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雄解读蒋干谋略引发的思考。

名著经典选段的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摘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的《江干中集》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之一,被广泛收录在各版本教材中。人们对这篇文章中的重要人物蒋干的认识,长期以来停留在“盲目自信,有野心但没有见识,胆小愚蠢”的层面,认为他的欺骗完全是他愚蠢的表现。我一直按照教学参考书一步一步的做,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然而,当我再次讲授这篇文章时,我强烈地感觉到,蒋干似乎并不像我们分析的那样愚蠢。相反,我认为“被抓”才是他的“明智之举”!

诚然,蒋干的吴栋之行的目的是说服周瑜。临行前,他向曹操夸口说“一定要成功,直到江左”。然而,在他被周瑜的一系列措施打断后,如“相见以明来意”、“功臣一律禁止提军务”、“彰显功业地位”、“谁也不能动我的心”等,蒋干的内心发生了极其微妙的变化。对此,我们可以从蒋干的表情中看出:一是“傲然而至”,对劝其投降充满信心;然后他“吓了一跳”,被看穿了动机,相当尴尬;然后“惊呆了,不敢多说”;最后是“脸如土色。”蒋干面部表情的变化过程,其实反映出他劝说周瑜投降的信心在逐渐动摇,希望在一点一点丧失。最后的“前瞻”,是他对劝说周瑜投降的彻底绝望。但与此同时,蒋干却在想着如何回去和曹操交代,他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深感忧虑。他知道,如果完不成任务,疑心重、脾气暴躁的曹操就有理由怀疑蒋干被周瑜收买了,因为他和周瑜“从小就是朋友”。如果是这样,那么等待他的将是一个所有人都可以预料的结果。

所以摆在蒋干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留在东吴要么远走高飞,要么回到曹操身边继续当谋士。第一条路显然无法通行。别说他家的命还在曹操手里。以他的才华,留在东吴或者其他地方不可能有现在的位置。那么,摆在蒋干面前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想办法自救,安全回到曹操身边。

因此,蒋干必须抓住一条救命稻草!他的救命稻草是什么?那是周瑜精心准备的,看似天衣无缝的密函。

现在我们来看看周瑜安排的“引他去偷”的“表演”。真的是天衣无缝到可以隐蔽吗?不完全是。虽然“周郎妙计在于安天下”,但有两个破绽,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第一,周瑜那么聪明,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把关系赤壁之战乃至整个东吴命运的“绝密文件”放在桌子上让别人轻易拿到?第二,蒋干作为敌人,在五更时偷偷溜走,却没有人停下来质问,方便了蒋干的来去自如。可能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蒋干是否看出了破绽。个人觉得蒋干应该明白这一点。他的招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毕竟我们不能否认,曹操尽管生性多疑,脾气不好,但他有一个最大的长处,那就是任人唯贤。试想,蒋干能追随曹操这么多年,成为他的“帐下之客”。他应该不是一个无能的人,更不像教职员工分析的那样“愚蠢可笑”。关于周瑜的破绽,蒋干是怎么蒙在鼓里的?那么,能成立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蒋干愿意上当,想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以保证自己安全回到曹操身边。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如果曹操被骗后醒来,蒋干岂不是有危险?虽然三国演义没有交代蒋干的命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蒋干暂时不会有生命危险,因为曹操刚愎自用的性格在为他保驾护航。这一点,从曹操杀死蔡瑁和张赟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可见蒋干比周瑜更了解曹操。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蒋干的这一招是主动之举。他去东吴是为了劝降,最后又被招回来,这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明智之举”。