉》、《葡萄牙当代短篇小说选》、《我是写人民的小说家》、《金卡斯·博尔巴》等。

孙贵荣(1941.5-),女,汉族,河北人,教授。1960-1965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学习,1965毕业后一直在该系任教。目前为法国文学本科三年级,法国20世纪文学研究生二年级。他不定期参加所有研究生的世界文学讲座,并承担法国文学部分。1985-1988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主要译作有二十世纪法国小说家的《良心》、《水晶软木塞》等五部作品,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米歇尔·维诺库尔的《知识分子的世纪》。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安娜·埃贝尔凭借其作品《野鸥》和4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卡穆拉斯卡》获得法国菲米娜文学奖。为了迎接即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4编辑了加拿大女作家选集《屋里的鸟》,并翻译了其中的多部作品。1993参与台湾省锦绣出版社《法国拉祜族文化百科全书》翻译,担任第十章作品与名著、第十一章发现与发明的译者,80多万字。1998为陕西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文学巨著《基督山伯爵》和《魁北克文学史》,即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庄一川(1933.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党员,教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54本科,1957研究生)。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文艺翻译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编委。本人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和教学工作。我参加过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著作的英译本的翻译和审校,以及国内重要文献的翻译,参加过联合国国内外文献的中文翻译和审校。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地工作或从事学术研究。著有《汉英翻译五百例》、《英汉翻译教程》、《巴别塔之后》(巴别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的节略译本,合译《白衣女人》(白衣女人)、《东琳恩》(东林怨)、《飘》(乱世佳人)。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的中译本。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