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时代的再现

这个问题的计算似乎有争议。

千年、世纪和时代问题

一个

历史是一门以时间和空间为维度的科学。谈论任何历史事件、事物、人物等时。,我们应该界定它的时间段和空间范围。这里不讨论历史的空间范围。历史的时间段是以年来衡量的。年也是社会生活的单位。时间是运动的速度,空间是运动的范围。2008年是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时间。小于年的时间单位是季、月、十天、周、日、小时和分钟。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太阳倾斜。

轮流带来季节的变化。起初,月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满月一次,空一次。历月由此发展而来,但又有所不同。太阳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星期也叫星期,最初与月相变化有关,恰好是1//4的月全食。以上的年、季、月、周、日,都是以天体运行为依据的。旬、分、秒的发明是为了细分时间段,方便工作生活。小时、分钟、秒都是按照24进制、60进制嵌入一天的,分钟秒都不差。周

年与月之间,不求除,任其周而复始。如果一年有52周以上。这方面的匹配和协调问题已得到圆满解决。

在历史和社会生活领域,大于年的计量单位有岁、世纪、千年、万年,其中常用前三种。但是,在他们的配合和协调下,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原因是它们不是以天体运动或其他运动为基础,而是人为规定和确立的。所以可以这么约定,也可以这么约定。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认同。

现在通用的公历已经有1000年的历史了。攸西比乌斯(260-340),公元4世纪的希腊和基督教历史学家,采用了统一的综合编年方法。6世纪西班牙神学家伊西多尔(560-636)提出了基督教纪年法,即现行的公历,始于1 (A,D,I)。这个年表和它的起点也是主观的和习惯性的,并不是基于运动或自然界的重大事件。公元8世纪,英国教会历史学家比德(673-735)首先根据公元年计算出公元前年数,定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ⅲ,ⅱ,ⅰB,c)等等。比德的计算在公元前后没有设一个零[当时欧洲使用的罗马数字没有零(0)形式],为后来的分歧和争议埋下了伏笔。比德之后,随着基督教势力的扩张,基督教年表越来越多。

广泛使用,辛亥革命后中国也改变了历法。

在16世纪,用“世纪”这个词来表示100年,是为了把时间序列分成大于年小于千年的年份。最早的应用是马格德堡世纪,由教会历史学家编纂的教会史。基督教有自己的教义和千国万庆的说法。中国近现代史家介绍后,往往模仿世纪,翻译成“千年”。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科学院大著作》10卷本和20卷本。有学者称几千年为“第一千年”。我觉得那样会比前者多两个字,还不如“千年”因为语言词汇的发展规律就是在准确丰富的基础上力求简洁。

20世纪,“十年”一词再次出现,指的是十年的时期。但“八十年代”是80年代的英语口语,“70年代”一般缩写为1970s或1970s,以此类推。俄语有另一种书写方式...至此,十年变成了十年。

十年是一个世纪,十个世纪是一千年的三年进位序列,三个大于年的主要时间计量单位。

从数学上讲,世纪年表有两种算法:从0到99和从1到100。公元前的世纪可以是公元前1到公元前100的第一个1世纪,公元前101到公元前200的第二个世纪。也可以是公元前1到公元前99年的前1世纪,公元前100到公元前199年的前2世纪...

而公元前的事件距离较远,相对不重要,分歧和争议也不大,这里就不说这两种划分的优劣了。我认为公元前的世纪可以统一为公元前1到公元前100的前1世纪,公元前101的前200年,以此类推。如果坚持更准确的说法,我们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和公元前100年称为公元前3世纪和2世纪之交的年份,以及公元前2世纪和1世纪之交的年份。应该指出的是,公元前某个世纪的上半叶和下半叶的时期正好与公元后半叶相反..比如公元前12世纪前半段是指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1149年,公元前1世纪后半段是指公元前50年到公元前1年。

