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英语

邓颖一

党员,中国优秀制片人,中国民主同盟会员;邓颖一先生,中国著名歌曲翻译家、音乐教育家、女高音、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邓颖一先生,湖南湘乡人,1920出生于北京。1938毕业于北京北满女子中学;同年考入辅仁大学社会学系,1943获法学学士学位,期间还就读于燕京大学,音乐专业;1945赴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深造。20世纪50、60年代,她先后在上海市歌舞团、北京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担任女高音、独唱演员13年,演出2000余场。1953年加入中国人民赴朝吊唁团,1955年赴波兰参加世界青年学生节。65438-0963年从中央乐团调入山西大学任教。

邓颖一先生曾翻译出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姑娘》、《冬天的旅程》、《天鹅之歌》;舒伯特歌曲(200多首);舒曼的女性爱情与生活;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歌曲;马勒的《大地之歌》;英文经典歌曲101等。与他人合作:歌剧作品选(三个女高音);男高音歌剧选曲(61首);拉赫马尼诺夫的歌曲集;普罗科菲耶夫的歌曲集;柴科夫斯基的歌曲。合编:《国内外优秀歌曲260首》;中外安慰歌240首;并翻译编曲了一千多首宗教歌曲。汉英翻译:黄河儿女情长,黄河一方;跟我学唱英文歌;毛主席诗词配乐的英译。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写几十部音乐家传记。邓颖一诗集、歌曲集、《诗经》现代翻译等。也出版了。

她从小爱唱歌,童年时表演过儿童剧。中学时期恰逢民族危机,她积极参加民主先锋和抗日救国歌唱活动;我年轻时致力于文化交流活动,活跃在国内外文坛,为国争光。正值壮年的他,为了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支援边疆、老区、山区的教育事业,毅然从北京中央乐团调入条件艰苦的山西工作。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意大利和外国音乐史教授,为山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声乐演员和教学骨干。最令世人钦佩的是,为了填补我国音乐翻译发行的空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繁荣党的文艺事业,她从1957开始,在工作之余主动翻译发行外国歌曲。几十年来,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不懈怠。每一个字,每一页,都浸透着她超人的智慧和努力;那一章一节,一本书一部分,都体现了她一生的信仰和追求。国内很多著名音乐人都说过:“我们是唱着邓颖一老师翻译配的歌走上音乐之路的”;我国广大音乐爱好者和群众也从邓颖一先生翻译的《欢乐颂》、《友谊地久天长》、《铃儿响叮当》等歌曲中获得了无限的快乐和教益。这些流传于世的珍贵音乐遗产,会让人们世世代代怀念她,感谢她。山西省音协授予她中国音协颁发的金钟奖终身艺术成就奖。中国音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她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是的!在人们心中,她已经赢了!山西省音协授予她中国音协颁发的金钟奖终身艺术成就奖。中国音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她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是的!在人们心中,她已经赢了!

她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她早就说过:“我累了,朋友,今天到此为止吧!”......

李叔同

弘毅大师,俗名李叔同,光绪六年(1880)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门,1942年卒于全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是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创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僧人,也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知名人物。在音乐、美术、诗歌、篆刻、金石学、书法、教育、哲学、法律、汉字、社会学、广告、出版、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禁食实验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

10月23日生于天津,1880,1942,10,13,卒于福建泉州。原籍浙江平湖,祖籍天津。父亲李(字建),道光(1884)进士,吏部尚书。他以前是盐商,后来从事银行业。我母亲姓王,是李的侧房,会写诗。李叔同五岁时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蔡元培教育。1905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艺校学习油画,同时学习音乐。与曾小谷、、谢等留日学生一起创办了春柳剧社,演出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蝴蝶梦》等剧目。他是中国戏剧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1910李叔同回国,担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学院图文系首席教师。次年,被聘为上海城东女子学校音乐教师。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学编辑,分管副刊和广告,与柳亚子发起组织文艺家协会,主编《文艺》杂志。同年5438年6月+10月,《太平洋日报》停刊,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师应聘。1915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总监。在教学上,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在学生中组织外国绘画研究会、施乐学会、宁舍学会,倡导美育。1918年8月19杭州虎跑寺出家,游历温州、新城北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法,从事佛教南山法的撰写。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念佛”的口号,称“我们吃的是中国的小米,喝的是温岭的水。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不能* *帮助困难的情况下”等话,这表明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是多才多艺的,他在诗歌、歌词、戏剧、绘画、书法和篆刻方面无所不能。擅长素描、油画、水彩画、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木刻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是在出家之前;后来,他写了更多的书法。因为战争,大部分作品都丢失了。我们可以从保存下来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水彩、佛画中窥见一斑。“自画像”大概是出国前画的,画风工笔,表情描写细致,类似于清末宫廷画像,写实能力很高。《素描头像》是一幅炭画,技法简洁泼辣。《裸女》在其老师黑田伊藤的影响下,造型准确,色彩明亮丰富,有些接近印象派,近看似随意,远看明彻晶莹。

