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镇建制的演变

清初设立开平县,赤坎从新会县分出。当时有26个自然村,民国时期增加到230多个。清末,在这片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约4万人,民国时期发展到7万多人。赤坎古镇的镇域面积只有三平方公里。民国时期,在此长期定居的大约有五六千人。

当时潭江是通往赤坎的主要通道。赤坎古镇,位于开平潭江上游,已成为与中下游长沙、水口镇齐名的水路交通枢纽。县外有定期航班飞往澳门、广州、东莞、佛山、江门、新会、台山,以及顺德的陈村、大良、嘉洲、中山的小榄、恩平的唐骏等39个港口,还与县内的苍城、马岗、楼岗、长沙、水口等有定期航班。赤坎镇渡口下有十三个二级渡口(当地称“衡水渡”),分布在各乡镇,形成区域内的水运网络。据《开平赤坎镇志》1991所编,水鬼渡是最早的渡口,于康熙十五年(1676)开建,光绪二十七年(1901)开建大量渡口,其中设四个渡口。

在清朝,木制帆船是水上运输的工具。民国三年(1914)以后,长途运输被电船取代,被当地人称为“蓝烟囱”。每艘电轮船都有五六十个座位,其中新兴叶、大宾叶、大粤、大赤坎、人类胜利、大腾飞、新造侯、东丽、东发、李海等电轮船名闻遐迩。横水渡一直使用木帆船。至1950,衡水渡仍有150吨三吨以上木帆船从事客货运输。

清代上岸后的交通工具是轿子,自明代以来一直流行于赤坎站镇。赤坎地区的轿子有四种,一种是官轿,一种是平民肩带轿,一种是八吊轿(两人抬的小轿子),一种是山轿(座平,可以仰躺)。

行程达到125公里,有42辆面包车。如民国36年(1947)至38年(1949)期间,6家运输公司每天运营31辆车,共127个班次,总行程3700多公里,总载客量9300多。

光绪后期,赤坎古镇成为一个整体后,店铺的建设也开始了道路改造和河堤建设。

上步堤西路一带商铺林立,20年前集中在民国时期的关人聚居区。回乡主持家族图书馆奠基并监督施工的关国文,也是西地路店铺建设的重要主持人。在赤坎的两年时间里,他不仅在自己出生的赤坎虾村完成了一栋“春屋”别墅的建设,还在镇上建了一栋洋楼(西地路27号),开了一家商号。与此同时,他还代表他的兄弟关、关、和关购买土地,在路上建造一座外国建筑。有关籍华侨委托他转账给家乡亲戚,用于在古镇买地建房。

光绪三年(1877),一位名叫赵旭初的基督徒跟随美国长老会牧函来到赤坎,在下步联兴街袁绍典当行东侧租了一间店铺,创办了长老会。这是基督教第一次传入开平。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关镇仁、关茂龙在上步西龙路(今中华西路136)租房,创办基督教循道宗。基督教浸信会也在民国时期进入赤坎古镇,在河南路建立了福音堂。

光绪二十三年(1897),舒曦龙口司徒的后裔乐千祖与乐恒祖的后裔发生了内部纷争。18名勒千族青年在县监狱被捕。这时,正巧一个乐千祖的天主教徒回村探亲。看到这种情况,他去了广州石狮天主教堂,请父亲韦昌茂调解。在韦昌茂神父的干预下,十八名乐千祖的年轻人被释放。乐谦祖支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入了教。

进入民国后,侨乡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开平的公路建设首先在赤坎镇进行。赤坎镇是当地最大的集市。据说是康熙雍正年间修建的。农历三月初八赶集期间,除了当地村民,附近的村民也来赶集。