在世界古代史中,公元前几千年的前期、第一期、中期、第二期、后期的清廉是比较常见的。公元前一千年是指公元前1到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二千年是指公元前1001到公元前2000年,以此类推。当然,3000年和2000年之前的年份也可以看作是两个千年相交的年份。我认为公元前20世纪和19世纪可以看作是公元前2000年代初。公元前20-16这五个世纪应该算是公元前2000年的前半年。公元前17-13这五个世纪可以看作是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中期。五世纪(公元前15-11)应该算是前两千年的后半段。公元前12和公元前11这两个世纪可以看作是公元前2000年后期。

公元后,事情更接近现实,年表也逐渐细化。虽然千年在世界史中有时会用到,但一般用的比较少。常用的是世纪和年。世纪有从1到100和从0到99两种计算方法,各有利弊,各有道理。这主要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习惯成自然。加上没有零年,事情就有点复杂了。我认为公元后的世纪将是从0到99的世纪。这样可以避免1800、1900、2000等年份无法纳入某个纪元的麻烦。因为一年应该属于某个年代,一个年代应该属于某个世纪。一年不应该跨越几代人或几个世纪。如果把公元后的世纪从1设定为100,那么2001就是21世纪的开始,1990-1999已经统一到了90年代,那么2000就没有年代可归属了。把世纪设定在0到99也满足了很多人想尽快进入下一个世纪,下一个千年的愿望。因为21世纪是第三个千年的第一个世纪。当然,这样一来,1世纪只能是从1到99。作为特例,1世纪只有99年,留下了一点遗憾。以此类推,1800年到1899年为19世纪,1900年到1999年为20世纪,2000年到2099年为21世纪。21世纪和22世纪构成了公元3000年的开端。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跨AD前后的时间段时,要减去一年中不存在的年份零,这一点不能忽略。比如1989年,中国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1989+551=2540。而是因为没有零年;你得减去一年。所以孔子诞辰2540周年应该是1990年纪念的。

进入本世纪以来,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于是“时代”出现了。指一个世纪的1/10,表示10的年数。从数学上讲,也有从0到9和从1到10两种计算年份的方法。根据《辞海》1970版的《世纪》一文,也有主张1971-1980是70年代的。1989版还声称1981-1990是80年代的。我觉得年龄应该从0开始统一。

敬9。比如1920年代指1920到1929,1990年代指1990到1999。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这样,方便在“吉”的十年里,每年有十个地方有这个“吉”。比如1970-1979是70年代,其中每一年都有七个在第十位。另外,外文也容易缩写,比如把80年代缩写成1980。如果年龄从1到10,英国,俄罗斯

语言等等不能缩写。因为最后一年那个划分会提前到1990。但对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二十年没有统一的名称或称谓(这也证明了“十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投入使用的)。一开始不需要弥补,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迫切需要命名。在我看来,2010到2019这段时间,应该叫做20世纪的“1920年代”。这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称谓是一致和协调的。十年中的每一年都有一个“-”(10-19)。需要考虑2000年至2009年这一年的名称。汉语和外语都可以说是“某个世纪的第一个世纪”。但是这样说并不简单,很难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和推广。当然,外语情境的速记形式还是可以是2000s或者2000s的,不输入外语的速记和口语是不一致的,如上所述。例如,说英语的人现在在拉链里。

诺茨,齐尔切斯,哦哦。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表达要一致。我觉得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以称为1900年代,第一个十年,早期十年,元十年等等。以上选项中,我认为1900年代是最科学最有希望的。一是每年的十位数字中有零(00-09),二是与十位和二十位相匹配。三个原因

1之前的(自然数)是0(数轴上)。当然,最初叫1900年代,有点别扭,不习惯。但是,零作为一个语素,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并逐渐接受。比如零点等于午夜24点。现在人们更喜欢说零(正)和零15,而不喜欢说24点(正)和24点15。人们只能在温度计上说零度,并在此基础上说零上几度和零下几度。在这种情况下,本世纪初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十年也可以缩写为。

对于1900年代和1910年代.自然,如果群众更愿意接受前十年、初十年和元十年的老实,那也还不错。我觉得不存在速记的问题。二十岁和三十岁的书面形式可以并且经常用阿拉伯数字缩写为二十几岁和三十岁。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将10和10缩写为10和00;但是,上面写的仍然是使用汉字的年份,而不是零零年和零零年。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