书法是李叔同一生的爱好。当他年轻的时候,他致力于纪念馆。书法作品有《娱乐》、《勇敢拼搏》等。出家之前,书是美好的,健康的,潇洒的;出家后逐渐超脱、淡泊,晚年的作品更加谨慎、明朗、质朴、平和。李叔同篆刻,赶上秦汉,学皖派、浙派、西陵八派、吴希载等。,带着一种古老而厚重的味道,冲淡而简单,找到了自己的路。还有《陆离蒲圻》和《晚空吟居》。

李叔同的《告别》也广为传唱。

弘毅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天津人。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这位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二十条惊海”大师,在诸多领域开创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艺术。他把反中国的古代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完美,浑如自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大师之画为荣。他是第一个把西方音乐传播到中国的先驱,他的送别曲,被传唱了几十年,成为经典。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位创作裸体素描的老师。杰出的艺术造诣培养了一些文化名人,如著名画家丰子恺和音乐家刘质平。他苦心拜佛,中午后不吃饭,精研法律学,弘扬佛法,帮助众生脱离苦海。他被佛门弟子奉为法家第十一世祖。他给世界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华丽与质朴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赠:教印心,修身,内外清净,菩提。赵朴初先生评价这位大师的一生是“人间无尽宝藏,一轮圆月照天心。”

被丰子恺称为“文学艺术的花园”的李叔同,他几乎去过。由于种种原因,他走上了世俗视野中的消极人生之路。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遁入空门,出家为僧,名曰“银燕”“弘毅”。一个曾经清纯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布大衣后,从观念到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脱离尘埃,超脱于物,几乎抛弃了自己所有的艺术专长。他听说了晨钟暮鼓,在心中实践了禅宗,艺术家李叔同成为了宗教家庭的弘毅大师。

所有的艺术都是稀疏的,除了书法,没能让弘毅放弃,陪伴他直到死在泉州的不二寺。在弘毅6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至少50年的书法活动。这说明书法在他心目中占有地位。弘毅少年时开始学习书法,第一次学习篆书,师从金门名人唐敬言学习书法篆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写隶书,再进入楷书、行草的形式,特别是对六朝的碑帖仔细琢磨,精心书写,形成了一种浓烈厚重的书法风格。有人把弘毅书法风格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脱胎于碑学,体短肉多;肉逐渐减少后,气逐渐汇集,融入意义;后来人物变得修长,呈现出瘦、硬、清的状态。其实,从一个大的审美风格来看弘毅的书法似乎更合适,这个审美风格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即苍劲、平淡。出家前,弘毅书法华丽,逃入空门出家。他的书法风格突变,弃了桂的高远之角,举止幼稚笨拙,转入一种淡雅恬静的禅意境界,孤独寂寞。这种巨大的变化来源于观念的变化,也就是人的变化。李叔同是门外汉,弘毅大师是门外汉,写作目的发生了质的变化。脱离了尘埃的弘毅不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作为一门“写心”的书法艺术,他的理念自然不同于以往。抓管写字首先是一种宗教活动,是“结善缘、普及佛法”的需要,而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已经退居二线。书法不再是艺术有意识的产物,而是宗教中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只有通过作者的无意识表达和后人的审美接受才能实现。看弘毅的墨迹,它静如止水,是沉思的结果。“刊艳而静”,静中的线条失去了个性,这是禅的痕迹,是一种宗教“大我”的永恒境界,是创造“平淡之美”的极致。

作为一个僧人的书法,弘毅不同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和艺术家,如智勇和怀素。虽然他们穿着袈裟,但似乎他们的生活并不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真诚踏实的宗教实践为目标。他们只不过是被送进了一座佛寺的艺术家,他们“疯狂的通过醉酒来鄙视这个世界,获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和浪漫。八大山人作品中八哥形象的反讽意味显而易见。他的画,真的是一种发泄,入世了,却不超脱。与他们相比,弘毅彻底逃离了禅。他皈依了自己的内心,超脱了尘埃,献身于法家对佛教的修炼。他是一个纯粹的宗教学者。

书法是心灵的痕迹。弘毅的书法从俗中华丽到俗后平淡,是修心养性的结果,是大师精神境界的升华。弘毅在给徐惠禄的信中曾说:“颓废的人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剃发染发,对于文艺不知所措..《世典》也说:‘士要知先于文艺’,这取决于出家的和尚;烂人以前跟人说‘文艺要靠人传,不能靠人传’,就是这个意思也是。”修身比齐家更重要,齐家靠修身。在他的一生中,弘毅将生活、艺术和冥想有机而自然地统一起来,他的书法与他的灵魂同时得到了升华。叶圣陶在谈到晚年的书法时说:“有人说大师近年来的书法接近晋人。但是,要模仿哪一个是说不清的。我不懂书法,但我很喜欢他的书法。如果我问为什么他的文字让我喜欢,我只能凭直觉回答,因为味道十足。纵观全局,就像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不卑不亢,和蔼可亲,在那里心平气和的说话。.....我不骄不躁,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趣。”这段话道出了弘毅书法所达到的审美境界。这种欣赏已经超越了书法的点与线,而是深入到了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