民国五年(1916),司徒雷登家族将天主教传入赤坎古镇,在棠棣街(28号)司徒雷登一侧建立天主教招待所,接待前来传教的神父和教友,后发展为教堂。

民国十一年(1922),司徒子睿利用向基督徒和牧师募捐的款项,在下步金牛市场街6号修建了一座长老会教堂。三层楼高14米,占地34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多平方米。三楼的小教堂可以同时容纳400名教徒。楼顶钟楼上悬挂的大钟是美国旧金山的美华长老会教堂。这座基督教堂是开平最大的教堂,也是五邑侨乡三座长老会教堂之一。司徒文渊、司徒文宗积极动员国内外教民捐款,在龙口新建教堂,使赤坎古镇成为开平侨乡基督教、天主教的传播中心。除了传教,教会还开展了送医送药、代写书信、开设英语课等活动。同年,劫匪仍洗劫赤坎中学,带走20多名师生,企图绑架勒索钱财。

民国十三年(1924),百合镇赤坎至宜兴市场的百尺茅公路建成通车,第一辆进口福特敞篷车投入运营。这是开平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家运营公司,第一辆汽车。

民国十五年(1926),赤坎重修街道,扩大建店业,细长堤防,修建骑楼,装饰市镇。上下口居民自发拆修道路,整个市场都建起了带骑楼的店铺。归侨和附近村民纷纷投资经商,赤坎的生意进入全盛时期。此时赤坎镇开办了许多小学,有广裕小学、私立振华小学、自然小学、天才小学,还有成人学校和英语、汉语、珠算等专业班。

民国16年(1927)3月27日,关上书关国暖,建议修建关国暖图书馆的工程师帮忙设计,并希望在风格和规模上与关国暖的外国建筑相似。总费用预算9000银元,项目开工时到位资金8000元。

民国十七年(1928),夏布司徒家族召开了第一次“司徒国民大会”,重建旧市场、建设新街铺、修筑河堤是提交给全家的主要决议。会后立即成立了“赤坎不动筹备处”,并起草了章程。此外,还制定了执行委员会成员遴选细则和筹备办公室工作细则,并公布了市政计划和程序。改造后的老市场商铺和新临街商铺,统一以抽签方式公开招标,“楼层对外开放,市民逐一编号。”立即公开拍卖,出价最高者将得到它,同样的出价者将首先得到它。对于已经获得铺面的中标者,规定一周内支付地价款,一年内必须完成铺面的建筑施工,否则收回铺面,重新投标。对于河堤的建设,招股书也已起草下发,决定募集10万元在赤坎、广州、香港设立三个办事处,接受股份和白银。

民国十七年(1928)和民国十八年(1929),以赤坎镇为中心,先后修建了赤九、赤界、易拓、沙岩白、东蛟龙、仙牛等六条公路。后来,百尺茅公路和沙岩白公路成为广州至开平站亭的一段省道。以赤坎为中心的次高速公路一直通车。

20世纪20年代末,赤坎古镇属于归侨、侨眷或主要由侨汇资助的店铺占全镇店铺总数的60%以上。大多数公司都有海外华人的股份。

抗战胜利后,赤坎恢复繁荣,交通恢复迅速,电信畅通,汇款源源不断。华侨回乡探亲,镇上各种商家陆续复业。集市期间,赶集的人络绎不绝,市场空前繁荣。当时是建镇以来的“黄金时代”,金银业尤为活跃。镇上经营金银珠宝的店铺有万宝源、天宝、富恒和。大新、华新、开平、华南、巴黎等地有17家大型茶楼、酒馆,小茶室、粥粉、馄饨店多,还有粮油批发、缎布店、私人诊所、教堂、照相馆等。赤坎镇到处都是猪肉、牛肉、羊肉、炸鱼、豆腐、芽菜等小摊。,而且每到集市或节日还是供不应求。

然而,60年前赤坎镇的第二次繁荣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当地物价飞涨,许多企业倒闭。即使他们继续经营,他们的处境也很困难。短短十几年,赤坎两次由盛转衰。几年后,开平县迁出赤坎镇,古镇地位更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