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扯皮”“十三点”“250”?起源是什么?
这种“角力会”成为满族入主中原后中国人“角力”的起源。满族作家文康在通俗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中说:
——“你看看孟子和高姿,扛了半辈子的扁担。后来只有其中一个得了“性味”,另一个得了“性味,所以如果是性味,就能治好”。」
当然,这种“扯皮”并不局限于清朝时代,而是被今天的台湾省继承和发展,成为“台湾省口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扯皮”是一种文化习惯,用巧妙的、骗人的口惠而实不至的方式指责他人,同时回避他人的指责。“讨价还价”是浪费口水,没有任何建设。这是散漫和似是而非的。最近一段时间,诸如“我是法科学生,怎么会知道犯法”“我怎么会替别人犯法”“我们收了玉宫的捐款,国民党也收了”等等的散漫和八卦,都是“扯皮”。
“砍价”来自东北的“砍价协会”。
“砍价”来自东北的“砍价协会”。如果我们看看人类语言和文化习惯的通史,就会发现,每一种文明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种“行动方式”,而不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媒介。而所谓的“行动模式”,本来就是在两军交战中,在交换弓箭和长矛之前,两军首领和士兵之间必须有相互谩骂:
如果我们看一下旧约就会发现,在大卫王打败巨人高利亚特之前,有过一次诅咒的交换,然后大卫王,一个孩子,出其不意的出手,扔了他的石头。
如果我们读一下有关中国古代战争的小说,如薛的《东征》、《荡寇志》等。,我们会发现,在两军进入战斗之前,指挥官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喊话,然后输的一方会立刻喊出“废话少说,保命”,开始自相残杀。而且这种情节绝非小说家杜撰,正史中也有记载。
-
十三点的由来
有五种说法:
1.“点”是英文ding的音译,原意指钟声。十三铃是不正常的,所以十三分指的是“精神病”、“愚蠢”、“鲁莽”、“做事违背常理”的人。
2.正方形骰子只有六个平面。每次扔的时候,上面只有一架飞机。最大的骰子只有六个点。掷出七点的骰子是“极好的”。两个骰子最多能投十二点,投十三点也是“优秀”。不正常。
3.五五六多米诺骨牌,两张多米诺骨牌合在一起正好是十三点,五五六的形状像蜡烛串,一张低,不能配对。所以如果用这种情况来比喻疯狂的朋友,只能给他们插蜡烛。
4.“池”字的笔画是十三笔,十三点是十三笔。提到“痴”字,说十三分就是说他是“傻逼”。
5.《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般礼物”一幕,我多次向梁求爱,向他抛媚眼,几次向梁示爱,梁却傻傻的无动于衷。这是剧作家的艺术手法,刻意为后来的悲剧做铺垫。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与“二三八”谐音,这三个数之和为十三,嘲讽梁山伯为十三分。“侬真的是,我也主动对侬感兴趣,可是侬还能配!”这是民间笑话,也算是一家之言。
-
250的由来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军事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盟对付同国之敌秦国,受到大君王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互封”。
当苏秦在齐国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时,他遇到了一个刺客。苏秦胸部被刺,当晚死亡。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立刻下令抓住凶手。但是刺客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了。他能在哪里抓住他?
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妙计,把蛇诱出洞来。他下令砍下苏秦的头,用鞭子抽打他的身体,使他的头上沾满了鲜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挂在城门口,贴了一张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大奸细,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他,但是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幸运的是,他做到了。
这个名单一出,就有人上钩了。四个人来领赏,都坚持苏秦是自己杀的。
于是士兵们“邀请”他们去见齐王。齐王看到他们四个,咬牙切齿。但他还是一本正经地问:“这1200金怎么分?”
这四个人并不知道自己被骗了,但马上高兴地回答:“这个好办,1000 ÷ 4 = 250,250一个。”
齐王听了,还在兴高采烈地想着赏赐的事,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砍头!”
这四个人成了替罪羊,被杀了。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已经逃回秦国了。
从此,民间就留下了250的说法,常用来形容傻子和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