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教育孩子不追不打不骂人?
总结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非是这四点:(1)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关心孩子的聪明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但同时指出我观察到的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即父母自负导致的悲伤。
悲伤一:为什么要教孩子“乖”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做好人。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你总是说“你真的很好”或者“你不好”,把“好”作为一个教育标杆,就是听话,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做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good”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在塑造这类“好孩子”群体的过程中,孩子往往被剥夺了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创新能力也被无形中扼杀。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观念。目前学校选拔三名优秀学生。为什么十个女生有七八个?在所谓的“优秀学生”中,为什么从来没有调皮捣蛋的孩子?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相对于男生的好动,女生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闹不闹,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公认的“好”孩子的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觉得那些调皮不听话的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搞小动作的同学,经常被老师教训,但每次被批评后,又能立马继续调皮捣蛋。所以他们抵抗“挨打”的能力要比“好学生”强很多,自我调整心态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可以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这对他们以后大有裨益。
专家观点:“不听话”并不是绝对的坏事。
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父母的指示,这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心理学家认为,3岁的孩子如果不反抗,就是不正常的。即使是五六岁的孩子,叛逆行为也很明显。更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能吸收很多信息,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长过早地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从小就失去最宝贵的创造个性,会给家长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查做过如下实验:他跟踪观察了100名2岁至5岁有强烈反抗倾向的儿童和100名没有这种倾向的儿童的青春期。结果显示,前者84%的人意志坚强,独立自主,具有独立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后者只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都不能独立做决定和承担责任。这项研究表明,抵抗力强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有强烈的独立意志,这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
专家建议:服从与不服从的“结合”
所谓“听话”的孩子,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会问问题,不和长辈争论,按照大人教的老经验办事。无疑,与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相比,这类孩子更适合在现代教育制度下学习和生活。理论上他们碰壁的机会少,挫折也少。
整体来看,真正成为社会精英和行业领袖的“好孩子”并不多,大多在一般的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拔尖。在我看来,孩子的“顺从”更多体现在生活规则和行为伦理上,而孩子天性好动,有很多迂回的想法。家长要对学习和对待事物给予正确的引导。这些都要靠父母以身作则。在孩子有所作为的时候,家长可以多和他挖掘乐趣,引导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悲伤二:孩子为什么心胸狭窄?
在全球化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围墙式”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的实体校园。孩子们有了比以往更好的老师和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变得狭隘了?我只关心身边的事。过去那种“料酒当英雄”的精神,为国家的未来和人类的理想而奋斗的志向,在今天的年轻一代中已经很难找到了。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知识的增长上,没有时间给孩子灌输英雄理想。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公认的,但这种对知识的高度关注也是孩子心胸变窄的重要原因。
父母应该在孩子身上完成哪些任务?
太多的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但那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很多家长都在忙学校教育应该做什么,比如帮孩子做作业,检查作业,监督孩子。最后是徒劳的,事倍功半。我觉得我们很多家长都是无所事事。我们在种别人的地,浪费自己的地。我没有做好我应该做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责任感、主动性、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六大核心心智软件。如果这些处理不好,孩子注定会有问题...
悲哀三:孩子为什么不想回家?
大多数家长在交谈中仍然把“孩子”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人生就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换来的成功,代价太高了。我们应该记住,“孩子”的概念比“学生”的概念要深刻得多。除了在学校是个好学生之外,孩子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更多不同的角色。因此,家庭不仅是孩子的“学习之家”,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都不愿意回家?是因为在他眼里,家是“文明的监狱”,父母整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现在有些家长总喜欢陪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要适合孩子。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大部分家长把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关系做成了单向的。他们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绕着学校,结果却牺牲了很多培养孩子素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辅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要抓住随机的教育机会。不要用太多的规则限制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给自己一个玩耍的世界。
如果你有顾虑,就用“* * *同定”的方法诱导他:比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玩”,告诉他如果你成绩够好或者作业写完了,可以玩,但是一周可以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消极”都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既能培养独立能力,又能让孩子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加努力去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